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5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736#

俗话说,“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为子女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却不求回报。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如何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呢?我认为比起金钱上物质的孝顺,或许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不一定能够做到都给父母极大的物质生活,但是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的就是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孝顺,让父母心情愉悦,少年的我们忙着学习,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少可怜。到了中年,我们又忙着工作,忙着养育自己的孩子,忙着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所以,精神上的陪伴是我认为的最大的孝顺。
TOP
7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当父母年老时,作为儿女,我们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表情“写”在脸上,应该善待他们,并尊重他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我们必须有一颗敬爱父母的心,父母应该得到尊重,要做到心中有“敬”。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应该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对父母的爱必须是真诚的爱。对待父母只有做到心中有“敬”,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友好,才能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赡养父母是孝的根本,但是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层次,在赡养父母的同时必须要尊重他们。
TOP
738#

孝不仅是一种身体的继力和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赓续和文化的传承。《尔雅·释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是子女善于侍奉父母,承继长辈之意,表明了家庭伦常中子女在处理与父母关系中应有的行为操守和道德规范。从《论语》孝悌的相关内容来看,孔子对于孝的定义可分为三重境界:低层次是"能养",即能够让父母吃饱穿暖,维系生命,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有酒食,先生馔"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能养"是孝最基础的物质保证;中层次是承继父志与家业,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此处"三"可认为是"多"的意思,长期恪守父志本心,将家业发扬光大,也为孝添以哀缅怀念之情;高层次是恭敬顺承,通过孔子对子游的反问"不敬,何以别乎?"对"色难"的感慨,以及在父母有过时要"几谏",可以看出孔子在孝这方面对敬、顺、爱的推崇。孔子认为孝亲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事""葬""祭"的孝亲时序上以礼贯之,是对生死伦常的一种约束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耐心和陪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父母有很多东西不适应不习惯,需要花更多的耐心,教会他们使用手机等电子科技,这样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和视频,不能跟前侍奉父母也借助科技的力量给予父母更多的关怀。总而言之有空就多回家看看,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
TOP
739#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美德。如今很多人丢失了这一传统美德,首先体现在不尊敬父母上,例如,有的父母跟自己子女说话时他们就表现得不耐烦,没有恭敬的去听父母说的话,这是不对的,有时候哪怕我们不认同父母说的话,但父母也是因为担心我们才跟我们说道理,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父母跟我们说话时表现得不耐烦,而是应该恭恭敬敬的听父母讲话,换位思考父母的真实想法,听完后再适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尊敬父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都应该时刻注意,一个不能尊敬父母的人也不会尊敬其他的人,大家在看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注意观察他对父母的态度,所以不尊敬父母会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TOP
740#

       《论语•为政篇》的第七“子游问孝”章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所谓“孝”,是指能够养活父母就算是孝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心存敬意地去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孔子用人对待动物来类比赡养父母。尤其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饲养了猫狗鱼鸟等宠物,大家对待宠物都能做到尽心尽力,照顾得无微不至。那么对待父母时不仅只是尽赡养义务,更应该做到尊敬和爱护。所以说对待父母,不但要有耐心,要做到毕恭毕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对于尊敬父母的细节表现之一,我认为孔子对子夏的回答就很有指导意义。“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就是说要孝敬父母时,要心平气和,不要动不动给父母“甩脸子”,更不要对父母恶语相向,把最坏的情绪都倾泻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否则他们也会惶恐和难过。这让我想到我的家乡有句俗语说:“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其实也是表达了同样的道理,父母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可是孩子却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还将父母的关爱当做累赘,有违尊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其实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如果子女能够像父母爱子女一样去爱父母,那才是最好的孝道。
TOP
741#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 ,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我最早了解到孝,是从卧冰求鲤开始的。王祥年幼丧母,继母对他并不慈爱,可当继母生病时,他不但没有远离,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努力去照顾继母,所以才有了这个故事。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当时我并不理解王祥的做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他这么做的意义。简简单单一个孝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时候的孝,是听父母的话,不淘气;上学时候的孝,是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长大之后的孝,是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工作之后的孝,是父母在想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都能成为他们的底气,这便是我对孝的理解。
TOP
742#

