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复制链接]

346#

       “许多理论都像一扇窗户,我们通过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把我们同真理隔开”,纪伯伦的这句话道出了后真相时代的面貌。对于眼下的真理,不是说我们不能相信,而是说我们要永远带着批判的精神去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对待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不应该强制给学生去灌输课本上的真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敢于质疑。如果没有批判,我们便永远只能是柏拉图所说的洞穴之中的人,看不到洞外的真实世界;如果没有批判,虚假的东西可能会因为至上的权威穿上皇帝的新衣而成为真的东西;如果没有批判,历史的发展便会原地踏步,批判是对现实中错误的因素进行改造推动历史的发展。
       批判精神还让我想到了网络上的谣言。在网络上,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由常常让一些人失去了批判精神,人云亦云变得普遍,批判性的观点被埋没了下去。对于网络的言论,我们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勿做一个盲目跟从的人,让谣言被批判的眼光粉碎。
TOP
347#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这里是讲对待学习要审慎。人们意识到自己已然并非十全十美,有些事情不像看到的那样,也不想听到的那样,也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无法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做到完美的预测,因此要态度谨慎,对别人所说保持一种怀疑的心态。尽信书不如无书,体现了儒家对于真理的态度。对于书,不可以尽信,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而书也是有人编写的,因此也是不完美的;对于书,也不可以都不相信,那是对于知识追逐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的否认——人不可能把握真理。因此儒家对于真理的态度其实具有超前性,儒家相信理的存在,同时鼓励人不断向前努力把握真理。这也是为什么“师其意,不泥其迹”。此时儒家也表现了自己的超越性——对于理的追求。到了现代,公众权利的扩大更需要批判精神的规范。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又不损害他人的权利,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自省的态度。同时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扩大也期望着人们能够及时自省,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
TOP
348#

《礼记.中庸》中提出治学理应先博学,再审问慎思,明辨是非,再笃行之。
人见识多广,才思敏捷便可称作智士,可“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也会成为傻瓜。先学习,再思考,最后辨别才能完成批判的逻辑闭环。我们现在常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便点明了看待问题不能畏惧它的权威性,也不能不思考不实践便盲目听从,唯有实践才能悟出真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优良的品质,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要敢于革除老一辈陈旧的错观念,勇于思考并质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成为时代的智慧青年。
TOP
349#

疑问到怀疑是在求知路上的一大突破,在那时候,人才能真正正确的获得知识。
只有抱有批判的态度,人才能在怀疑中,审视中获得正确的知识,我们不能否认古人的成就,但也不能尽信古人的话语,有的知识在当时是正确的,再过个几十年,那些知识可能就不再完全正确了。
TOP
350#

批判精神,表面上看起来是说凡事都要有批判性地去看待,对待各种观点都要批判性地去吸收和反驳。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要有批判精神呢?我们又要如何去批判性地看待呢?要理解批判精神,我们不能从批判精神的表面来看。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来讲是不相信绝对的真理,或者在一个很大的限度上不相信绝对的真理。在多数问题上,如果根本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观点或者解决方案的话,人就不可能没有批判性地接受任何的观点,如此一来,批判精神就养成了。但是,如果仅仅在表面上照猫画虎,何种东西都只是提一个反对意见,最后只是看起来是在批判,实则放弃了批判精神背后真正的目标,即追求善,追求好。
TOP
351#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古老的中国格言,提醒我们对于所读之书不应盲目全信,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不仅是对于读书的一种智慧,更是对于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一直是被强调的品质。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句话强调了对于所读之书,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有所取舍,而不是全盘接受。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批判性思维不仅在学术研究中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们常常遇到各种信息,有真有假,有对有错。如果我们没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因此,在接受信息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认真分辨,而不是盲目全信。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知识是无穷的,任何一本书都无法涵盖所有的真理。即使是最好的书,也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和观点,而不是唯一的答案。所以,在读书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在现代社会中,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作为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术本身,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和践行批判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批判精神是一种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是进行哲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培养践行批判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提出问题、质疑观点,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我们要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分析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思想,不要轻易否定或拒绝。
此外,将批判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或政策制定进行分析和评价,运用批判思维来探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与他人交流也是培养践行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参加学术讨论、研讨会或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在交流中,我们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和进步。
通过保持好奇心、独立思考、开放心态、实践应用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起批判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努力践行批判精神,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352#

批判精神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反思的态度,它强调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批判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精神尤为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和观点,我们需要具备辨别真伪、评估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盲目接受或传播不实信息。同时,批判精神也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挑战传统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通过保持好奇心、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实践反思等方法,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TOP
35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两刃相割,利顿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这句话令我想到“凡事都有对立面。”
“凡事都有对立面”是一种哲学观点,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或反面。这个观点通常用来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鼓励人们不要把事物看成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理解。
将“凡事都有对立面”的批判精神运用到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做出明智的决策。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并运用批判精神对其进行评估。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并避免盲目接受错误的观念或偏见。
TOP
354#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把创造的权利让给他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我完全可以种下花草,留下芬芳,栽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要做一名批判者,更要做一位建设者。此外,我们要真正拥有批判精神不仅要准确地理解批判精神的含义和方法,而且还要注意划清和某些错误理解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批判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
TOP
355#

《礼记·中庸》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他常常由平凡甚至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批判继承孔子精神,应是我辈的不懈追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抱着敢于质疑的态度去对待现实中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TOP
356#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的产生,既需要智力训练,也需要智力谦逊。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它是一种相对主观的思考模式。
在我看来,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态度,唯物主义者态度。
对于历史的推动力量,唯物主义者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和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对立统一的破与立、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深知,当批判精神转化为“为批判而批判”的极端形式,以至于不加审视地否定过去、贬低现在、怀疑未来,最终只会陷入一种虚无的历史观。这种片面的批判态度忽视了批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应保持理性和建设性的批判态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TOP
357#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批判精神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辨别是非、善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对批判精神的感受颇深。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我们需要具备批判精神,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不盲从、不跟风。同时,批判精神也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只有勇于挑战传统、敢于质疑权威,才能在科学、文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之,批判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践行批判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TOP
358#

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不批判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就无法寻求到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毛主席就坚持对外来的事情要保持批判的精神。当然,不仅是外来事物,对所有事物都应如此。
TOP
359#

“批判精神”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接受所给予的信息,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估。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更有力地表达自我,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OP
360#

批判性思维超越了种族文化的界限,它质疑既定观念,鼓励深入分析。例如,儒家思想的民本人文精神,不应被误解为单一的服从。批判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智,不拘泥于立场,如考量统治阶级的儒家理念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以及环境变迁对王朝兴衰的影响,而非单纯归咎于儒家的责任。不同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各有特色。在中国,儒家的等级体系并非绝对的奴役工具,它实质上是维护社会分工和秩序的工具。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的中国,等级制度带有前提的服从,如父慈子孝,而非盲目遵从。相反,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自由,但可能导致社会原子化,凝聚力和动员力面临挑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