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文以抒情 [复制链接]

46#

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当一个人伤心,愤恨,快乐都可以用文章来抒发。文章是内心境界,心情的一种表现
TOP
47#

道德是性情的发端,音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心志的,歌是心声的颂唱,舞蹈是形体容貌的活动,这三者都是从内心出发的,然后音乐从而产生。因此感情深厚而且文辞明白,气势盛大而且出神入化,内心和顺而且英华外发,只有音乐是不能够作伪的。
TOP
48#

小学时,老师说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高中时语文作文却像是明代的八股文,一个模式套路。然而我一直相信文以抒情,拿去评分的作文只是回答了一个题目,算不得文章。真正的文章必定源于内心的情感,是感情的书法,无论是记录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他人的生活,都是带着自己感情的。文以抒情,不落俗。
TOP
49#

[转]“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的为文之道。此中,既言千古之事,自然要涉及时事,也即所谓的“(达则)兼善天下”?而所谓的“得失寸心知”的真味,大有欲言又止的意思。既然以文承载千古之时事,又何来寸心相知?又是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吗?
    中国文人的智慧,我说的是生存智慧,实可谓大智慧!无论与时进退,皆游刃有余。既有豪放可颂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婉约能吟残月晓风的伤情。无论天地之广狭,全然掌握于尺寸笔墨之中,实可谓生存的大智慧!
    慨叹之余,反言之,中国文人游刃进退之中,首先是权衡利弊,取其利。进之中的所谓叙事载道,必有利可图,既然有利可图,又何来所谓的史实、道义的真实?至于退之中的心知肚明,所谓的自吟自唱、寄情山水风月,真是自得惬意的好情境!又掩遮了多少人世间的真实?真是绝妙的生存智慧!
    文虚情矫,何来道义可言,何来真情可信?
    中国文人的历史,历经焚书坑儒的浩劫,文字大狱的禁锢,及至文革的噤若寒蝉,进退自如的生存之道,本也无可厚非!所谓的曲笔治史,为文而曲,只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毕竟,中国文明数千年,在半隐半遮的历史的缝隙间,多少还能能见些历史的面目,至于面目的几多真实,也许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总也能见些闪光的文字,其中承载着为文者血色的道义与灵魂!
    当靡靡之音风行的时候,当缠绵情思泛滥的时候,真正的为文者,是否还能耐得住孤寂的落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历史之潮流,也许才是真正检验文字的标准!
TOP
50#

《诗谐》(诗文一体,可相交通)
    诗至工则体制齐备而生意全无,至于幽发通畅,明心见性之旨,盖缘情会意,胸臆浪肆于辞藻之间,显达于章句之内,充气于毫末,而得以端谐之法。是处讲诗谐。
    谐趣众生,言皆感人示物,因而所得,然止于谐则流俗。假俚坊为污淖,撷其精气以为用,无使滋蔓。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以谐害诗,得于轻薄。运于俯掌,凌越而取则可矣。
    诗缘情,忌枯燥贫竭。感应事物,情之端谐于中约取,以成胜境。
    谐分悲喜,因俯仰沉浮各得。遭际堪伤,境遇倾颓,谐诗以寄旷达,聊以自娱。“破帽遮颜,漏船载酒”之谓也;升平富贵,温柔繁华,谐诗以致讥刺讽谏之能事,“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之谓也。
    予观夫诗论,于诗与谐隐篇所感,因而寄发。
TOP
51#

