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文以抒情 [复制链接]

61#

“文以抒情”历来都是中学阶段之前的学生答题的关键,一篇文章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或是怀才不遇,或是爱国主义,又或是寄情山水,每每都要求我们简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但实际上作者有时候只是无意为之,又有时候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怀又十分隐晦难懂,并不期望读者能够读懂它,因为生活阅历的深浅不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尽相同。
TOP
62#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我一直认为,一篇文章其实只是文字的罗列,是内有的感情让它富有活力,饱含魅力。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曲音乐,它的作者会逝去,它的语言可能随着时代发展变得不通,但它其中饱含的情感是会永恒传递的。读一部好的作品,你会感到在和一个作家交谈,你会体会到作家满到溢出来的情感,并且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会哭,会笑,会让一部作品左右你一整天的情绪,这是好的作品的魅力所在。现在,很多人反对文以抒情,认为文章应该客观,不应该包含太多的主观情绪,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文章连灵魂都失去了怎么会有生命呢,而且真的有绝对客观的作品存在吗,作家在写作时真的可以做到不掺杂一点个人的感情吗?作家的情感有助于我们走入文章,投入品读,但我们并不一定就一定要站在作者一边,就像两个人谈话一定会有不同观点,而对方不同的情感可能反而会给你以意想不到的启示,丝毫不会影响“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诞生。与饱含感情的作品交流,获得的是更为饱满的感悟。
TOP
63#

陆机《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一说,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黑格尔认为,“诗的表现还有一个更高的任务,那就是诗不仅让心灵从情感中解放出来,而且就在情感身体里解放......因为诗使心灵这个主体又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在这种对象中获得解放的内心就应止于此,不再前进到使主体的心意和情欲导致实践的行动和活动,即不使主体性格表现于实际事迹。......“作者的文章,创作之由是纪念情感,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抒发情感,以意逆志。
TOP
64#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虽然这是当时的评判标准,然而如今,文学的目的主要还是反映社会,教化人们的工具,通过文学去书写世间万象。我认为,在文以抒情的基础上,做到情理兼备,才是文学所发挥的最大功效。
TOP
65#

       看到一景,经历一事,或哀伤而潸然泪下,或喜悦而溢于言表。痛彻心扉亦或是喜不自禁一旦流露于笔尖,散落于纸面,挥毫而成为一篇文章,其笔下的文字已不单纯是几个冷冰冰的方块,而是一个个富有思想情感的鲜活的生命。因有了作家的感情倾注,其文章就鲜活而灵动起来了。文以抒情,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寄托自己不为世人所理解的高远抱负,从而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TOP
66#

文字的魅力在于可以将作者的感情熔铸其中,文如其人,不无道理。
TOP
67#

文字提供了最丰富的想象力空间。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静子小姐和风见先生」。
就算一千个人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都在垂泪,真正让他们落泪的,也是一千种不同的故事和情绪。
TOP
68#

刘勰认为文章写作就应该像古代诗人创作《诗经》那样,“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创作出“要约而写真”的作品,即“为情造文”。由于当时文坛的创作“为文造情”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他希望通过提倡此说,以纠正忽视作品思想内容,一味追求堆砌辞藻的浮华文风。但刘勰主张“为情造文”,并不是说他完全不要文采,相反他是主张情、采并重的。一方面刘勰主张文章创作必须有明确、真实的内容,要先有所要表达的“情”,然后才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又主张文章创作必须有完美的形式,就是强调“采”是依“情”而生的,用华丽的“文采”使“情”得以完美表现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TOP
69#

刘勰在《体性》篇中,分别概括出八种不同的创作风格:“一曰典雅,二日远奥,三曰精约,四日显附,五日繁缚,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指出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原因:“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推郑,并情性所砾,陶染所凝。”并举出具体例证进一步说明:“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稚越,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偏,故言壮而情骇;嗣宗椒优,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因而得出结论:“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直接强调了“情”对作品风格形成的影响。说文章文章的体裁、风格都与“情”直接相关。显然,在刘勰看来,只要在创作中牢牢把握住“情”这个关键因素,真正做到“情深而不诡”,始终用它来检查、约束创作的各个环节,就可以达到“六义”中对“情”的要求了。
TOP
70#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发愤著书”的思想在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本质上都是“以文抒情” 。作家写作基本上是有感而发,借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作品更容易使读者感同身受,所表达的思想也更容易被接受。
TOP
71#

艺术源于生活,作者书写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最细腻的情感,文以载物,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认识,能给人以启迪。
TOP
72#

文字是用来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附着着情感的文字才算得上文章,否则就只是文字的罗列。正因为如此,一篇好的章尽管文字再朴实,也总能牵动读者的思绪,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达到情感的共鸣。而没有情感的文章,纵然使用了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让人感动。文章是抒发情感的。它的产生源于作者的有感而发,它的传承得益于读者的感同身受。为什么经典作品能够得以流传?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它承载了作者浓重的情感,如果不是后来的人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一定不会有它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文以抒情”,抒的是作者与文字、与自己的情感交流,是读者与文字、与自己的情感交流,亦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TOP
73#

俗话说,“文以抒情”我想意思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荀子乐论》有言:“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大概的意思是,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可以用来使民心变善,深深地感化人,容易改变社会风俗习惯,因此古代的圣王用礼乐来引导民众,使之和睦相处。
TOP
74#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我对此深有感触,命题作文我一般很难写好,甚至无从下笔,反而是我的随笔写起来更尽兴,因为自己有感而发。倾注了情感的东西,读者读起来怎会不感动?只是切忌无病呻吟。
TOP
75#

文章最重要的是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有人说,文以载道,一篇优秀的文章是有生命的,有感染力的,给读者美好的感受的,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章,在得到愉悦感受的同时,也要引人深思。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以诗歌抒发诗人的情感,通过写文章,我们知道李白飘逸旷达的精神品格,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通过文章,我们知道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奈与旷达,因为有文章,我们有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知道曹雪芹的无可奈何......因此,文章的核心是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富有感染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