“孝”这一精神之中,在赡养父母之后便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古人就曾评价过现在人们把能赡养父母就当作是“孝”。然而,人们也能养狗、养马。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赡养是对父母的一种物质上的供养,那么尊敬便是对父母精神方面的一种扶持。
赡养父母首先是在物质方面保证父母的衣食住行无忧,就像父母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对我们一样爱护我们长大并且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仅仅只是做到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最大的区别那便是拥有独立的精神,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在生活之中独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的小天地,得以放松的地方,我们要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那我们的孝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对父母的一种满足,更应该提供我们人类这一生物独有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样的孝才是全面的,不仅父母会在这样的孝之中得到物质精神的双重享受,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全面的提升,在满足父母的过程之中思考自己所作的不足,并且不断地改进自身的不足行为,促使自己的孝更加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那能在促进家庭和谐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便是能使自己的所思所学更好的落实,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在精神方面满足父母呢,那便是要尊敬父母,理解父母,并且做到多多的探望父母,进行照顾以及陪伴。感恩他们对我们成长起到的精神支撑作用和初始价值观的赋予,并且在最后最好能够达成互相的理解,做到彼此和睦相处。
TOP
743#

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作为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有人讲,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个人认为,虽语言简单,其中的道理却实实在在,在此分享:
第一、孝敬父母之身。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父母吃得好,穿得暖,生活上一切舒服;第二、孝敬父母之心。心是放心、安心、欣慰。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刻牵挂着我们。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放心、安心;第三、孝敬父母之愿。愿即是心愿、夙愿。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心愿,都会有遗憾。作为他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帮助我们完成心愿,等到我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也应当倾尽所能,满足他们人生中的心愿;第四、孝敬父母之慧。慧是智慧、慧心。这个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失,父母的年纪变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慢慢的被时代“抛弃”、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增加智慧的方法,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进步,并从中感受到喜悦。
TOP
744#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卷四《曾子大孝》)

曾子指出孝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大孝尊亲”,即要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尊崇家庭长者的地位和权威。其次是“不辱”,意味着不给父母长辈带来耻辱和不体面的行为,要以自己的行为为父母亲族增光。最后是“能养”,即要有能力和意愿去养育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且分别阐述了孝顺的三个层次,从尊敬、不辱到能够养育,涵盖了孝道的全方位内涵。这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诠释。
TOP
745#

董仲舒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学者,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和“五常”都是“天”的意志体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孝是服务于忠的,而忠和孝最终都是为了加强封建集权统治而服务的。时至今日,“孝”仍是众人追求的美德之一,而过去有关“孝”的理念却有部分不适用于当代,如《二十四孝图》现虽成列在博物馆之中,但鲁迅先生明确的在《朝花夕拾》中体现其中部分故事缺乏真实性,且包含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对真实孝道的扭曲。过去传统社会中所倡导的孝道是单向维度的“孝”长辈具有一元主导的倾向,对任何事件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儿女则缺少合理的尊重和理解,两代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种单向的孝道无疑与当代社会主导的平等尊重社会理念相冲突。倡导代际平衡理念是现代孝文化伦理体系的前提,惟有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构建出真正契合时代精神的代际伦理体系。我们进行孝行的同时也要注重思考的过程,直面传统孝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冲突,不固步自封、立足自我,并借鉴合理成熟经验,守正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
TOP
746#

