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451#

        有关知与行的讨论自古以来都是热点。荀子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也就是说,君子做学问是要听到耳朵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朱熹也说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这些都是彰显实践精神的最好例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或用通俗地话来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实践,才会有真切的体会,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都应该注意避免纸上谈兵,要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了解本质。此外,弘扬实践精神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的过程,因此不怕困难、直面挑战也是弘扬实践精神的关键所在。
TOP
452#

实践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一方面,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并且发挥着检验真理的作用。倘若我们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拥有权上而不加之以运用,那么知识的价值便被泯灭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也便变成了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保证知识能以更新换代、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它检验着知识的真伪,为真理正名。实践也同时在“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的过程之中使得一些知识能够被大多数人相信、接受进而产生普世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也推动着实践的完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总结反思产生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进而可以对实践条件之中的中介系统,即实践工具和实践方法进行改善,并且知识一旦被实践主体的人所掌握那么将会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种实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实干代替空谈,用笃志笃行代替纸上谈兵。
TOP
45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实践,十分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从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实践,我们或许很快就会忘记。通过实践,我们会加深记忆,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真理。
TOP
45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于知识,需要探讨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从而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知识;其次,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价值;此外,知与行必须并到,认知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学者当务实,治学者应该在实际事务上下功夫,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总之,这段文字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TOP
45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理论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实践。而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与理论的相差的太多了,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清楚冰是怎样的,因为它受时间的限制。我们要敢于面队现实,在现实中去感受生活,把我们所学的东西用在生活中,不要怕失败,我们重要的是学得经验。知识与实践相互需要,正如有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路。
TOP
456#

其实真正的做到实践精神,就是要将理论学习和行为相结合,而这就与我们所熟知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一致,所谓“知行合一”,大意是指“知”和“行”本为一体,不能把它分为两个东西。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知”必须是在“行”中才能体现出来的,要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知道。同时“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行”的过程。
而作为当今时代的新青年我们知道,实践精神,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精气神儿。当下的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纵观古今,每件大事是否能成功,并不是研究思考就能成功的。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真正的落实实践精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我们也多次被呼吁要在实践当中求真知,去实践当中验证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更应该在实践中增长学问,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
TOP
457#

实践精神是学习问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仅仅流于思考层面,将想法付诸于现实,切实地进行实践也同样重要。没有实践而只谈观点、思考便都是空想。就如同我们学习《论语》,仅仅是诵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均能在实践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教会我们如何尊敬他人、提升自我,这些思考都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实践。
TOP
458#

实践精神是一种注重实际行动和经验的态度,它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实践精神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精神的价值在于实现目标:实践精神有助于我们将想法和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尝试、改进和创新,逐步逼近目标,取得实际的成果。解决问题:实践精神有助于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实践精神有助于我们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进步:实践精神有助于我们不断推动自己和社会的进步。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践精神有助于我们将想法和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勇于尝试、注重经验积累、持续学习和成长以及建立实践团队等方法,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精神,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TOP
459#

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
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TOP
460#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TOP
461#

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事情,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在书上看,而没有亲身实践,终归是井底之蛙。唯有实践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所未接触过的事物,并且深入了解。
TOP
46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首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是《论语》全书的总纲,在开篇就强调了君子对于学的态度。
所学应当运用于实践,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对学习和实践关系的看法,即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锤炼自我的君子修为。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乐而优则娶“,学与实践的交融也就是学问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古代文人从小就怀揣着入仕报国的想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他眼中,君子是为学之人,行动胜过言语,他们会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成功之后再告诉别人自己当初的想法。
可以说,学而思和敏于行孔子对君子的首要标准。
TOP
463#

将《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更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注重将这些经典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引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可以引用“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来引导自己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
TOP
46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想法或者理论好不好,不能光看它说的怎么样,得看实际上用起来效果怎么样。就像买双鞋,广告说得多好都没用,自己穿上走几步,舒服不舒服,合脚不合脚,一试就知道。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比如学做饭,菜谱上说得再好,自己做出来好吃才是真的会了。所以,多动手试试,做了才知道对不对。
TOP
465#

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人没有实践过的东西,只听终归是太浅薄的。只有自己亲身去实践,才能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