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5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复制链接]

151#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

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中国提出了“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同时和谐社会也是当今我国政府和人们的共同心声。唯有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应长期追求与贯彻的一项基本方针。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而一起加油吧!

TOP
152#

我们追求和谐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文化的和谐……集各方面和谐后,我们的世界将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和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或是政治才会更好的前进。

TOP
153#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

自古君王的统治,自古明君的统治,自古贤能志士的建议,自古忠言逆耳的话语,都是围绕这“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开始时要以自身作为开始,无论是君王还是我们,都要以自身做起,为身边的人树立榜样、树立学习的对象、树立规范。试问一件事你自己都无法做好,你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呢?

教育别人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盲目的体罚,一味的追求结果。用荀子的话就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古语有云:“君王,是船;平民,是水。水可以载负船,也可以颠覆船。”

国家不只是君王一个人的,而是全民共有的。国家不是君王一个人就可以撑起的,是要无数的平民支持起的。古时不乏起义的事件,究其原因必是出在君王上,每一个朝代的交替几乎都是明君粉碎暴君的开始,是暴君昏庸抑或是残暴的结束。不重视百姓,就会被百姓所推翻,不重视百姓,就是灭亡开端。

国家是由无数个家庭构成的,所以要国家和睦,我们的家庭也要和睦,只有小的地方做好了大的地方实行起来才方便、快速。

在家里得到快乐了,我们在外面也会是快乐的,而快乐是会传染的,一传十十传百。和谐便是这样滋长的。

TOP
154#

造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千百万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思想的重视和措施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抓好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各级各部门领导的责任。因此,只能重视,不能忽视。只有在全社会中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才能使无数的有才之士更好的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大胆地展示才华的同时,使他们在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TOP
155#

            不仅社会需要和谐,生活在宿舍的我们也要和谐。一个宿舍不和谐,那么所有的舍友都无法好好地学习,好好的休息。

在小小的宿舍都不和谐,去到社会后怎么能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份子。。。

TOP
156#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观点二: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观点三: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观点四: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
TOP
157#

社会和谐,归根结底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唯有达到这三方面的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要和谐,这必然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上至高官,下至百姓,所有人都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和平的观念来面对一切。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才能促成这个社会的和谐,因为人是社会的个体。个体与个体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魔力。

TOP
15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TOP
159#

和谐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之共同特点,它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时代的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墨子曾说过“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由此可见,和谐的缔造者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学校园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我们更应一起努力,把和谐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校园,用青春作肥,努力作水,让和谐之花开满世界,不断构建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的和谐校园。

TOP
160#

   “和”蕴含五千年炎黄文化的精髓,于世、于人、于商、于国,都发挥着无比寻常的魅力。

      “和则生聚”、“和则兴旺”、“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断丰富,延续至今,丝毫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失去意义。代表中国“和”的茶文化就是明证!风雨飘摇中礼让、友谊从未失去远航的目标。因为,小到“小家”大到“大家”,亿万中国人都对此抱有美丽的愿景。

怎样才能使“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人人各司其职,各司其责,善进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此,创造了和,创造了美!

TOP
161#

和谐,古往今来,一直都是每个人向往的。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和谐的感情,每一样都是人们心中所想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着进化,领导人提出了要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把八荣八耻牢记于心,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为了能够过上更和谐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而且和谐的生活。
TOP
162#

我国现在就提出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我们在这和谐的社会中应该感觉到幸福。古人提出的和谐现在的人们都在实行,可见这影响力。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标准。我们要去实行和发扬。
TOP
163#

    和谐,小到一家之和谐,婆媳之和谐,大到世界之和谐,国家之和谐。古话说:“家和万事兴”,面对危机,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乃至世界,只有全人类团结在一起,才能拯救世界。one world   one dream!!!
TOP
164#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众道德高尚的社会,而高尚的公众道德的达成离不开学校道德建设的实质性成效的取得。因此,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早日建立,必须加强学校道德建设。而学校道德建设实质性成效的取得,必须依赖于学校道德建设“双轮驱动机制”的建立。
TOP
165#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不同”的统一,是“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载史伯语云:“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很显然,和谐是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产生和谐;如果只是单一的色、声、味的简单重复,便不能产生和谐。道家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平等、无分贵贱,倡导“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佛家标举“因缘和合”;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和谐理念。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公正平等,寻求建立人人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社会不公正,因为它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我国历代思想家大多主张通过利益调整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儒家强调在财富分配方面做到“均”。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公正平等、互助友爱、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被儒家称之为“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尽管这种良好的愿望在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缺乏实现的可能,但其中蕴涵的和谐理念却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加强修养,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儒家认为,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和谐,才能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必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持之以恒地改造、充实和完善自己。佛家认为,面对生老病死、短暂无常的人生,人只有保持超脱的心态,才能打破现实中的重重围困,超出自我的界限,求得心灵的平静、安宁与淡定。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