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复制链接]

46#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高深莫测的一句话引得古今中外都在认真“道”的真实含义。而道和艺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道即是艺,艺即是道。”艺是形式,而道是目的。将抽象的道融汇到具体的艺中加以诠释,更加明白清晰。实际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无数珍贵的文化精华,而道随着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也在不间断流传着,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道的内核却是始终未变的,当我们真正领悟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我想那也是受益无穷的吧。
TOP
47#

文艺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社会生活广阔的内涵中,人们的道德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任何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必然会反映出道德的内容,都要用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因此,社会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面貌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对象。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脑时会发现意蕴十足的照片,特别是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的,图片就是一种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融于文艺作品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自己对道德观念的态度,当人们看后,引起沉思,产生艺术与心灵的共鸣、共振而带人走进一种境界,通过文艺作品来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 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
TOP
48#

艺术是人的一种行为,人的行为发于心,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实际上也是在实现着一种自己的道,而艺术不仅体现了道,随着技艺的熟练和阅历的积累,也会对人的自身的道起着滋养和扶正的作用,也会提升我们的素质和境界。比如,平和的音乐会使我们放松,棋是我们思维活跃,书法使我们平心静气,而我们也会在这些不断地重复中领略到万物之间共同的道理。当然艺术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也需要我们用道来规范指引,欲望需要我们用理智来节制,我们追求的是乐而不淫。
TOP
49#

对于道与艺的讨论最早可见于墨子的《非乐》,其后较为有名的便是荀子的《乐论》,这些文章对于道与艺都有着经典的探讨,我是支持荀子的观点的,《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这便是艺的巨大作用,墨旬两人的观点都是基于当时社会情况而阐明的,支持荀子的观点也不能一下子否定墨子,就是要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探讨。
TOP
50#

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我将其理解为人生的目的,或者说人生的价值。我们所志于的道一定是“大道”。大道一定和于万物万事,这个“道”一定体现出和谐,只有这样才会体现出德和仁来,在这其中艺是培养道、德、仁的具体方式。正是通过艺,我们才陶冶性情,培养出了君子之范。
TOP
51#

  《论语》里有一句话:“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就是说为了求道 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停留于玩物、沉迷于此那就容易丧志。所以艺与道的关系不能脱离,艺里面若没有了道就没有灵魂,就变成只是单纯刺激感官的东西了,学艺如果不能上升至道,那这个艺只能沦为技艺,或技艺的拼比,艺与道应该统一起来。  
现在的孩子学习琴棋书画 歌乐舞蹈,大多只为了考级,追逐名利,但是没有真正的融入心里,这样学出来的是技艺。 应该真正的依兴趣而学,从中体味他的道理。
TOP
5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道德经.德经第十二章》),认为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一旦 成为感官的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失去了艺术鉴赏的初衷,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体现“道”;但是,艺术如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的话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或者不是真正的艺术了。这样的艺术是远远达不到“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的要求的。所以,我觉得超出功力之外的纯粹的艺术(也就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艺术)才是能与“道”相提并论的,符合“道与艺”这个话题的。
TOP
53#

“和”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有体现,借助适宜的火候、精细的刀工、多种原料的巧妙结合和搭配实现味和,通过色、香、味、形、名、境等诸多要素达到和谐,通过八大菜系的融合贯通,中国的饮食文化才能异彩纷呈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和”的境界不仅仅对于菜肴本身的调和,还在于由此带来人的精神的调和,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和。
TOP
54#

俗话说“文如其人”,艺也是如此,我认为“道”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而“道”也会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一个真正的君子是诚于自己、忠于自己的,他的“道”也会体现在他的艺中,“艺”如其人。但不得不承认也是有例外的,最出名的例如赵孟頫,他的字可以与欧、颜、柳相提并论,但我们却很少有听说过他,这就是因为他的“道”与他的“艺”并不一致。但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与此同时,“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道”,通过艺术的熏陶来反哺人生之道,这都是很好的方式。
TOP
55#

日本茶道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程式,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了中国禅宗思想,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正如陆九渊在《象山全集》中所说“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同样的,茶道,可用来滋养精神和德性。艺就在道中,道就在艺中。细品茶道,在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
TOP
56#

言之不足以歌,歌之不足以舞,舞之不足以蹈,歌之、舞之、蹈之皆发乎情也。叔本华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具有道德。人们在听音乐时能被其感染,就是因为音乐是人情感的表达,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每一项技艺都无不体现着道,“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因此,人在学习技艺时,就能得道。在艺与道上宋朝的陆九渊认为“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在学习艺的过程中,应当以追求道为目的,而不能功利地追求技艺。艺是道与技艺的统一。
TOP
57#

艺术是一种技艺,其中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这种道理是可以通过技艺展现出来的;而技艺的最高境界就是技近乎于道,这时候的技艺已经不再单单是技艺了,它已经是道的化身。这就是道与艺的关系。
TOP
58#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有听到初学者学习茶艺、花艺,也有人茶艺、花艺“高手”会说自己在研习茶道、花道。我认为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哲言对“道和艺”做了一个深刻的阐释。“道”,同天地万物,是一个精神层次或者本体论层面的一个需要体悟的文化,无论是说的茶道或者香道,他们所说的道应该是一个东西——我认为,是真理性的、永恒不变易的、但是我们目前只是在追求道的道路上,或者说有人已经迷失了本源的追求,而是消解了其内涵,去追求形而下的器方面的“艺”。
“艺”固然也是很重要,技艺性的,更容易被掌握,是具体的学科性的、理论化、具有可变易性,需要与时俱进,可以也是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其技艺,使之更符合特定时期人们的需求。
所以“道与艺”两者密不可分,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味的追去“艺”而忽视“道”,因为道为艺之根本,没有了“道”,“艺”也将慢慢的被消解,直至不复存在。
TOP
59#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这里的以道“制”欲,我觉得仅凭给出的的译文似乎有些局限性。这里的“制”是否仅仅是节制?节制就仅仅指将欲望降低的意思,而我认为这个“制”也有制作、定制之意,明道之人使欲望以合理的方式表现,这合理的方式是“以道制欲”。方式合理,也有节制,便乐而不乱。反之,以欲忘道,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合理的方式,自然既没法真正满足欲望,也导致不快的后果。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
艺术创作是创造一种精神的表现,艺术欣赏也是欣赏艺术作品中精神的表达。当注重于内涵的理解而非特殊艺术形式的时候,便不受艺术形式的约束,能够创作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若是注重于某个艺术形式,则就太过于注重表面的表现力,反而忽视了艺术本身共同的精神内涵,就丧失了艺术的价值。
TOP
60#

       “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下)道与艺,互为助益,究其涵义,源于“和”义。《乐记》有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琴瑟和鸣之乐,是快乐的来源,性之所至,情之所和,和而乐之。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形式,通过奏乐来抒发情感,乐声相和,喷薄的情感融于其间,抚慰心灵。道与艺相辅相助,合同于一,象山谓之:“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