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所言不过“关系”二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的状态。儒家推崇的的礼乐通达,民众知耻且格,亦或者是“大同社会”。
社会关系的维护,匹夫有责,但是承担重任的还是执政者,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伴随着的。问题便转移到司政。
问:何以司政?
答: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中的确有许多孔子对于何以为政的建议。且主要思路是先找一个带头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源清则流洁。自上而下运用一种自然的“势”的作用,以良好的德行操守将辐射范围内的人同化,提高整体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思想在论语中与为政相关的篇章皆有涉及。例如:“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抑或是“先之劳之”……法制辅以德之教化,是否更有利于现代的社会环境呢?才疏学浅,不敢从正面论述。只是每每想到刘志军、谷俊山之流的的所作所为,对我国的政坛风气深感忧心。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司政的。真心为国为民是很难的,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而现在确实另一番状态——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曾经那种低姿态的为民服务甚是少见了啊!汉、晋有举孝廉,隋唐以来亦有科举……通过举荐、选拔的人都是德才兼备之士。士人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而士人这个阶层的概念却原来越模糊,曾经“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天下情怀,到普通的知识分子与为官从政的士与士大夫之别。欲速不达啊!感于屈原,范仲淹等之气节,而今天下之大,问士人何在?
曾经的士人,是追求大道的坚定信念使他们孜孜不倦,安于仁,乐于道。而这正是当下教育所缺失的,所学更重生存技能之末学。忽视了修身达仁的培养。生命是一场修行,由内而外,德行操守是一个人的核心,若心术不正,德行不检,那么所学可能是在助长播种罪恶啊!
儒家讲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辅政化民。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以修身达至内圣。以自身之立德,修身,达仁的经历、体悟,引导教化众人。
就像是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出发,辐射出正能量,影响更多的节点,渐渐地扩散,将此道推而广之。
当下,缺少的便是一个活着的圣人。在国学式微的时代更是难上加难啊!德风不行,恶草杂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何为穷? 人生没有出路为穷。此时正是儒学之穷时。想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也许这个时代真的是前两个时代的结合,需要的是内心的道德修行,外在厚黑纵横呢?
年纪尚浅,阅历不足,惟愿多多磨难,学习,感悟先人广博之学问。静静修行,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