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义务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荀子在《荀子·不苟》中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也是指明了天地之间如果虚伪、不真实,是不能化生万物的。如果没有“信”,“仁义礼智”会变得虚伪、不真实,那么也就无从说起了,即所谓:“不诚无物”。
“信”作为我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推及个人德性,“信”是立人之本;推及国家道德,“信”是立国之道;推及人事交往,“信”有诚则动人、取信于人之效;推及人伦教养,“信”有成己成物、道德培育之功。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信”一直是社会道德的根本组成之一。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行无可信,便没有了立于人世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无“信”,那么也就失去了建立国之根本的道法。国家的发展将会千波万折,国家的前途也将堪忧。古时有商鞅“立木为信”的古时告诉我们信以立国的道理,而“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带给我们“失信误国”的警醒。一个国家如果欺骗百姓、欺骗臣民、欺骗邻国,那么最终会导致失败。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也常常能够有这样的亲身感受:一个对你不真诚的人,一个说谎成性的人,是无法结交到真正的朋友的,也是被人所鄙视、怀疑的。只有用真诚去打动人,用真实去证明自己,这样的友情才是牢固的,这样的人际才是它是的。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问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毒奶粉事件、灌水猪肉事件,“彭宇案”等等,这些事件都使我们感到唏嘘与慌乱。这些事件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要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放心,使这个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就必须倡导和弘扬“诚信”为本的社会道德,构建真诚相待、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道德氛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7 15:41: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