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孔子眼中,朋友的信任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你获取友谊的基础,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信任的问题。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少人为取得信任而各施其技,例如在战国时期,商鞅为了取信于民,在南门立木,悬赏黄金给那个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人。果然有人照做了,商鞅也履行了承诺。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俗话说诚信是人的第二身份证。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讲诚信,并不是说说而已,很多人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诚、诚而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说,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但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而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谓说是说,做是做,因人而已、因事而已、因玩笑而戏弄诚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还能听到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