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六、道与艺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译:所以,通达于天地的,是德; 通行于万物的,是道;君主治理百姓,凭借的是礼乐政刑之事;人们能有所建树,凭借的是技能。技能包含在事物中,事物包含在义中,义包含在德中,德包含在道中,道包含在天地之中。(兼:含,包容。艺:种植,建树。)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译:用正道来节制欲望,就会快乐但不淫乱;因欲望太高而忘却正道,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



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二十五)



译:下棋,可用来滋养我的精神,瑟琴,可以用来滋养我的德性。艺就在道中,道就在艺中。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二十二)



译:专注于道,欲望就消退了,艺术水平也可以进步;专注于艺术,欲望就会炽盛,道就消亡了,艺术水平也不会进步。



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艺术,是正义的体现,是理适宜的表达方式。例如诵诗、读书、弹琴、练习射击之类,都是用来调养这颗心,使之能熟知于道。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21:13:35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4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与“道”最容易沟通的,莫过于艺术。而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在对“道”怀有敬畏感的同时,也有与“道”相亲相近之意。虞世南《笔髓论》说“书道玄妙”,李世民说书法“其道同鲁庙之器”,张怀瓘《书断上》说“书之为征,期合乎道”,莫不再三表明,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而熟练的技艺,它圆满地体现了“道”的存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尽管千年的时光已过,但书道的精神如同“道”本身仍然有待后人的追寻一样——真正的书道存在于个人对于艺术之道的永恒追求之中。
TOP
3#

程颐曾说过,“曾有见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费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所以,艺可兼习,而不可为主。道是大全不二,道艺不能分立,更不能偏执一艺以求道。道是行于万艺者。先贤所论,乃是或点拨或严治中人于道艺之失。而上智之人触机处莫非道,自不拘于一艺。以我辈中人之资,固不当立此一艺以为道尽于是,否则本末倒置,诚如程子所言,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
TOP
4#

生活是具体的,他深怀着我们内心的诚敬,努力使我们的生活精致起来,不许有任何的瑕疵。

一滴水也折射太阳的光芒,伟大蕴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道德和修养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成功胡来,积累起来的。

道德的理念深植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之中,小事精细,大事必定谨严诚敬,在道德里体会人生艺术,这就是我学习论语体会到得。

TOP
5#

我自己对于艺与道关系的理解是,道作为艺的发展准则和发展方向,如果“艺”如果能够向着“道”的方向修行,那么就能够在习艺的过程中关照自己的内心,从而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质和真善美的启蒙点,伴随着艺的精进和修行,从而找到自己与宇宙的契合点,“为道日增”。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艺被人为地曲解,有一些人将艺成为了赚取众人关注的噱头,将其低俗化,并美其名曰大众化,我认为大众化应该是能够引导众人追随正确的人生取向,享受人生的方式,而不应该是低迷的,颓废的代名词,虽然艺并不只包含阳春白雪,但是也至少应该净化人的性灵,促使其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发人生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3 15:23:03编辑过]

TOP
6#

中国古代艺术不论表现社会生活或表现自然美,都体现儒家之道与艺的一体。儒家的道是社会性的,同时它也具有准伦理的意义,它为良心提供自然的法则。而艺术是对于自然美的再造,美感就是与天地同和。然后艺术要去显现这个道。艺术作为道的显现,就是让道自身显现,让道第一次作为道自身去存在。同时艺术的显现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作品,是感性的,是情感的。
TOP
7#

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生命的本源,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具体的实物。我觉得,“道”与“和”非常相似。因为,“和”讲求秩序、安定。和谐遵循宽恕包容、中庸之道、适度生存、和实生物、阴阳和谐等原理。而“道”也讲求秩序、顺其自然,并且“道”这个整体会分化出阴阳两面,阴阳相合就会生成万物。所以,“道”与“和”是相通相融的。

“道”是抽象的,“艺”是具体的,是通向“道”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艺”,我们可以逐渐了解“道”。由于“道”与“和”相通,所以“艺”也是促进“和”的手段。古时候,就常有“以文会友”、“切磋武艺”等通过“艺”来达到“和”的目的。我国与美国的建交也少不了“艺”这个桥梁,1971年我国邀请了美国乒乓球队员来华参加比赛。这为中美的建交开启的一扇门。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TOP
8#

对于道与艺的讨论最早可见于墨子的《非乐》,其后较为有名的便是荀子的《乐论》,这些文章对于道与艺都有着经典的探讨,我是支持荀子的观点的,《乐论》充分肯定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这便是艺的巨大作用,墨旬两人的观点都是基于当时社会情况而阐明的,支持荀子的观点也不能一下子否定墨子,就是要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探讨。
TOP
9#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TOP
10#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修为,艺才能有所长进。正所谓调于心,熟于道。

TOP
11#

建立一门完美的美学理论所要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必须要把技艺的概念和真正艺术的概念区分开来。中国古代艺术不论表现社会生活或表现自然美,都体现儒家之道与艺的一体道”是抽象的,“艺”是具体的,是通向“道”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艺”,我们可以逐渐了解“道”。由于“道”与“和”相通,所以“艺”也是促进“和”的手段。古时候,就常有“以文会友”、“切磋武艺”等通过“艺”来达到“和”的目的。

TOP
12#

我觉得古人比现代人更精通和谐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90%以上的古代人对自然都是很敬畏与虔诚的;而许多现代人却是抱着能多拿就多拿的态度,就算断了子孙的粮也毫不在意,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觉得只要有50%的现代人明白并遵守自然法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世界末日说了。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TOP
13#

回复:(马强)对于道与艺的讨论最早可见于墨子的《非...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处不透露着和谐的意义。其实自然界也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
TOP
14#

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生命的本源,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具体的实物。我觉得,“道”与“和”非常相似。因为,“和”讲求秩序、安定。和谐遵循宽恕包容、中庸之道、适度生存、和实生物、阴阳和谐等原理。而“道”也讲求秩序、顺其自然,并且“道”这个整体会分化出阴阳两面,阴阳相合就会生成万物。所以,“道”与“和”是相通相融的。通达于天地的,是德; 通行于万物的,是道;君主治理百姓,凭借的是礼乐政刑之事;人们能有所建树,凭借的是技能。技能包含在事物中,事物包含在义中,义包含在德中,德包含在道中,道包含在天地之中。(兼:含,包容。艺:种植,建树。
TOP
15#

    日本茶道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程式,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了中国禅宗思想,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正如陆九渊在《象山全集》中所说“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同样的,茶道,可用来滋养精神和德性。艺就在道中,道就在艺中。细品茶道,在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