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061626364656667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991#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曰:“仁者爱人。”在《论语》中,仁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更是一种内在的人格修养。仁之所以等同于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同理与尊重。爱人,并非泛泛之情感,而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情义实践。在家庭中,仁表现为孝悌;在社会中,仁体现为忠恕。仁不仅要求人有情感的温度,更强调行动的伦理判断。孔子特别重视“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仁爱之道的基本方法。仁与爱并不是两个概念的机械并列,而是内外相应、体用一体的存在。爱是仁的情感表达,仁是爱的人格本体。通过“爱人”之实践,仁得以在现实社会中落实;通过对“仁”的体认,爱升华为超越私欲的伦理责任。仁因此既是自我修养的起点,也是通往理想社会秩序的根基。
TOP
992#

在中国哲学的世界中,“仁”与“爱”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各学派比较关心的方面。从孔子开始,儒家学派就对“仁”“爱”非常的看重,朱熹、程颢等先哲对 “仁”“爱” 关系的阐释,为我们揭开了传统道德哲学的神秘面纱,于当代语境下重审,依旧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构建起了“仁”和“爱”的逻辑框架。将抽象道德理念具象化 ——“仁” 如同深埋土壤的根基,默默滋养着 “爱” 的萌芽与生长。这种 “体用” 关系,绝非简单的概念嵌套,而是揭示了道德情感的生成逻辑:真正的 “爱”,应扎根于 “仁” 的宽厚土壤,是剔除功利、纯粹利他的奉献式道德情感;若 “爱” 脱离 “仁” 的滋养,便会沦为情绪化的索取,如无源之水般干涸。我们现代社会中,有太多假借所谓的“爱”的名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加、绑架别人的行为,这实际上已经将爱的定义异化了,是一种虚伪的爱,这就是失去了“仁”的根基。我们不需要重新建立起仁爱的体系,这才能够让“爱”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对于个人与社会都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当我们在复杂社会中迷失 “爱” 的方向时,不妨回到 “仁” 的源头寻找答案;当我们困惑于道德修养的路径时,“未发已发” 的智慧为我们指引方向;当我们陷入道德形式主义时,“品性与感情” 的界定让我们回归本质。让 “仁” 的根基深扎心灵,让 “爱” 的枝叶舒展人间,这或许就是古典哲思给予当代最珍贵的馈赠 。
TOP
993#

仁与爱,一静一动,一本一苗,亦潜亦显,亦微亦著。仁如深根之树,蟠亘黄泉,未发之时,寂兮寥兮,而津液周流于干;爱似抽条之叶,遇春风而披拂,已发之际,摇曳葱青,而全体之生意盎然于外。根非苗不显其生,苗非根不长其荣;仁非爱不显其温煦,爱非仁不极其深厚。二者相涵相摄,犹太极之阴阳互根,动静无端,显微无间。  

朱子以“仁是根,爱是苗”示人,盖惧学者支离:失根则苗槁,离爱则仁枯。若徒言仁而遗爱,悬空揣摸,必入恍惚之弊,如断港绝潢,无由达海;若溺于爱而失仁,则情随欲迁,流为索取,如离本之花,虽艳易萎。惟体仁以立爱,则亲亲、仁民、爱物,节节贯通,皆从一根而发,枝叶扶疏而不离其本,花实累累而不离其干。是以君子之学,先操存涵泳,使仁体常存;及乎动容周旋,又必以爱为用。未发则静养其根,如止水涵月;已发则茂畅其枝,如长江赴海。一动一静之间,仁体浑然,爱用沛然,此所谓“一个心具仁之体用”,性情虽分,而善脉贯通,生生之机,未尝一息间断也。  

且夫仁之体,非块然寂守,爱之用,非凭虚泛应。仁之体,涵万善之宗,统四端之端;爱之用,行万殊之事,达四海之情。仁之体,如日之含光,爱之用,如日之照物。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动静互根,内外交彻。是以君子之学,必也涵养于未发,省察于已发;存养于静,省察于动。静则如深渊之止水,涵万象而不波;动则如春江之潮生,沛然莫之能御。仁之体,爱之用,交相养而交相成,如环无端,莫知其纪极。  

是故仁之体,爱之用,非独一身之私德,实乃天地之大化。仁之体,配天之元;爱之用,配春之生。天以元生万物,人以仁育群伦;春以生滋草木,爱以泽被黎庶。仁之体,爱之用,合之则成位育之功,离之则失化育之机。是以君子之学,必以仁为体,以爱为用;以仁为经,以爱为纬;经纬交错,体用交融,而后可以参天地,赞化育,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明。  

且夫仁之体,爱之用,非徒修身齐家之具,亦治国平天下之基。仁之体,立君心之正;爱之用,行仁政之实。仁之体,以正君心,则朝廷清明;爱之用,以行仁政,则天下和平。仁之体,爱之用,相为表里,相为始终。未有仁而不爱,亦未有爱而不仁;未有仁之体不立,而爱之用能行;亦未有爱之用不行,而仁之体能立。是以君子之学,必以仁为体,以爱为用;以仁为经,以爱为纬;经纬天地,纲纪人伦,而后可以臻于至善,达于至美。  

是故仁之体,爱之用,非空言也,实有征于日用之间。仁之体,见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爱之用,见于温凊之奉,奔走之劳,疾病之侍,死丧之哀,祭祀之诚。仁之体,爱之用,虽显微不同,而实相为表里。仁之体,如树之根,深固难拔;爱之用,如树之华叶,繁荣可观。仁之体,爱之用,虽动静不同,而实相为终始。仁之体,如泉之源,澄澈不竭;爱之用,如泉之流,润泽无穷。君子之学,既得其体,又得其用;既尽其静,又尽其动;既致其广大,又尽其精微;而后仁之德全,爱之道备。  

且夫仁之体,爱之用,非独人道之极致,亦天道之自然。天以生物为心,人以仁为德;天以好生为德,人以爱为行。仁之体,爱之用,上与天同流,下与地同载;内与圣同符,外与王同功。仁之体,爱之用,合之则参赞化育,离之则天地闭而贤人隐。是以君子之学,必以仁为体,以爱为用;以仁为经,以爱为纬;经纬天地,纲纪人伦,而后可以建皇极,立人极,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  

是故仁之体,爱之用,非可一蹴而几,必也优游涵泳,循序渐进;非可一曝十寒,必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仁之体,爱之用,非可外铄而得,必也反求诸己,深造自得;非可虚谈而悟,必也践履实行,体认真切。仁之体,爱之用,非可独学而成,必也师友夹持,切磋砥砺;非可闭门而造,必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仁之体,爱之用,显微无间,体用一源;动静互根,内外交彻;本末兼该,终始一贯。君子得之,则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庶民得之,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之体,爱之用,实万化之根源,百行之枢纽,生民之性命,天地之大德。学者苟能识此,则终身由之,而道不远人矣。
最后编辑栾晓宸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6:26:15
TOP
99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内心根植的善念根本,爱是这份善念向外延展的实际行动,在生活细碎处藏着最真切的体现。妈妈腰腿酸,我们就帮他们按摩身体,放松心情。这份体贴不是刻意讨好,而是 “仁” 中对至亲的珍视,自然发用为照 “爱”。
下楼时见邻居老人提着满袋青菜脚步蹒跚,顺手接过送进电梯;快递员冒雨送货,不要催促,耐心等待送货。这些举手之劳并非图回报,而是 “仁” 中对他人不易的共情,转化为帮扶的 “爱”。没有轰轰烈烈,却让 “仁” 的根脉,在每一次温暖的行动里生出 “爱” 的枝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