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256#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从民国1912年废除读经到现在一百年了。中华义理不可丧失整体性: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民族精神六大方面有机统一,不可分裂。国学教育应当同时存在民间教育与体制教育两大渠道。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绝对不能抽象空洞。要高标准,严要求,由近及远,由下至上。
TOP
257#

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虽然仅仅是八个我们熟悉的词,但将其连起来、贯彻实行却能让我们对经典品读得更加透彻,而这八个步骤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诚敬。“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我们首先要培养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恭敬之心,并以此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以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我们才会虚心接受经典的教导。如果以傲慢的态度,以批评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就发挥不了‘导人向善’的作用。”此段为陈先生的注解,亦是吾之心声。
TOP
258#

      我想谈一谈第三点”体悟“。解经时必须运用体证为主,认知为辅的方法。注重“心解”、“心悟”,不拘于文字的限制,不过多纠缠于经文的繁琐注解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经文的精神内涵。体悟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对经典的体悟,一种是生活与工作中体悟经典。体悟必须同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达到“自得”之目的。 “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每一个人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对同一篇经典的感悟可能有所不同,这是见怪不怪的。而且在不同的生活时期,同一个人对同一篇经典的感悟也会不同。当我读完一篇经典之后,我会做一个简短的记录,并且在再一次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那时的心境是与此时不同的。我就会有所领会,不同时期的不同所得,可以让让我更了解自己。当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听其他人的意见可以让我更加完善,不断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礼的要求,变成那个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TOP
259#

回复 3楼陈杰思的帖子

这是有关治学成人的方法论部分,读来有很多启发。在体悟的部分中,解答了我对任何体悟为何体悟体悟有何不同的疑惑。“解经时必须运用体证为主,认知为辅的方法。”体证经典要清除杂念,进入空明状态,之前我读孟子时就是当做背诵来读,故收获不大,说明我没有体证经典。修养论也是一样,要确切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是书上脑中的句子。
在涵养部分中,理性启蒙和德性启蒙的双重启蒙的观点我非常认可。中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与人有关的问题其实都和这两者的缺失有关,尤其是德性,一方面近代以来西方的理性对国人的影响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德性教育消失很久,中国礼仪之邦的在基层的遗存已然不多;另一方面,理性的传播也没有彻底完成对封建和文化低的改造,落后地区和落后人群仍然存在。所以这两个启蒙确实必须继续。
TOP
260#

我觉得陈老师说的寻找中华民族精神,最有效的办法,是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寻找,特别有道理,知其源,方可知其缘。但这只能是一方面,纸上谈兵,阅览经典后,还应该去去生活中去找,比如说体验不同地方的传承文化,知其缘由,还可以多和老人聊天,了解不同老人的不同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教训,此外,不应该只读经典,还有每个时代的著作也值得看值得思考,中华民族精神不只记在典籍中,更在生活中。经典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该绝对化,毕竟只有经过时间淬炼留下来的才是精粹,才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因而我觉得陈老师在原则一诚敬里说得过于绝对了,中华民族精神不只孔子,不只儒家,也不知闻名古今的圣贤,而且也不是每个圣贤都是绝对正确,符合时代的,没必要完全诚敬。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这段话也十分犀利,颇具现实意义,现在的教育虽有道德教育,但偏重点还是在技术上了,道德是缓慢的,然而时代太快,周围的人也太快了,慢不下来,等慢下来的时候,已错过最好的时间,多数不过时而实习之。因此加强益力教育势在必行。
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八个原则,不仅是教育原则,还是学习原则,习以用之,必所获颇丰。
TOP
261#

作为学生,当终身学习。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虽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但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正所谓“道不远人”(《中庸》),人自远之,中华义理投托有缘,不限年龄,心诚则灵。
TOP
262#

我认为这八条原则中的信仰原则不大合适,我们学习经典并不能用坚信的眼光来对待经典,经典之中也有许多违背现代精神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反思然后再吸收经典之中的思想和精神。如果一开始就用坚信的态度读经典,为了使经典上的思想符合现代精神,可能会在经文上强加许多过多的解释,不能领会作者的原意。
TOP
263#

        在这篇帖子里提出了关于学习中华义理的八项原则,分别是: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我觉得如果很好地去践行这八项原则,自然能够学好中华义理。正如上面所说的,首先,我们要有诚敬之心。有了诚敬之心,我们才能很好进入中华优秀经典的世界之中。因为保持诚敬之心,你才能够虚心地接受,认真地学习。有了诚敬的心,也才会保持对它的信仰。在诚敬与信仰的基础上,去理解和体悟,用自己的语言进入文本之中,与之对话,这样文本的意义就能够释放出来,自身也能有所收获。接着加以集粹或者诵记,按自己的想法加以去整理、去记忆,就能体味到其中的真意。就像我们常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如若我们将经典义理涵养于心,自然能发之于行,使我们的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之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TOP
264#

