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礼”对中华有着巨大的影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阅读此卷,受益匪浅。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与仁爱之心,怎么会谈得上礼。以“礼”对人,同样别人也会以“礼”对你,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是要继承和发展的。“礼”体现出真诚、简易、克已,适度、和谐的原则,对待人必须真诚、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例如和朋友之间必须真诚以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因此,“礼”也是建立真挚友情的一条纽带。简易真诚做事、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凡事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以和谐为中心,这样才能做到礼。

礼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君与民、君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国家才不会动乱,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必须依靠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礼能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尊老爱幼,容颜端正,九思九容,生活礼仪都是礼的规范,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座个老人和儿童,生活中尊重老人和关心儿童这些都是尊老爱幼的表现。礼仪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容貌必须庄重,不要喜怒无常,生活中的礼仪最重要,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规范,做一个有“礼”的人能更好的处理好一件事或做好某件事,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有“礼”的人,在应聘中,你将会在众多人群,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礼”能弘扬传统文化、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TOP
17#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礼也显得尤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少不了它,社会的和谐也少不了它,可以说礼贯穿了人们的生活。
TOP
18#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经过人们的正确应用,礼在现代生活中取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让生活更有了秩序。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TOP
19#

从小学求学至今,在我所接受的知识范围内,给予“礼”的定义,就是礼貌、礼仪,通过学习了中华义理经典之一“礼”之后,以往的知识是如此的狭隘。礼的范围是很广的,而礼貌、礼仪,也知识其中的两个方面罢了。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为人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你位居高位的时候,应该做到宽厚待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的抬高自己的身价,在下属面前摆架子;当你有事相求于他人,尤其是向长辈请教的时候,应该做到恭恭敬敬,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态度诚恳;当你遇到问题,可能损失自身的义小部分利益的时候。应该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理解、尊重他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要小肚鸡肠,更不能有过分功利的思想,要仁慈一些,大方一些。恭敬、仁爱是礼的两个最基本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道德指引,成为我们道德精神的又一支柱,谨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TOP
20#

礼在我们生活中起到很达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其之以礼。荀子也说过:礼者,所以正身也。不能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特权,夫为妻纲等,必须否定的。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它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这就要求礼物和礼仪必须适当,在逐渐完善的礼曲实践中证明为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TOP
21#

礼的介绍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见孔丘)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TOP
22#

礼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TOP
23#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但是当下的一些新闻媒体确披露了国人的一些相对丑恶的面目,在国外旅游,随地吐痰,上车不排队,等,造成了对我们国家极大地讽刺。

TOP
24#

礼仪一直被我们所强调和推诚,如我们的常用词中“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等词语都是礼的概念的象征。

TOP
25#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在很多商务社交领域中,“礼仪”对于办事的成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见面的握手,各种社交礼仪的遵守和践行都是:”礼“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准则。

TOP
26#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ersonName ProductID="鲁迅" w:st="on">鲁迅ersonName>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

TOP
27#

中国从上古以来就被尊为礼仪之邦,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儒家思想强调的核心是:礼义仁智信。而礼又是首要之德。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TOP
28#

一个人做到了,在生活中就表现出较高的素养。无论是待人,还是接物都符合规范与文明,并且井然有序,从容不迫。一个人若不学,就会如孔圣人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试想一下,人在社会上若没有了立足之地,那将如何生活?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明白,不是教人如何应对人情世故,也不是教人如何做作,而是教人真心实意的去待人接物。只有诚心的去做,才算是做到了“礼”。

TOP
29#

礼,就是礼仪、礼节。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得注重礼仪,必须得尊重你的客户、同事、上级领导、下属、家人、亲戚朋友甚至是三岁小孩。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必不可失,失礼,可能就是那么一次,带来的后果却很可能是无法补救的。工作中,生活中,傲慢无礼,不注意礼仪都是不可取的,商务礼仪,电话礼仪,餐桌礼仪,着装礼仪等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李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曾经北京为迎奥运也大力开展礼仪教育,一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以“和”为贵,继承发扬礼。

TOP
30#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

    礼仪是以礼为基础,并通过某种仪式来表示礼的过程。广义的礼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等。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按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

   是否懂礼、讲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及教养程度的标准。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懂德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