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31#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礼,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
TOP
32#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现代社会虽没有古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礼,仍是我们必须铭记于心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一声问候,让大家距离拉近,奠定和睦相处的基础。礼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它让我们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帮助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积极发展。

TOP
33#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
TOP
34#

对于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当仁不让的就是一个“礼”字。在历史的冲刷中,中国人的礼仪是越来越讲究,小到在平常的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到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中,到处都充满着礼仪。因为礼仪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素养,甚至是用来评价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一个人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不注重礼仪,在朋友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惹人厌的家伙,在上司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不能成大器之人。一个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如果不注重礼仪,他的世界地位将会直线下降,而且容易遭到强国的欺凌。所以说学好礼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好礼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充实而快乐,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TOP
35#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
TOP
36#

  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对人一丝毫傲慢的态度都没有。

  

《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无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几句话就把中国儒家礼教的精神全部解释出来。礼为什么叫曲礼?古德解释得好,礼是要委曲自己、尊重别人。所以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对人一丝毫傲慢的态度都没有。我们今天看许多人,稍稍有一点才华态度傲慢,他自己知不知道?有些人的确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所谓是诚於中、形於外。你心里面有这个念头,觉得比别人高,他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外面的容貌就是内心的现象,你有什么样心,它就现什么样像,自自然然的。我们要想我们容貌端庄,那就要修心。所以礼称之为曲礼。

TOP
37#

礼是骨子里的一种气质,它融于我们的血液当中。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儒家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我觉得礼更是一种融入我们的骨子里的气质,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格调。当我们谈论到气质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一种“礼”。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我们的身份地位相符,于是就体现出来了一种气质。你能一眼看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那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遵从了“礼”的规范,于是自然而然散发了一种气质。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气质,舞蹈家和艺术家有他们独特的风格,而暴发户更是能被一眼认出。每个人都想能够有自己的气质。我的建议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对自己坦诚。不要伪装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就是我们的气质了。我们就达到了“礼”的要求了。

TOP
38#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39#


    礼,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

    遇见朋友时简单的问候,公交车上友善的让座,肯定对方时欣赏的眼神,公众演讲时恭敬的鞠躬……都是礼的体现。我们所表现出的礼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把他人放在了比自己更高的位置,我们才会对自己谦卑而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人。

    在礼敬他人之后,我们的内心深处也常常会荡起快乐的涟漪。每当我对他人施之以礼,我都会莫名地感到快乐。尽管有时并不是很乐意为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或表扬他人的表现,但当我做了这些动作后,我都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想这就是礼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

    然而,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自卑而尊人的思想态度,我们也将与礼背道而驰,与礼所带来的快乐失之交臂。因此,快乐源于礼,礼由心生。

TOP
40#

   “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谓之礼也。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礼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谐和统一。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em06][em03][em08]
TOP
41#

礼,一个人素质的高度显示。礼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场合。见了长辈你要行晚辈礼,见了领导你要行下属礼,见了外宾你要行友谊礼。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形成不同的礼节。你冲我点头那就是肯定的意思,而在另一个国家,点头可能就是不的意思。礼的达到与否是别人是否还你尊敬的原因。注重礼节的尺度与礼节的不同,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人初步的好印象。

TOP
42#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应建立在礼之上,方能达到一种和谐.
TOP
43#

我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精神主要是尊重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因为要想得到比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己尊重他人,我们先辈伟人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上拥挤的公交工具中,我们要先让老人和小孩。在与对方有争执时,我们宁可先让一步。如果亲朋好友野蛮的阻止你继续做某事时,我们宁可委屈自己,来快乐他人。有些时候,我觉得谦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礼的体现。
TOP
44#

把礼作为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是儒家论证礼的价值中最称意的一说。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孔子。其中,敬是礼的主旨之一。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明礼进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行礼,重在“明礼”。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礼,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礼,化解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礼以修身、齐家、兴业、治国,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

[em01]
TOP
45#

礼让是文明,知礼之人能在别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礼的深入人心是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职场上懂礼节能获得更多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懂礼仪,哪怕是对最亲蜜的人也不应该吝啬应有的礼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