“孝”是一种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不乏关于“孝”的典故与文章,有“杨香打虎救父”“黄香扇枕温床”“庭坚涤秽事亲”等等。它已深深扎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孝”是一种责任,孝不是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他需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而行动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没了责任“孝”就之是一种在乎于表面的做作。只有有了责任感行动才会细腻深入,才会是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配称之为孝!
“孝”是一种感恩,在《论语》中“父母唯其疾之忧”提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说的是父母最都有的是子女患疾病。“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情感在我们身边又何不是时时发生。父母付出的是心血我们怎能不感激呢?
“孝”是尊敬与听取,孝敬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不为背其志愿,尽心尽力给其所好,使其顺心顺耳。
TOP
74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待父母,我们不应该只是尽赡养义务,我们应从内心去尊敬父母,多陪伴父母。对父母态度要温和,不能疾言厉色。百善孝为先,心中始终念着父母,多陪陪父母。
TOP
748#

回复 6楼王勇的帖子

    “孝”字,上部分从老,下部分从子,以为子能乘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是“善事父母。同时也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崇尚的传统的美德,正是由于孝道,才让中华文明延续不断。
    近来,看到网上一个儿子打父亲的视频,着实是令人痛心,视频里面,躺在床上的父亲由于小便失禁,不愿转身,打工回来看望的儿子便拿起拖鞋抽打父亲的屁股,幸好医护人员,及时制止,随后该男子就被拘留教育了。看到这,尽管我还只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但是确实是引起人深思,看了网上的许多评论,有人对男子进行了谩骂,也有些人认为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小时候肯定比较经常打儿子,所以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至此,就我个人而言,我印象中的中国,曾经是一个非常崇尚孝道的国家,古语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喻的是当双亲已经是白发双鬓,耄耋之年时,作为子女的自己想好好赡养丶孝顺双亲时,却没有了机会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虽然古人可能会有比较愚蠢的孝行,比如当父母病了之后,子女需要割股疗伤,但是这都真真切切的体现了孝道。再有曾经的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在那个的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代,孝看起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如果哪个人不遵循孝道,便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大孝之道的例子。比如,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2007年,他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用一根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做到了教学和照顾母亲两不误。实可谓是孝更绝伦足可矜。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为了生计不断劳累奔波,甚至许多人忘记人曾经那份真诚,忘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所以如今才会有不遵守孝道的例子层出不穷。当自己失去了初心,愈行愈远,等到自己耄耋之际,回首一看,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无知啊!所以我们不妨缓一缓脚步,听一首歌,品一杯茶,读一首诗,打一个电话给父母,最真切的问候。
TOP
749#

儒家非常重视孝道。首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由于周朝实行宗法制度,周天子和诸侯实际上是父子兄弟的关系。在诸侯国内部,国君和士大夫们也是父子兄弟关系,因此国即为家,家即为国。

其次,父子兄弟关系是社会中最基础、最亲密的关系。儒家倡导"泛爱",与墨家的"博爱"、基督教的"博爱"不同,儒家认为爱是有等级差别的。"泛爱"就像是将石子扔入水中后泛起的波纹,以石子为中心向外展开一圈一圈。在人际关系中,父母位于最中心,其次是兄弟,因此对父母的爱就是孝,这是一切的基础。

孝的本质是什么?绝对不是能够供养父母。这种表面的孝在社会中很常见,但如果缺乏内心的诚意,就谈不上真正的孝道。因为就算是犬马也能被养活,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宠物要比对待父母更有耐心。真正的孝道是一个高尚的境界。

那么,如何去尽孝呢?现在,我们把孝看成一种等价交换的东西。父母对我好了,我就对他们好;父母对我不好了,那就别指望我去孝敬他们。这种看法也是虚假的孝。王阳明心学指出:我们孝顺父母不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然后我们去孝顺他们,而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
TOP
750#

对孝的理解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古代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含义也得到了延续和发扬。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

此外,现代社会的孝道也表现在尊重和保护老年人的权益,比如在法律上设立了一系列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同时,现代社会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比如在节假日回家探望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处理生活琐事等。

总的来说,古代的孝道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