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344454647484950 / 5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复制链接]

736#

“信”体现在诚信、真实、一致和谨慎。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就是真诚,诚实;信,就是守承诺,讲信用.通俗地讲,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不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我们必须思考信的行为,第一是内在行为,第二是外表行为。诚信是从小到大父母最看重的品德,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首先待人要真心实意、诚实守信,不欺瞒不撒谎,其次对己要守信,不自欺不包庇,做到言出必行。信还体现在真诚,内心的真诚会从外表的神情表现出来,所以要推崇真诚。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上,都要真诚真实,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至少从自己做起,成为一个讲“信”的人。
TOP
737#

阅读了这些关于诚信和真实言行的古代智慧,我深感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更是个人品德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诚信的价值,而更多地追求表面上的利益或迎合他人。然而,这些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和尊重来自于内心的真诚和对他人的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言行应该是一致的,承诺了就要做到,行动了就要有结果。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告诉我们,真实的话语往往不华丽,但却最有力量,最能够打动人心。
TOP
738#

在儒家文化中,诚信是“立身之本”。人与人只有构建出互信纽带,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可知诚信是自古以来的做人准则。儒家文化认为只有重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进行严格要求,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诚信的人,臻于“君子”的行列。在当前,这些观念并未过时,反而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宝贵遗产,有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构筑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格。
TOP
739#

诚信,是立身之本。

人无信不立,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讲诚信。
TOP
740#

人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信不仅是对自己,也要对他人,但自己与他人之间总是有所隔阂,是二不是一,那么如何将自己与他人打通为一呢,这就要从形上的天理上来说明,诚者天之道也,天的道在一个“诚”,正是这个“诚”将我与他联结了起来,成己成物,贯通内外物我,不诚无物,我真诚地面对他人,他人也真实地面对我,这才是思诚者人之道也,有了这一真诚坦恻之心,信才能纤毫毕露,豁然朗现,我们找到了信的安身立命之所,才会着力于诚信的行为,才能保证我们的信是绝对真诚,毫无虚伪的信。
TOP
741#

古时孔夫子有言:“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活中的指向标。我认为,优秀的家风能够帮我照亮前行的道路,一个家族或者是家庭的家风要正,首先就应该重视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在我看来,家风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是对我们的一种无声的力量、无字的典籍、无言的教育,并且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都是全方位的。在家风的影响下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道德素养、性格特征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做人应该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这是父母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在我的记忆当中,父母将邻里和谐以及家庭和睦等都看得非常重。在我幼年时期父亲用他的勤奋保障我们一家的基本生活。在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下,我耳濡目染的受着父辈们的优良传统,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有了踏实做人、诚信做人的信念,人与人之间就能够手牵手,共同架起一座桥梁,一座和谐的桥梁,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心连接在一起。只有我们手牵手、心连心,让诚信之花开满大地!
TOP
74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阅读了关于“实践精神”的经典学习材料,我深刻体会到实践在认识真理和知识应用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古代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这一观点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庄子通过井蛙和夏虫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实际经历就无法真正理解事物。荀子也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广阔和深邃。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次,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观点让我认识到,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尚书》中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味着付诸行动比认识更为困难,这告诉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是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
朱熹在《续近思录》中提到“知与行常相须”,形象地比喻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就像眼睛和脚的关系一样,两者缺一不可。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后,学者应当务实的观点提醒我们,学术研究和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王夫之在《思问录》中提到“行而后知有道”,强调了通过实践来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实践精神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通过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政治上,我们也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共同推动实践精神的发扬光大,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目标而努力。
TOP
743#

信的行为一共有六点,总结下来我认为其实只有一点。就是真诚、真实。真诚又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待自己真诚,然后是对待别人真诚。一个首先真实了解自己的人,才能真诚的接纳自己。真诚的接纳自己,而后才能真诚的对待他人。如今的社会,大家都缺乏一些信任,对他人都抱有或多或少的怀疑,于是每个人似乎都少了一点安全感。我认为这是大家的不诚实导致的。真诚的人和真诚的人之间是充满了信任的。他们之间很难有不确定的东西或者恶意存在。而靠虚伪得来的表面和谐是摇摇欲坠的。所以这样看来,真诚不仅是为了人与人的和谐,更是因为做一个真诚的人是幸福的。
TOP
744#

