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1、尊老爱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


译:同乡人在一起喝酒时,只有持杖的老人出去后,才跟着出去。(杖者:持杖而行的老者。斯:才。)


2、容颜端庄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


译:礼义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


容貌必庄。必端严凝重,勿轻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程端蒙、董铢《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程董二">程董二ersonName>先生学则》)


译:容貌必须庄重。必须端庄、严肃、稳重,不要轻慢、放肆,不要粗鲁、恶狠、傲慢,不要喜怒无常。


3      九思九容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


译:脚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眼睛不要斜视,嘴巴不要乱动,不要高声喧哗,头要昂直,态度要严肃,举止要有气质,面色要庄重。(容:应当。)


4、生活礼仪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李毓秀《弟子规》)


译:为兄之道是友爱,为弟之道是恭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在其中了。将财物看得轻一些,怨恨怎么会产生呢?说话要忍让,怨恨就会消失。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弟子规》)


译:不论是用餐,或者是行走,都应该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到场帮忙。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弟子规》)


译: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不要逞能;路上遇见长辈,快步向前行礼;长辈没有事,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路上遇见长辈,骑马者要下马,乘车者要下车,问候长者并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远,才可以离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弟子规》)


译:长辈站立之时,晚辈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指示坐下,晚辈才可以坐。在长辈前,声音要柔和适中,但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走向长辈,应快步向前,离开长辈时,动作必须轻缓。当长辈问话时,应当站起来回答,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弟子规》)


译:对待叔叔、伯伯,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同族的兄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弟子规》)


译: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迟;老年很容易来临,应当珍惜此时此刻。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回来,一定要洗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弟子规》)


译: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帽、鞋袜的放置都要有固定位置,不要乱放,避免脏乱。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弟子规》)


译:穿衣服要注重整洁,不必讲究华丽。穿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要与自己的家境相应。 对于日常饮食,不要挑拣偏食,食量适中,不要过饱。年纪小,不可以饮酒,饮酒过量而醉倒,丑态毕露。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弟子规》)


译: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腿更不可以抖动。(践:践踏。阈:门槛。)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弟子规》)


译:轻缓地开门揭帘子,避免发出声响。在转弯时,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做事不要匆忙慌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难,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凡是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不要接近;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绝对不要去询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弟子规》)


译:入门之前,应问有没有人;进入客厅之前,应该出声让人知道。如果有人问“你是谁”,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说“是我”,让人无法分辨。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请求。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7: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3#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4#

尊老爱幼

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真的让人很不敢接受,从礼仪之邦到现在的社会现况,当真让人有很多想法,

是什么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现状?

是什么让我们礼仪之邦越来越远?

……

TOP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这也是一种礼,而且还是一种大礼。尊老爱幼,让人先乐,再为国家奉献自己,在当今社会有几人能做到呢?中国人要有大的成就还得回头向古人看,向古人学习,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
TOP
6#

一切以礼为标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义说来都是属于好的品格,但如果不用礼
来进行规范,那也都会出问题。这里的礼不是我们个天所说的礼貌,而是指礼法,
即礼的法度。实际上,也就是指无论做什么都要合度的问题。比如说,对人恭敬
当然是好,但如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用
孔子的话来说,就会“劳倦”,怎么劳倦?翻译成我们今天常挖苦这类人的话,
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礼法。
该恭敬时恭敬,该不卑不亢时不卑不亢。谨慎也是这样。谨慎好不好?谨言慎行,
很好!但如果一味谨慎,则成了谨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
破了头,畏畏缩缩,窝囊无能,结果是一事无成。”勇而无礼,则乱“。这话很
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讲礼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当然是要出
大乱子的了。我们今天已无皇帝可拉。但一味地勇,像个莽张飞或黑李逵,那也
会出乱子闯大祸的、”直而 无礼则绞。“直率是个性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
是。;对就对下对就不对,说话不转弯抹角。直来直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
人们还常常很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戆了了,直得来一点也不知回避,
那往往说出话来弄得人下不了台。尤其是做领导的或做长辈的,遇到这种人那可
就有你够受的了。
    所以、无论是什么品格,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们大言
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正因为礼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是学的关正核心内容所在,是一切个人修
养的落脚点。

TOP
7#

礼是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之一,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是礼貌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同辈和晚辈也要尊重。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十分重视一个人是否有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人不太注重自身礼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修养,这还真让人感到遗憾。愿大家都努力加强自身精神素质的修养,不要愧对“礼仪之邦”的赞誉。
TOP
8#

我觉得“礼”所涵盖的内容太广了,“礼”的规范也就很多,但是无论礼的规范怎样的森严或者怎样的松散,只要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有“礼”的意识,有“礼”的理念,我相信我们能成为一个有涵养,有素质的人!


[em25][em25][em25]
TOP
9#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生活中只要我们心目中时刻有礼,做事时候看清楚,听全面,脸色温和,举止恭敬,说话忠实,做事认真;多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回更精彩。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重视一个人的礼仪,礼仪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礼仪让人们可以更和睦地相处,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何乐而不为。

TOP
10#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TOP
11#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而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都要透过人际交往才能日渐历练成熟,而透过礼仪习惯,我们才会有一个真实广阔的世界,学会表达自己,建立深层次的关系。然而现在社会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逐渐缺失。不遵守公共秩序,讲话粗鲁,态度蛮横,不讲礼貌,,不尊重长辈,不敬重他人,吵架骂人时有发生。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自身的礼仪培养,只顾智力学习,不抓文明礼仪;或者片面地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有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试想,一个人如果缺乏最起码的礼仪修养、如果不会爱,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更不会在团队里协调工作,那这个人即使再聪明,成绩再好,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更谈不上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成不了有用之材。因此可见,“礼”的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TOP
12#

古文中,礼的义蕴有三种。其一“道理”。明代章潢《礼总序》中这样阐述/FONT>“礼者,理也。在天曰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人曰脉理;在人伦曰人理;在木曰条理。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至纤至悉,秩然不淆。”其二“礼仪”。《庄子·缮性篇》有/FONT>“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其三“法纪制度”。《荀子·劝学篇》曰/FONT>“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今天我们所说的礼,是指其第二个意思“礼仪”。

礼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是用来协调政治、军事、司法、教育、宗教、社会、家庭之间的各种活动,规范着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称得上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同《礼记·曲礼上》所说/FONT>“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西方国家亦重视礼。礼可以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法则。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事事以礼为先。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礼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对话的伦理。关于“礼”的说法不胜枚举,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闲谈莫论是非”,“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通过“礼”,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待人处世的修养。通晓礼节是成功的基础,不管你是从政、经商还是做学问、搞研究。礼节适度会带来别人对你的尊重,也就是为你的成功铺下了第一块典基石。反之就算你再有学问,再有钱,也会被人鄙视,被人瞧不起。在决定事情成败的因素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知书达礼的人才能得到人和。一个小小的“礼”字,在人类的交往中往往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TOP
13#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TOP
14#

[原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标准。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却经常与之相违背。而其中最可怜的就是那些老人。他们经历千辛万苦把孩子抚养大,而最终得到的是孩子的辱骂和唾弃,成为了孩子的沉重拖累。难道这就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传统教育出来的新世纪的人才吗?当我们在高声喊口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一些实际的行动呢?
TOP
1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是礼乐文化,礼教使得人们知"义”(正义感 ),知“廉”(廉洁奉公) ,知(耻)。要求我们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着重于待人处世的态度修养,做事的责任感,居心、行事的大原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