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5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361#

学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胡玲巧

学号:10311010

时间:2011419

电话;15287115716

卷十

一、和    

                                   二、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概念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它的提出符合社会生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转变:自然习俗秩序不断向人为理性规范转变,原始性人类集群被人工性社会组织所取代,多种选择的可能使生活方式变得异质多样,传统信条的粘合力也日渐离散消解,多元价值观之间既相互排斥也彼此包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社会、自然共同经历着空前巨变。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谈点浅见。

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法制宣传教育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学习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依法规范言行,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达到依法办事,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 ——法制宣传教育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民主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调动,社会矛盾和冲突得到大幅度降低或减少,矛盾通过法治渠道得到有效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TOP
362#

和谐是天地苍茫,宇宙洪荒,和谐是瀚海平江,和谐是峻岭叠嶂;人来人往,万千气象,和谐是人性的阳光,和谐是社会的理想。和谐给我们带来美的馨香,和谐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滋养。
自然之美,在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于谨守着各自的运行轨迹,生存与死亡,寒夜与阳光,隽秀与奔放,仿佛都在这一道道轨迹中来来往往。那大自然生命气息中的原始与粗犷,便蕴含着造化神功的和谐之美,涵泳着大千世界的鬼斧天成。
所谓和谐,是指事物间(包括精神的东西)配合得适当、协调。就人类社会而言,和谐包括人的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达到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共生共荣的境界。
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所谓太平盛世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良好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各种社会形态都把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私有制社会形态,其促进社会和谐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与我们党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 社会发展无止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就无止境。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和谐社会。因此,她所倡导的和谐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TOP
363#

    这是一个人性极为复杂的时代。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持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

其实,我们有谁不在矛盾中挣扎呢?

    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解决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也是,在人和人,人和外物的关系都没有解决的时候,有谁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不切实际的问题上呢。正因如此,许多人终身为财,权,关系所累,殊不知自己已经有很久没反思过当初的抱负了。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将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都需要答案。而这份答案正是走向和谐的关键。

TOP
36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29

姓名:王远梅

电话:13529325756

日期:2011-5-8

卷十、和

二、社会和谐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分化的结构履行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能体现不同的价值。在各个结构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每一个人内心的和谐、安详有关系。从集体意义上来讲,一个社会里总是分两种人,一种是倾向于和谐的,有一种人是倾向于不和谐的,一个社会也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有些群体倾向于和谐,有些群体倾向于不和谐。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占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谐的,而不是希望冲突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TOP
36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常洪茸

学号:10311005

时间:2011年3月25日

电话:18213853169

二、社会和谐

   大家都很想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不吵架、不打架。。。但是我们要做到和谐,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和谐相处,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吵架,生气,这样的话自己的身体既不健康,又会把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分开了。所以如果我们离开了和谐,我们的期盼和追求将会是天源之水,不知从何谈起。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备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有一个成语叫“路不拾遗”,其出典是:唐朝有个人路经武阳,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路才发觉,心中很着急,当地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们就把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路上遗失的东西也没人捡拾形容为“路不拾遗”。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TOP
36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522

电话:15096669415

卷十、和

二、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显然,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很可能整个饼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饼的大部分被非常少的人拿走了,而大部分的代价被大多数人承担了。这个社会虽然发展了,但未必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高压或其它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一个社会保持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未必很和谐,人们的气不是很顺。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要让这个社会里的人气都比较顺,没有太多的怨气,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三个重要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TOP
36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东平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314

电话:15198886443

卷十

一、和

二、社会和谐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所谓太平盛世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良好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各种社会形态都把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私有制社会形态,其促进社会和谐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与我们党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 社会发展无止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就无止境。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和谐社会。因此,她所倡导的和谐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TOP
36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曾靖贻