回复 12楼何晶虹的帖子

不得不说这八个原则极大引起了我对自身,对学习经典文化的思考。数千年积淀而成的精粹文化,吾辈自当以虔诚、感激之心学习它。可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结合很多方法来渐渐了解它的核心。这自然离不开我们的理解与体悟,而诵记是一个极好的值得采用的辅助方法。此外,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文化需要我们采用集粹的原则来留心学习,切忌一概而论。我们会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同自己最契合的部分,并以之为信仰,而后在生活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亲身加以力行。
TOP
265#

不得不说这八个原则极大引起了我对自身,对学习经典文化的思考。数千年积淀而成的精粹文化,吾辈自当以虔诚、感激之心学习它。可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结合很多方法来渐渐了解它的核心。这自然离不开我们的理解与体悟,而诵记是一个极好的值得采用的辅助方法。此外,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文化需要我们采用集粹的原则来留心学习,切忌一概而论。我们会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同自己最契合的部分,并以之为信仰,而后在生活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亲身加以力行。
TOP
266#

八项原则其中一项是诵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量诵记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其实这一点在小孩子身上也能看出,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身上有明显的不一样的气质,孩子从经典诵读中学习和模仿体会到的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观念,最终会形成人生习惯,进而塑造出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现在大学生正是读书好年华,诵读中华经典可以涵养道德,陶冶道德情操。
TOP
267#

“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短短的八个步骤,是凝聚了多少先贤的智慧。以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为反思对象,在我的教育学习里,经典的学习是缺失的。学习传统文化经典,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在优秀传统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TOP
268#

精神是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帖子中提到针对儿童的义理教育, 童真之心是纯洁的,更容易接受经典。但是即使是成人也应有一颗童真之心,用最单纯的体会直面经典。读经典是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帮助,其实在读的过程中大家就是不同的“哈姆雷特”,只要 达到“自得”之目的便学到了适合自己的经典。八项原则到出了学习的真谛,如果我们的学习步奏就是和这八项原则一至的话,那么我们教育堪称经典,这种教育是完美的,那时候人们因为知书而答礼,社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人与人之间像兄弟一样相处,没有了勾心斗角,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但现在的教育与经典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大部分教育太功利,缺少的是对自己涵养的提升,有自己的喜好却被当成优势,也许这一点在“快乐女生”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但我觉得加强经典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人有修养了,就不容易迷失自己,内心坦荡了,自己就和谐了,世界也就和谐了。
TOP
269#

学习经典,是一次寻找瑰宝的探险,这里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真诚的心,才能对经典知之、好之、乐之。如何学习经典?对于这个问题,自古至今,谈论学习方法的大家很多。冯友兰先生说,学习经典要经过四个阶段:精其选,解其言,知其义,明其理。唐君毅先生认为,学习经典要立足于同情的理解与理性的批导。上文提到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分别是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综合来看,逻辑清晰,且层层递进,实为至理。清朝王室、著名画家溥心畲先生的自述有言“余六岁(虚岁)入学读书,始读《论语》《孟子》,共六万余字,初读两行,后加至十余行,必得背诵默写。《论语》《孟子》读毕,再读《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春秋》三传、《孝经》《易经》《三礼》《大戴礼》《尔雅》。在当时无论贵胄及四海读书子弟,年至十六七岁,必须将《十三经》读毕。因家塾读书,放学假期极少,唯面镜有年节放学,父母寿辰、本人生日外,皆每日入学。提区《十三经》中,惟《左传》最多,至十七万六千余字,十年之内,计日而读,无论天资优劣,皆可以读毕《十三经》矣。七岁学作五言绝句,八岁学作七言绝句诗,九岁以后,学作律诗五七言古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传统社会的读书是真正的内化于心,且不断精进。如果我们能够切实理解并践行上述这些经验之谈,就足够学好经典了。
TOP
270#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因此我们也要加强经典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仅要体悟文字层面,更要深入理解精神层面,提高学习经典的效率。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因此我们也要加强经典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仅要体悟文字层面,更要深入理解精神层面,提高学习经典的效率。保持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做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不能空谈误国,还要与众多实践所结合,以真诚恭敬的态度来面对经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