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211#

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际之间的交往也是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
TOP
212#

能够学习是一种幸福,要时刻担心自己不学习,不要害怕自己学无所成。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说:“只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我们都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那为什么不试着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呢?要始终坚信:学习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TOP
21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TOP
21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潜能,这能社会便能高速的发展了。可是今天我国的大学教育却显得是那么的糟糕,为了让大学教育普及化,各个高校盲目的扩招,以至于教学质量下降,想想在一个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百多号人的课堂上,老师如何因材施教,老师有那么多的精力吗?如果说大学是一个注重自学的阶段,这些不必深究,那么中学阶段呢?以中高考为指挥棒,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如何因材施教?他们的很多的精力不都是花在了自身不感兴趣的方面吗?在一些教育的其他方面,艺术、体育等,这些人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当然排除家长为了某种目的,强逼孩子学习的情况。
TOP
215#

圣人施行教育,因材施教,依据各人的资质分开培养。我们不是老师,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依据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对象。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我们可以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我们的长处得到很好地体现。我一直都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会发光的金子,之所以会被埋没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真正属于我们的地方。

生在当代,我们要做T型人才。学习知识不仅要广要博,还要精要专。最后才能得到学习的要领,知道其本质。现在的大学由于大多数都分了文理科,好多的大学生都是“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我们的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自己就更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是自己的知识面更加的广。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习中留下的疑难杂志,才能得到提升。“温故而知新”当我们温习旧知识时往往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学习中能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对我们也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遵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熟读精思,重在心悟。专心致志会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提高,节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勤奋学习则会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平气和,切忌浮躁。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做学问或办事情切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自我限制,意气沮丧,达不到根本之处,也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学习是我们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我们要学习一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的东西,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好坏。

TOP
216#

智慧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一个标志,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个时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智,国家选拔人才都会通过科举考试来鉴定一个人的智的修养。智者不惑,智慧可以使人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TOP
217#

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对个人来说要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重在心悟,对老师来说要因材施教。智慧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一个标志,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个时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智,国家选拔人才都会通过科举考试来鉴定一个人的智的修养。智者不惑,智慧可以使人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因此要注意智慧的学习,做一个智慧的人。

TOP
218#

《论语》一共20篇,而学而篇居于首篇。而第一章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这里,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学习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如此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陈杰思先生总结的“因材施教,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等等,都体现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和道理。就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所谓的学习之道,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而这又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环境等因素。我的学习之道是劳逸结合,在乐趣中学习,不断地探索新问题,真正的掌握知识到自己手里。而有些人,就是学霸模式,可以有充沛的精力持续不断地学习,他们很少休息,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放在死记硬背上。这种学习方法适合于极少数人吧,我认为。因为很少人能有如此大的精力,耐心,古板的脑袋去乐此不疲的做这些重复的事情。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下,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接受各种老师的各种灌输,缺少自己的主见,缺少自我的探索,更缺少自主性。而西方先进国家的学生则不同。他们的学习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性的学习与探究,所以,他们的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更加强大,知识储备与中国学生相比,更加灵活。

当然,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影响,科举制的毒害之深,使得改革更加举步维艰。但是,再大的艰难阻碍也挡不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发展洪流,我们必须坚信,曙光必将到来。我们作为教育体制的直接人,更有责任有义务为之付出绵薄之力。只有如此,才会加大行进的步伐,要相信:团结就是力量!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TOP
219#

[原创]

荀子在《劝学篇》里说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之道,在于不断地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比闭门造车要高明得多。除此之外,学习之道不仅在于将学与思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罔”与“殆”,而且在于将专与博协调起来,不做“博”的平庸之人,亦不做“专”的狭隘之士;学习之道不仅在于勤奋刻苦,而且在于总结经验;学习之道不仅在于熟读经典,而且在于思考实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终身的建设项目。我们不能指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所有的知识,因为生命太短,而知识的海洋太过宽广。我们能做的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尽可能多学。从书本上学,从他人身上学,从一山一水中学,从社会实践中学,从工作中学。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旅行,每一次与他人的交集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只要我们虚心,愿意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我们戒骄戒躁,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很多。



TOP
220#

个人认为学习重在心悟。在学习的方法上,无疑勤奋、好问、坚持是必须的品质,但是心悟却是最重要的一点。
对于接触的事物,只有当一个人通过内心的感悟体会,不断了解事物的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叫做学到了知识,像那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重理解、不重感悟,是不可能学习的到知识的。那么心悟又不是虚无飘渺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对学习过的知识、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反思、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深层次更加宽广的了解事物,不但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而且可以不断获得新知识。对于心悟,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的思维方式,审慎对待已有的知识来源,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新知识。
TOP
221#

如今谈到学习,体会实在太多。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十几年,在无法改变教育体制的前提下,我们发现学习是可以因材施教的,学习状态也是可以上升转变的,关键在与自己怎么去学习,如何看待学习。有兴趣自然是最好,在我看来学习的关键是主动,无论是兴趣使然,还是基于理性的驱使,只要是自己想学就没有学不好的。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还是需要从小培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重点是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批量化生产,而是每个人都是专属领域的人才。
TOP
222#

      古人的学习之道到今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做学问就应该向前人学习,借鉴他们总结的精华。首先作为学生,如果老师不能因材施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方式学习。上述的学习所述的学习之道,我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并指导后来的行动。有些已经有所体会,例如学习切勿心浮气躁,学习需勤奋,我会继续努力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TOP
223#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靠学习,不论是课堂上还是社会上,都要不断学习,关系决定人生很片面。 俞敏洪说:“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故他的成功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而来,机遇就爱给这些有准备的人。
      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关系、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有没有好好学习,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故没关系不可怕,怕的就是失去了学习的勇气和斗志。

TOP
22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学习的关键在于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育时要懂得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孔子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

勤奋学习也是学习之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爱因斯坦说过99分努力+1分天赋=100%的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曾经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来告诉自己:“在书山中,只有勤奋,才是最佳途径。”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譬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如今的中国大部分的教育还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考试成绩的好坏,从而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忽略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学习是陪伴人一生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之道,懂得应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TOP
225#

  由 《伤仲永》 可知,学习在于勤奋与长期的坚持。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