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271#

所谓“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概括性、同时也需要加以进一步的补充。总的来说,有关国学经典教育途径的论述,历来是汗牛充栋。陈先生的这八项原则,从“知”到“行”,较好地涵盖了国学修养的一般方法,颇有宋明儒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国学经典教育必须要能与现代科教、人文通识教育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便难以真正盘活传统国学的时代精神、时代活力。再有,“接着讲”的工作与“照着讲”的工作同样重要;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在复兴国学经典教育当中,同样也不能被忽视。希望广大国学工作者能够有更多关于此方面的自觉意识!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3 20:57:15
TOP
272#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中华义理学习要从儿童抓起,儿童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点染,成其底色。而且,对于儿童的义理学习,关键在于背诵,使其成为潜意识里的知识库,储藏在记忆的角落里。特别是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儿童出生在手机时代,低头族随处可见,人们已经无法戒除对于手机的依赖。手机里的短视频不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很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其视频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加强儿童的经典文化背诵,先入为主,另一方面,可以制作义理学视频对国学文化进行宣传,避免儿童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TOP
27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认同感消解的日益严重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消解和侵蚀的日益突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TOP
274#

经典是世世代代流传的精华,它代表了个人甚至是国家的品格和魅力,经典是圣人体悟天道的成果,“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经典是积累语言、增长知识,培育智慧、造就灵魂的最佳途径。
TOP
275#

"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 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其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如西方文化中,《圣经》是一部经典;而中华文化中《易经》是一部经典。它们历经历史、逻辑的检验,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我们仍然能从中吸取智慧;同时,研究经典也是我们认识、了解自己民族的最好对象。
当今的教育绝不能忽视经典的力量,当今西方文化如果没有古希腊先贤的智慧养分,中华文化如果脱离了古圣的经验总结,我们的文明一定是失色的。经典的教育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是某个民族的历史责任,更是文明探索之路中全人类的历史担当。
TOP
276#

一、诚敬。历史大家陈寅恪等始终强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要秉持“理解之同情”,即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来分析其面对彼时历史机缘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从而理解历史事件何以发生发展。我们在阅读经典时也要带着一种敬畏之心,很多人强调要带着critical thinking的方法去读书,但读书第一步应该是要能理解作者的意思。
二、理解。如何理解就包括训诂和义理两部分,两者保持平衡,训诂的目的是为了明白义理,不要陷入脱离经典原文的考据,也不要脱离考据任意猜测。
三、体悟。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还要超越于文本智商,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神,比如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老庄的道与自然。
四、集粹。专题式的学习中华义理。
五、诵记。在我考研备考时感受尤为深刻,背诵经典原文的时候更能体会语言之优美,且文以载道,通过语言之和谐感受文本传递出来的精神,与直白地告诉你某一道理是完全不同的。
六、涵养。主动将自己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来培养自己的君子品格,遇事不迷茫,因为你知道何为正道。
七、信仰。这一部分我还不太能理解。
八、力行。经典绝不是认识论,如果你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就代表你并未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多参与社会实践,走出书本走进社会,身体力行地实践所学到的义理。天天讲大道理,不如去关心关心身边的人。
TOP
277#

各行各业都需要行业道德,因此各行各业从业者都需要有合格的道德素质。比如老师就应该专心于教学和研究,并洁身自好,不逾越师生之间的界限;艺术界歌手或演员就应该专心于艺术,而不能陷入纵欲;政府领导干部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与民争利,假公济私。所有这一切道德追求,早已在古老的四书五经中明确规定了下来,我们应该好好传承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TOP
278#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时,更应该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既不是炫耀知识,也不是一心埋头钻研文化之中,而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对后代有所帮助启发的知识,帮助更好的理解生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构建和谐社会,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
TOP
279#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就想网上评论的那句,只要你背过朱自清的《背影》你就是一个中国人,这种来自中国文化中父亲的形象,那种透过中国文字所传递出来的力量,那种来自灵魂的震撼感和感动,都无一不述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情感力量,我们感动于史书中霍去病北击匈奴,倾羡于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经典传统文化中的江湖儿女情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唐宋之间李白杜甫的诗词赋,在这种优美的文字文化,精神文化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在这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汲取力量,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TOP
280#

