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1#

至今日,礼确实有很多不合乎时宜的原则,但是几千年的传承有着它博大精深的内涵,之所以得以传播至海外,就是在于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能顺应时宜,合乎社会发展需要,在今天与其批判旧的糟粕倒不如早早的去改变,传承文明,将其中精华承接了,才有资格去批判。
TOP
32#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TOP
33#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言之有礼,谈吐文雅,主要有以下几层含意。       一是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所以,说话时的神态、表情都很重要。例如,当你向别人表示祝贺时,如果嘴上说得十分动听,而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时,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等。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是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听者感到亲切自然。       总之,语言文明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学习,加强修养,使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TOP
34#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TOP
35#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因而常常举行祭祀鬼神祖先的仪式。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仪式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种神事发展到各种人事。正如郭沫若所说:“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TOP
36#

礼,字典有很多解释,我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与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社会的产物。
TOP
37#

其实无论是十大论坛中的哪一坛,从古到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转变。时代是与时俱进的,人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人们思想进步的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在进步。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条条框框,而是从这些条条框框中寻找对我们自身有益的那些思想、行为、礼仪等去遵循、去利用。
TOP
38#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TOP
39#

礼的古字形状是:

    一个“豆”(古代礼器),盛着两块“玉”(古代重要的祭品),象征以庄重的仪式来祈求天意。

    从这个意思又衍生出“恭敬、礼貌、礼仪”等意思。

礼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在古时候,礼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礼是六艺(六种学问)之一。六艺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御车马)、书(阅读)、数(算术)。

TOP
40#

        发扬“礼”性之光
                        礼的前提是人的平等。我说的平等是人格平等,总理温家宝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春团拜会上提到,“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失去了应有的人格尊严,不想多说。
                        崇尚礼的学习,让知道我们对待富人权贵,不能点头哈腰,不能抛弃人格尊严。对待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仗势欺人,要以礼相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2 21:37:22编辑过]

TOP
41#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42#

   对于外在规范,孔子谈到了礼、乐、政、刑,四者之功用,如《礼记》所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记)。不过,四者虽然各有各的功用,但就治国为邦而言,应以礼乐为先,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因此,礼乐不但优先于刑罚适用,且礼乐的兴盛是刑罚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


   孔子时代,“礼废乐坏,大小相逾”,“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因此,孔子谈礼,重点在“复礼”上,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复礼之志,至死不渝,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孔子所要复的礼,是世代因袭下来,并在周初得以完备的周礼,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孔子认为,如果君臣上下,一本乎礼,则社会可以恢复有序。
TOP
43#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TOP
44#

   中华传统美德  快乐生活!![em02][em02][em02]
TOP
45#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礼是人们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