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信”是立身处世和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孔子所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了诚信待人的基本原则,而“言必信,行必果”则进一步揭示了言行一致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以及社会信任的建立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中,诚信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还贯穿于我们的学业、工作和社会责任。例如,大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项目时,信守承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提升团队的效率和氛围。
此外,“慎独”更为我们提供了自我约束的准则,提醒我们在独处时同样要以诚信为本,做到“诚于中,形于外”。正如《中庸》所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真正的诚信不只是在外表和他人面前展现,而是内化于心、始终如一。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以“信”为行为准则,从日常的言行中践行诚信,既修身自律,也为营造更和谐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
TOP
7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言必真实应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根本。而言必真实首先应拒绝轻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总是信口开河随意许诺,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关注,但一旦最后无法实现承诺,那他的信誉肯定会急剧下降,之后便很少有人信任他,最后给自身带来不利后果。如在商业市场中,不少商家夸下海口给自己的产品吸引更多顾客,实际产品质量却令人堪忧,消费者认清现实后肯定不会再信任该商家,该商家谋小利而不顾其长远利益,最后很可能会走向破产。而如果一个人谨慎承诺言出必行,虽然话语不多以后肯定能够凭借可真实靠的形象立足社会。如一些企业始终秉持诚信,真实宣传自己的产品,用心用料做好自己的产品,那肯定会收获大批消费者的赞誉,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言必真实,福泽自临。
再看“多易必多难”,如果一个人总是做简单的事情总是设立简单的目标,那么当真正遇到要解决的事情时会因困难重重而无法顺利完成。事情进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多做难事能够锻炼我们的处事能力,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迎刃而解。把事情看的太容易肯定会遭到很多的困难,如“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纸上谈兵”这些成语都是“多易”的体现,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应该秉持客观的态度来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其中可能的风险和挑战,莫因轻视而陷入困境。
TOP
746#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诚实和守信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常常失信,比如不履行承诺或欺骗他人,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被孤立。反之,一个守信的人更容易赢得朋友、同事和家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网络。现实中,很多朋友关系的破裂或亲密关系的危机,往往源于失信。
商业领域尤其需要诚信。企业在市场中树立品牌和声誉的关键在于是否守信,比如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承诺、服务是否如实兑现。如果一家企业屡屡失信,将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近年来,一些企业因虚假宣传或违约行为导致倒闭,正是失信的后果。反之,那些以诚信为本的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等,往往能够获得长期的成功。
在公共领域,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至关重要。如果政府部门失信于民,如政策多变或承诺不兑现,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削弱社会的稳定性。相反,一个守信的政府能凝聚民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现实中,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失信行为,比如失信企业欠薪或虚假承诺引发的群体事件。
总之,“信”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更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从小处着眼,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则;从大处来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每个人和每个机构都应把“信”作为行动准则,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诚信和谐的社会。
TOP
747#

庄子所言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强调了内心真诚的重要性。在道家哲学里,真实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内心的真实会自然地流露于外在的神情与行为。这表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会如实地反映在其外在表现上,只有内心真诚,外在的行为举止才会自然而真实,这种真实是道家所珍视的。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实,因为外在的一切表现都是内心的映射。如果内心虚伪,即便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难以真正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的观点则进一步深化了 “行与心应” 的内涵。他指出,仅有想要奉养父母的心意,不能称之为诚意,必须将这种心意付诸实际行动,并且要做到问心无愧,不自欺欺人,才算是真正的诚意。这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体系中,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行与心应” 意味着内心的意愿要与外在的行为高度统一,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想或口头上,而要切实地将内心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的内心与行为是否一致。比如,我们倡导关爱他人,如果只是嘴上说说,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关爱。只有内心真诚地关心他人,并在行动上给予帮助,才能真正践行关爱他人的理念。在社会层面,企业如果宣称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就必须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遵守商业道德,不欺诈消费者,不偷工减料,以实际行动来兑现承诺。只有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做到 “行与心应”,社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与和谐。
TOP
748#

孔子强调 “言必信,行必果”,明确了言语真实与行为坚决的重要性,使言行一致成为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易・文言传》中的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深刻阐述了言语真实与道德修养、事业成就之间的紧密联系。忠诚守信,是增进道德修养的途径;而在言语表达上秉持真诚,是成就事业的基础。这表明,真实的言语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塑造,更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TOP
749#

“信”,乃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重。古之圣贤,多以“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义。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亦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皆明示“信”之于人,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不可须臾离也。
在个人修养中,“信”体现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论语》有云:“言必信,行必果。”此乃对“信”的具体要求。古之君子,以“信”为修身之要,无论事大事小,皆守信不渝。如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其中必问:“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此乃以“信”律己之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信之行为亦不可忽视。借物必还,受诺必践,虽微末之事,亦关乎品德。古语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即小处失信,亦难获福。故而,信之行为,当始于微末,积于日常。
在社会交往中,“信”更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孟子曰:“朋友有信。”朋友之间,以信相交,方能长久。古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其情谊之深,皆因彼此守信重诺。伯牙鼓琴,子期能解其意;子期离世,伯牙绝弦,此乃以“信”待友之极致。
在国家治理中,“信”更是安邦定国之重器。《论语》云:“民无信不立。”为政者,守信于民,方能得民心、稳社稷。唐太宗李世民,以诚信治国,开创“贞观之治”,其在位期间,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故能赢得百姓拥护,成就盛世。
“信”之行为,古已有之,今亦当行。在现代社会,虽科技日新月异,但“信”之价值,未曾稍减。个人当以“信”修身,社会当以“信”交往,国家当以“信”治理。唯此,方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让我们从古训中汲取智慧,以“信”为行,将诚信落实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守信之心,不可动摇。以信立身,以信处世,以信治国,此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亦为吾辈当行之要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