学号:10311002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198886334

卷十

一、和

二、社会和谐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所谓太平盛世就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良好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各种社会形态都把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但任何私有制社会形态,其促进社会和谐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与我们党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 社会发展无止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也就无止境。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和谐社会。因此,她所倡导的和谐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事实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期待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TOP
36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完善了党执政能力建设体系。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包含掌控市场经济建设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能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等在内的综合体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党在管理国家过程中的各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具有独立性,但只有各种能力协调运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执政能力的完美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了一个更具号召力和亲和力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带领人民确立了不同的奋斗目标,有远景目标也有近期目标、有经济目标也有政治、文化目标,这些目标对于鼓舞全党斗志、激励人民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标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不仅具有宏观意义,也具有微观意义。在微观意义方面,它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标准,这一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人民利益”标准的科学再现,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

TOP
37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春梅

学号:10311035

时间:2011315

电话:15877935932

卷十:和

                                                  

二、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四个尊重"的重要政策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前提,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灵魂。当前,一是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当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三是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的完善,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曾经出现过和尚未出现过的各种突发事件。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做好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对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对防范恐怖主义威胁、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切实予以加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资源动员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设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把应对突发灾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突发灾难应对基金监管、物资储备、民间援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制度。现在,我国已经制定了戒严法、国防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具体的紧急状态法律。但这些单行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并且对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规>定也不够清晰。因此,应当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把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TOP
371#

学院/FONT>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吴娅君

学号:10311007

时间:2011421

电话:14787457743

二·社会和谐

和谐是什么?天地苍茫,宇宙洪荒,和谐是瀚海平江,和谐是峻岭叠嶂;人来人往,万千气象,和谐是人性的阳光,和谐是社会的理想。和谐给我们带来美的馨香,和谐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滋养。

自然之美,在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于谨守着各自的运行轨迹,生存与死亡,寒夜与阳光,隽秀与奔放,仿佛都在这一道道轨迹中来来往往。那大自然生命气息中的原始与粗犷,便蕴含着造化神功的和谐之美,涵泳着大千世界的鬼斧天成。

我放纵着自己那恍若流光的想象,扇动起那对放飞理想的翅膀,自己仿佛已站在高山之巅上,俯瞰着目下的沧桑,环顾着眼前的荒凉,心中是无比的慨慷。老鹰从耳际划过,仿佛要奔向山的那一方;鼻翼不自觉地扇动,那是泥土的清香。我振奋起精神,理清了思想,那心中的火裹挟着气流的奔放,勃发着心底的热望。我要呼出那山,呼出那火,呼出那生命的高亢,呼出那大自然的和谐与安详。

而人性之美,就是人间百态的和谐乐章,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安乐天堂,繁华与荒凉,软弱与坚强,绝望与希望,仿佛都在这人间大戏上频频登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暖人的言语,都无不印刻着最细腻的情感,无不藏匿着最敏感的神经。

我的耳仿佛听得到每颗心的丝丝悸动,我的眼仿佛看得到你我的心房,自己就好像已穿梭于人群深处,潜行在大街小巷,听到的是暖人的问候一声声,看到的是灿烂的笑脸一张张。在危难中我可以看到一双双援助的手,心中期待着命运的转机,仿佛已经看到曙光就在前方。在奋斗中我感受到汗水折射着阳光,理想正在扬帆启航,人们的期许给我力量,仿佛就在为我的人生导引方向。就在这绝望与希望的寻常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和谐之美。人间恍若爱的和风,抚慰着我,入我梦乡;社会好比心的海洋,浸泡着我,伴我成长。

就在这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口,我看到了和谐的美好。和谐之声,就在耳畔鸣响;和谐之韵,就在梁间回荡;和谐之美,就在我们身旁。让我们不要忽视身边每一束和谐之花,不要放过身边每一缕和谐之光。在这充满和谐的世界上挥洒着激昂,在这洋溢着和谐的天地间恣肆地徜徉。和谐之美——我的天堂!