作家可以编造一个个故事,构造一个个人物,使其活跃于纸上,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作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主人公的神态表情描述出来,把自己平日不能说的话语变作人物的内心独白。那些个人物也许是作者心理斗争的托儿,也许是作者不敢表达的情感,又或许是作者一个梦想。这文,是作者抒情的工具,是读者解读的媒介。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4 17:45:59
TOP
52#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文章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或浅,读者品文的角度不同,或正或斜,因此,同一层意思被不同的作家表达出来,然后又被不同的人所理解,这含义自然也就千姿百态了。
歌者将情感寄托于歌声中,使听者陶醉其中;诗人将情感隐藏于一字一逗间,让品者独自寻觅;而作家者可以编造一个个故事,构造一个个人物,使其活跃于纸上,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作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主人公的神态表情描述出来,把自己平日不能说的话语变作人物的内心独白。那些个人物也许是作者心理斗争的托儿,也许是作者不敢表达的情感,又或许是作者一个梦想。这文,是作者抒情的工具,是读者解读的媒介。是的,文章不正是连接作家与读者的桥梁吗?不然,其写文却无识文者,若伯牙没了子期,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没有了知遇之人,纵使有万般的情感,又能诉于谁听?
TOP
53#

文章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之外,有事还是抒情的。作者写文章,为的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有的表达自己心中的热爱,有的宣泄自己的悲愤情绪,有的欢心,有的无奈……皆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作。所以,写完一篇文章就代表着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了一个朋友听,从另一种方面来讲,文艺抒情,可修身养性。这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之所在。
TOP
54#

文以抒情这句话再同意不过了。但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以真情动人,使人产生共鸣,久久不能忘怀,而不应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TOP
55#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TOP
56#

回复 5楼李炜炜的帖子

感觉说的很好,文笔很不错的哟。。。。。
TOP
57#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看到这句话,不由得想起,以前初中学过的文章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直以来就是冲上这种高雅的读书心态与读书环境,即使食不果腹,即使衣不蔽体,也渴望能读书,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TOP
58#

现在回想起来,上大学之后读的书都没高中埋首的时候读的书多了,明明时间大都是空白,也没有了那么多的外在约束力,可就是没了当初那一份看书的心境。大学是自己的,可也有大部分的时间是虚度的,没有牧羊人的鞭子,我们好像都不会行走了,寝室成为了自己呆得最多的地方,图书馆也只是在期末考试周,考研前两个月开始“座无虚席”,我们离开书本、文字太多,也太久了。回想以前,埋首看课本、做试卷,但也会忙里偷点闲去享受散文的那一份悠闲,去享受小说的那一刻精彩,然后,便有十足的动力继续埋首。以前读书这两个字是痛苦,看课外书籍上排列契合的文字才是享受,字里行间,是作者的深情,流到心里的是满满的感动,或是自己还没有来得及验证的人生大智慧,学习枯燥,这些文字却打开了我闭塞、单一的世界,让我去与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人进行一场非面对面的心灵交流,这些都极其珍贵,但不知道何时,都近乎成为了记忆,实在惭愧,但文字总不会愧对我,它想给与我的依旧在哪里,只等我自己回过头来,也确实该回头了。
TOP
59#

    文以抒情,开心时有心悦之情,烦躁时有恼怒之情。人有七情六欲,文人墨客们不似其他人们那样高声诉说,大多数则是把它们写在文章之中,绘于纸宣之上。这是文人们的雅兴。
    一直到现在,有时候看了一本好书,看了部好电影,还会有人抒发一番自己的感想,所以文章的作用之一,不就是抒情么。
    写文章事寄予真情,那写出来的文章,则显得高人一筹,而那些传世之作更是情、善与理结合到了一起,我们读来,会随着作者的情感起起伏伏,这就是给人们的共鸣了。一个人如果有仁有义,那他的文章一定温和平缓,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一个人如果是个奸佞之辈,那他的文章一定满篇歪理邪说。虽然也有例外,但是大多数都如此罢。我们喜欢的文章,一定是发扬真善美的文章,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所以我们不正可以学习依托于文章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了么,并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发扬真善之思想。
    最后文以抒情,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写作手法,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TOP
60#

“文以抒情”这是个很大的方面,一方面是指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最早的有“诗言志”、“诗缘情”,经历代文人的发展而完善,情感精神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另一方面指的是画与书法的品格,这取决于人品,人品好则书画自然好,正大光明,这些都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这就是文艺的创造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