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 , 和为贵。” 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面 , 亦即现代人所说的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和谐三面。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家的一个基本观念。这个观念的基本要点就是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看 , 思考问题时习惯进行整体系统思维与动态平衡思维。《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 , 为能尽其性。尽其性 ,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同时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主张在乐山乐水中追求天人一体的精神境界。孔子学生曾点有一段话颇能表达充满自然生命情怀的生态和谐境界:“莫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这样一幅春意融融、心旷神怡的踏青图 , 确实令人向往。后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 张载说 “民吾同胞 , 物吾与也” , 都透露出人与自然具有同样的生命价值 , 人类需要远离以征服自然为乐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命意。人生在世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儒家非常重视“礼”在协调人伦关系中的作用。当然 , 礼如果仅仅是单向的 , 很难真正长久起作用 , 因此根据不同角色要求 , 制定不同礼节规范 , 彼此各尽义务 , 方能有效地实现人际和谐 , 使人们和平相处。但没有发展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和实生物”的理念为儒家所器重 , 因为和之所以贵 , 就在于“和”能“生”, 即不同事物的“和合”能促使万物万事生成 , 不断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不仅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相互和合作用 , 也特别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的交互感应 , 即所谓对立造成和谐。而“知行合一”便是和谐实现的路径。知行合一应用到追求“和谐”上 , 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和”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精神 ,“和”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 树立科学和谐观 , 养成正确的和谐思维 , 培育和谐精神; 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 ,化和谐的认识为和谐的行动 , 真正全面实现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 , 建立一个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和谐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