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241#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几乎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可是当他真正带兵与秦国作战时,四十万大军惨败于对方两万五千精兵,自己也被乱箭射死;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马谡,也是精通兵法,“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但马谡却于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不但自己因此被诸葛亮所斩,蜀汉也由此走向了衰败。

   古今中外,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书本上学到的都称之为理论,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是只是掌握了理论,并不意味着实践一定能够成功,必须将理论应用大实践中去。

   当前,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和理论很多,例如,探究式学习,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赏识教育,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等等,不管哪一种模式或理论,都必须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正确与否,也从实践过程中摸索经验,总结经验,从而有效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无论是评价老师,还是选用干部都不能只看其理论水平,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听其言,观其行”,重在考察其工作的实效。

   作为学生,只是停留在看书、听课状态,不注重复习与练习,很难提高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并要不耻下问,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做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TOP
242#

想必大家都一定看过《纸上谈兵》吧!前几天,我翻开《史记》看到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赵国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他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经验。不久,赵奢去世,秦军立刻来攻打赵国,但并没有得逞,只好使反间记说秦军只怕赵括,赵王听信了,派赵括去防守,可是由于他毫无经验,赵军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而赵括自己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能死读书,要把书中的知识付诸到实践上。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即使你懂得很多但没有经验,那也是没用的。当然,读书固然是好的,但一味的读书,没有通过实践,那必定一事无成。如果结合书上的内容,再亲身体会,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读书人和一位经常上山砍柴的樵夫比登山。读书人因为没有亲自实践,一进入深山,必定会迷路,即使有满腹的知识也很难派上用场。而樵夫就不同了,他经常上山,虽然没有什么知识,但他熟知山中的一切,因此,他上山就像砍柴一样轻而易举,根本不是什么难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知道,掌握知识从来离不开身体力行的求索,让我们接受赵括“纸上谈兵”的前车之鉴,成为一个善于实践的人。
TOP
243#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真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所以我们必须有实践精神,这样才能总结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
       据说,神农氏亲尝百草,才发现“五谷”,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亲自采过上万种药。齐白石出生于贫苦农家,12岁就为生计所迫而学木工谋生,但他自小就酷爱绘画,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天天抽空临摹或写生。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细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在用手指画草稿。经过数十年这样刻苦的实践磨练,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正是因为他不断刻苦努力去实践,才使得他获得如此大的成就。
      《荀子》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尚且学习要做到如此,那更不要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行动,那么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才能更为扎实。所以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其宗旨之一,就是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学生学以致用,多一些磨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单位在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时,除了注重大学生的文凭,也关注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人要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前人及书本留下的宝贵经验,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只有将前人的经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生活中运用书本知识,才能真正驾驭生活,不要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害得40万赵军惨遭坑杀,自己最后也搭上了性命,留下一个千古笑柄。
TOP
24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坚持实践的精神,没有做过的事情永远不知道有多难或多简单,实践可以检验生活学习中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使我们自身更强大。
TOP
245#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实践出真知,我们通过学习都能从课本中得到相应的知识,但是我们要有怀疑、探索的精神,不能对书本知识尽信无疑,有时候,通过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反而会印象深刻。
就像“苏格拉底教学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会锻炼一个人的合作精神,还会让一个人的智力得到发散,能够在日后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和钻研,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造良好的基础。
TOP
24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井底之蛙是感受不到大海的宽广的,夏天的虫子是感受不到冬天的冰雪的,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深谷,就不知道大地有多厚。              
        只有实践才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实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激发你探索的激情,激励你不断去探求和发现真理。
TOP
247#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固然是智慧,但有些知识因人因时而异,因此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说服自己去相信。历史上有很多实例,如,关于人的来源,达尔文以实践冲破固有理论,解释人的始祖是猿,使人类对人的进化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实践与知识相统一,才能具有大智。
TOP
248#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传习录》
  有一次,陆澄在鸿胪寺暂住,忽然有人捎来一封家信,说儿子病情危重。闻此消息,陆澄心中非常忧闷,不堪忍受。
  王阳明说:“这时正适宜用功,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将这个机会轻易放过,空闲时讲学又有何用?人正是要在这样的时刻磨炼自己。”
  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变”,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如为六经之首的儒学经典《易经》,谈的就是天地宇宙的运转变化之道。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道家更是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物都处于阴阳相互运动、转化的状态中。
TOP
249#

        真正的“智”者,不仅理论精深,而且实践丰富,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改造整个世界,同时不断修正,与时俱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一千,道一万,不去做就是空谈。只是世界不乏夸夸其谈者,但缺身体力行者,赵括的悲剧不能再重演。现在中央提倡实干兴邦,要踏石有印、握铁有痕,把马列与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正是“大智”的表现。“天道酬勤”,相信实践出真“智”也。
TOP
250#

真理的绝对性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具体是不是符合现实,要靠实践检验,并且补充完善,让真理与时俱进
TOP
251#

人非生则知之者,要求得知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彷徨、犹豫、无所适从;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不付诸实践,知识、理论就又成了装潢门面的东西。
实践,还得放下架子,并且准备吃苦。用出劲来,扎扎实实地做事;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琢磨。实践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实践,证明我们为之追求的东西却是错误的,寻那么应该坚决抛弃。实践是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勉强。
TOP
252#

无论是古时的钻木取火,鲁班造斧,还是现在的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涌入,无一不证明实践是万物产生的源头。最好的例子当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用实践走除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学生,我们更应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只以为埋头苦读或只会纸上谈兵,终究还是无法适应社会,被社会无情淘汰。
TOP
25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认识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TOP
254#

通过思维,将现实中的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精神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TOP
255#

邓小平说过四句话:把前人提出来、设想过但没有去做的事情做起来;把前人做错的事情改正过来;把前人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进一步完善起来;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事情。这四句话讲了四层意思,每一层都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智。而且每一层都离不开一个“做”字,这便为行。昔者王阳明心学盛极一时,其根本亦无非“知行合一”四字。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的伟人都在强调知与用的统一,经过时代变迁的抽丝剥茧,层层洗礼下唯有真理是恒久不变的。因此,正确的实践绝对是世事探索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支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