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复制链接]

76#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通过文学形式而代代相承,给人们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知书达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文明礼貌之邦。“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没有偏离现实,使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抒发真情,传播真谛,特别是使儒家学说中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得以传承,起到了教化作用。
TOP
7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中的“道”指的是道德、原则或宇宙真理,“艺”则指的是文学、艺术等技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以道德或真理为主导,那么他的欲望将会消减,同时他的艺术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刘勰认为,当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提升时,他们就会超越物质欲望,从而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助于艺术的进步。

“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则指出,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的欲望将会变得强烈,最终导致道德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在艺术上投入了很多努力,他的艺术也不会真正进步,因为艺术失去了道德的指导和精神的支撑。

刘勰通过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道德和精神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传达深刻的道德理念和宇宙真理,而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文学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TOP
78#

陆九渊的观点则更加关注艺术与道的融合,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与道德和精神的培养紧密相连。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艺术不仅是表达和创造的工具,也是塑造个体心性和道德的途径。在今天,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它还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走向道德完善的责任。例如,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通过讲述复杂的情感与道德抉择,可以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科技和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我们更应该注重道德与艺术的培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道德的深层价值,才能为未来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奠定基础。
TOP
79#

读庄子、荀子及宋明诸儒论“道”与“艺”,如临山水画卷,见云雾间隐现的精神脉络——原来技艺从来不是孤立的雕虫小技,而是通向天地大道的舟筏。庄子以“技兼于事,事兼于义”层层递进,道破技艺的终极归宿不在器物之巧,而在与天地同德的精神超越;荀子“以道制欲”的警示,则如悬崖勒马的缰绳,提醒世人:琴棋书画若沦为欲望的注脚,便成“惑而不乐”的迷障,唯有以道为舵,方能在技艺的江河中驶出澄明之境。
陆九渊“艺即是道”的论断最是振聋发聩。世人常将“道”视为高深莫测的玄谈,却不知诵诗读书时的字句推敲,弹琴习射时的气息沉潜,皆是以艺修身的道场。就像王守仁所言,习艺的本质是 “调习此心”——棋落子间的取舍,可悟进退之道;琴弦震颤的韵律,能体阴阳之和。现代人困于 “技进乎道” 的二分法,要么将艺术沦为考级牟利的工具,要么视道德为束缚天性的枷锁,却忘了古人早已在一笔一划、一弦一柱中,将生命调成与天道共振的频率。
TOP
80#

孔子说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艺在孔子的语境之下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还喜言诗经,融入诗经的艺术境界,对于诗经有着自己真切的体验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立” 相比于志道据德,游于艺轻松活泼,有吾与点也之意境,是上下与天地同流的道德境界,也可窥见圣贤之境界是如何欢愉。也可见若要成就道德之境界,艺之研习与熏陶也是必不可少的。
儒家之道是超越而又内在的,其内在性就必须通过艺以彰显表现出来。如今艺也不应该局限在孔子所言的礼、乐、射、御、书、数,而应该要扩展到一切的生活世界所要依凭的技能,百工事物,泛应曲当莫非艺也,悠游于生活世界之中也能够自通达于道,生活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