TOP
37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六:忠                                        

一、忠与孝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唐宋之际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忠孝关系同样有一个转变,对之进行探讨和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

  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唐代在强调孝的同时,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同样比较重视,宋代则格外强调子女之孝及“顺”而不重父母之慈、爱,父慈子孝的双向内容日益趋于“父可以不慈,子不能不孝”的单向要求。宋人应俊在《琴堂谕俗编》卷上《孝父母》的《续编》中说,“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爱而子孝,乃可称耳”;“盖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显然有背此前流传下来的父慈子爱的共同要求。笔者浅陋,尚未见过唐以前有这种说法。

  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事原则,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经过唐末五代战乱频仍的教训,加之外部少数民族政权压力空前增大,宋人对此前的君臣关系以及人伦道德加以深刻反思,忠的观念同样产生了巨大变化,其含义日益固定为“以死奉国”、“死事一君”,强调“节”,强调“操守”。

  在将忠和孝的伦理要求都推向极致时,忠孝关系也势必会有新的变化。忠孝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家庭伦理问题,而且和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是为“移孝于忠”。但面临实际问题时,忠孝并不总是和谐的,往往不能兼得,甚至会发生尖锐冲突。一旦事君与侍父不可兼得,集臣、子为一身者将面临两难抉择,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唐代封演所作《封氏闻见记》卷4《定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唐代宗时,吏部尚书韦陟死后,太常博士程皓谥其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加以反驳:“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程皓则坚持说:“至于忠孝不并,……各求所志,盖取诸随。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颜真卿的观点非常鲜明,即“忠孝不并”,为人臣和为人子者不可能同时既为忠臣又为孝子;程皓却认为“当圣代”时忠孝可以两全,一旦面临极端情况,并不苛求求忠抑或求孝,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而此事的最终结果也是韦陟得谥为“忠孝”,程皓的意见占了上风。

TOP
37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孙秀琼

学号:10311028

时间:2011年3月26号

电话:13518723082

卷:十

二、社会和谐

         孔夫子说;“按道德的标准从政,就像是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众多的星辰环绕着。”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但是社会并非如此,还有战火纷纷,可想而知那是与和谐多么不对立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只有社会和谐了,人类才会进步。孔子说:“为官者自身端正,不强行命令就能推行各项举措;为官者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服从。

           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团结众人而不结党营私。那就是最高境界。社会和谐了什么事好办。有道德行为的人并不孤单,必定会有人与他相伴,上天人民生养人民,并不是为了君王。则是为了人民。平明百姓安于政治,然而官员才能安于权位。这就说人民和百姓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好的君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和谐。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好的领导带领,社会还算和谐。虽然还会有一些腐败,但整体来说是好的,比起那些非洲国家的人民,温饱不说。还得担心战火的危害,我们要懂得社会,一个社会想要更好的发展,社会必须得安定,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的维护社会的安定,人一定要懂得知足,知足了才不会有别的邪念,中国在整个世界上,我觉得是比较和谐安定的,因为我们老祖先就教育我们要和睦相处,大家相亲相爱。

       大道的推行,达到天下公平。选择贤者,推举能者,讲信用,建立和睦关系,所以人们不只亲爱自己的亲人,不只讲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有善终,壮年人有所作为,让社会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总有一天我们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不平等,只要我们相信,其实这个社会好是好人多。朋友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社会,从我做起吧。

TOP
374#

Mark
TOP
37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晓娇

学号:10311015

时间:2011年4月18日

电话:13312762088

卷十  和                            

二、社会和谐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 和谐就是融洽和睦、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同学、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利益追求、兴趣爱好的差别,有些人的行为方式不利于团结互助,甚至一些损人利己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喜欢搞小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班级不说,校外乱议论,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猜疑,引起同学之间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学把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爱占便宜;甚至于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带到了校园,这样不仅可耻,简直可以说是道德的囚犯。胡总书记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们中学生在这个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同学之间要和谐,要团结友爱互助;校园要和谐,构筑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和谐校园。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的传统美德。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