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译:孔子评论《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评价《武》,说:“美极了,但不够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在《诗经》中感兴,在礼仪中立身,在音乐中完成修养。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译: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孟子?离娄上》)
译:仁的实际内容是孝敬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知道这二者不能违背;礼的实际内容是,节制并且文饰这二者;乐的实际内容是,为这二者而乐,快乐就产生了;产生的快乐岂可止息?不可止息,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译:内心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美。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译:所以,推行乐教,精神清净;奉行礼教,行为就能养成,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移风易俗,天下太平,善与美相辅相成。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
译:圣人以自己的精神效法大道,贤者能领略;山水以自己的形态表现大道,仁者由此而欢乐,两者不是很接近吗?
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阻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所以智者乐于水;仁者安居于义理之中,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故仁者乐于山。
善者,美之实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善,是美的内涵。
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清]方熏《山静居画论》)
译:书画作品因作者人品的高低而有高下之分。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