回复 3楼陈杰思的帖子

以崇敬之心对待经典,不单是训诂而重在理解,体悟深刻含义,集萃精华,颂记语句,涵养心智,已经经典为信仰,身体力行践行经典,这是义理教育的八项原则。作为即将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在讲课的同时践行者八条原则。现在义务教育越来越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加大文言文的比重,这就给了教师教学和弘扬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很大的施展空间。老师给我们展示过一位学长的录课视频,学长讲的是《曹刿论战》,里面一字一句,甚至“车”这个字的演变,古时打仗时战车的形制学长都做了详细的准备,所有典故娓娓道来,参考了很多书籍,也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但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也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性,甚至讲完课后我也产生了去读《史记》《孙子兵法》的冲动。因此国学是有魅力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抛弃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抛弃义理学更是抛弃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本。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TOP
281#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一直以来喊的口号。我认为,中国义理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继承的一部分。中国义理文化是建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之上的,由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构建而成。但我们不能照单全搬所有的传统道德内涵,时代在变化,传统观念中的一些思想也理应割舍,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TOP
282#

简短的八个词语,为我们学习经典文化明确了方向,正如文章所说:“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研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自我提升,培养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应该把学习经典当成一个口号,而应脚踏实地,遵循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大原则,认真体悟经典文化,体悟圣贤之道,做到真正的理解。
TOP
283#

中国传统古籍中有不少中国哲学的优秀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学习因为其所使用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方法与当下的逻辑思维习惯有所差异,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解。这种误解是一种诠释学上的有限性,即我们永远无法去真正领悟作者本身的那一刻所思所想,也就是中国哲学常说的言不尽意。但是言不尽意不是不努力去领悟和体悟意的结构,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的努力去寻找如何去更靠近一点文意,更靠近一点圣人之所思所想。
而要靠近这种所思与所想,则必以其理路观之方可。也就是说,心思且随作者文字蜿蜒而蜿蜒,让后有所感,有所行,方能体悟此种真意。
TOP
284#

中国哲学由于其使用概念的习惯与方法之独特,在当下的形式逻辑中进行理解与诠释存在一定的困境,即在进行理解与诠释的时候,如果基于当下的形式逻辑进行理解,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偏差。因此我认为,在对中国哲学当中的观念进行理解的时候,应该基于其自身之特点,使用与之相匹配的逻辑思维模式,从而更加完整的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诠释与理解,进而去明确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即回答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问题。
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的这个论证:
1):中国哲学中使用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构成方式不相同。
2):概念构成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其思维方式不同
3):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论述同一对象时给出的论述不同
4):在理解论述时,相同的思维方式比不同的思维方式更容易理解原来论述的本意。
在这里强调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进行更好的诠释,即如何能得到一个更好的论证。这里的重点在于,得到一个更接近中国哲学特质的论证。即在当下的中国哲学中,其最迫切的不在于为中国这些所讨论的对象进行一个更好,更完美,更标准的诠释。而是寻找展现出中国哲学中独属于自己的特色的论证,也即寻找中国哲学中的主体性。而在这种目标的导向下,对于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更为贴合中国哲学原本的思想就是更“好”的论述方式。
TOP
285#

阳明言“明白自家本心”乃是第一义,诠释何尝不是如此,师道亦是如此,明道方可明其言也,明白自家本心则文章亦可明。正如阳明言“南镇观花”,其意在阳明“心外无物”,其体在“道外无物”。故实指示阳明心之本体,然阳明之心者,道也,理也。天下能有二理乎?有则非道。推而论之,言阳明之心,象也。言吾之道,意也。阳明之心,与天下人之心同,阳明之“道”与天下道亦同,此谓之道本体,谓之“理一分殊”。明体则明心,明心则见道,道蕴心中,则于事事物物上豁然贯通,则吾行有似水银泻地一般自然而然顺意而出,孔子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之道也。
故“道”虽虚而实,寂然不动,但却感而遂通,动于万物。于道上言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非道也,一阴一阳,交往错综之变化,彰显道之存,犹如孟子言观水难,难亦有方,以澜之象观水也。澜者,水之动静也,阴阳变换者,道之澜也。为道之物,存而不显,要言其存,须借象而为“恍惚”而成象,惚恍而成物。
以“心外无物”观之,“南镇观花”是其象也。然“心外无物”非象耶?非也,“心外无物”亦是象,言“道”之象也。“道”者,不可言,犹言者不尽意,故圣人设卦以尽情伪,阳明以“花”尽“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