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的为文之道。此中,既言千古之事,自然要涉及时事,也即所谓的“(达则)兼善天下”?而所谓的“得失寸心知”的真味,大有欲言又止的意思。既然以文承载千古之时事,又何来寸心相知?又是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吗?
中国文人的智慧,我说的是生存智慧,实可谓大智慧!无论与时进退,皆游刃有余。既有豪放可颂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婉约能吟残月晓风的伤情。无论天地之广狭,全然掌握于尺寸笔墨之中,实可谓生存的大智慧!
慨叹之余,反言之,中国文人游刃进退之中,首先是权衡利弊,取其利。进之中的所谓叙事载道,必有利可图,既然有利可图,又何来所谓的史实、道义的真实?至于退之中的心知肚明,所谓的自吟自唱、寄情山水风月,真是自得惬意的好情境!又掩遮了多少人世间的真实?真是绝妙的生存智慧!
文虚情矫,何来道义可言,何来真情可信?
中国文人的历史,历经焚书坑儒的浩劫,文字大狱的禁锢,及至文革的噤若寒蝉,进退自如的生存之道,本也无可厚非!所谓的曲笔治史,为文而曲,只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毕竟,中国文明数千年,在半隐半遮的历史的缝隙间,多少还能能见些历史的面目,至于面目的几多真实,也许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也能见些闪光的文字,其中承载着为文者血色的道义与灵魂!
当靡靡之音风行的时候,当缠绵情思泛滥的时候,真正的为文者,是否还能耐得住孤寂的落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历史之潮流,也许才是真正检验文字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