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文以抒情 [复制链接]

31#

文章就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如果一篇文章全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骈文就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设计,而缺乏文章的内涵。我们做事就必须用心,投入自己的感情。歌唱家把自己的感情加入歌声才能感动听众,演员表演加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感染观众,作家作品加入自己的感情才能陶冶读者。
TOP
32#

《荀子乐论》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而对于我们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文章就是我们的武器,就是我们抒发情绪的舞台。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情绪通过写文章来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感染别人,引起大家的共鸣。实现感情的表达。甚至可以通过文章来批评时政,倡导风气。

TOP
33#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文学作品的生命精神的确是作者与文章人物生命精神的交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中某一刻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意识、行为、知识都含有作者的意识态度。在写作的过程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文章人物的描写才会更加的具有活力,具有血性,更加的让读者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在他身上所表现的,不仅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而且还有着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的影子,那种逆来顺受,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愚昧落后的表现和行为一次次的让读阿Q的人误认为是自己,因为某一方面,这个阿Q实在太像自己,当梁实秋第一次读《阿Q正传》的时候就以为鲁迅在说自己,这正好反映出鲁迅先生对于阿Q这个人物的描写是如何的贴近人心,刻画的是如何的真实。

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但是文章中的人物却是集千万人于一身的形象。在人物的身上所寄托的是一个作者对于他的读者的感情,作者试图通过文章人物的经历来向读者诉说什么,或告诫什么。字里行间,所承载的是一种情感,一种自己体会、感悟的情感。有的时候,愿意写写文章,因为现实的世界是在太过物质,没有给予自己抒发感情的地方,更没有耐心地倾听者,于是纸和笔就是自己情感的最好践行者,将情感灌输在一字一句中,文章完成的那一刻,也是心情舒畅的那一刻。

“诗咏言,歌咏志。”诗歌代表语言,歌唱代表志向,文学作品是一种抒情方式,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则是抒情方式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有的时候,言说并不能表达一切,而文学作品恰恰是这个缺口的补充。

TOP
34#

说到文,就离不开说人。正所谓“文人”,不过就是“文”+“人”,为文的同时,我们也在为人。鲁迅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年代,弃医从文——放弃医学而选择茫茫无边界的文学,那是因为长期的失败,使他终于看到,要改造的不是客观,而是人们脑中那种腐朽的精神。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契合,志同道合的人才会源源不断地增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可以影响整个时代的,而传播这种美丽的途径就是文章。为文实在为人也。鲁迅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不要说站出来说话一句实话,就是有自己的观点,恐怕也会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是鲁迅做到了,而且他一直在说自己想说的话,通过“阿Q”;通过“彷徨”;通过“呐喊”……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他的思想正在这些作品与任务中释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为自己的心写文章。[em01]
TOP
35#

从古至今,人们讲究以音乐、文章等来抒发自己的道德和情感,这些方式的确能够良好的抒情达意。在写文章时,我们应力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要做无病呻吟之态,否则就失去了写文章的实际意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好方式,在听歌曲和弹奏乐器时,往往能使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得到好心情。文人多情。对于腹有诗书的人来说,舞文弄墨既能使自己陶冶性情,又能带给别人身心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TOP
36#

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TOP
37#

文的核心就是抒情。中国古代文学就主要以意境论为主,即以景抒情等。主要讲究一种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灵生命处于大致相同的生命境界中,获得了类似的审美体验,读者能够直接感受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一篇文章一旦没有情那就算不上一篇文章,只能说是一些文字堆砌的一堆垃圾罢了。一篇文章必须要让读者也能从文章中了解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
TOP
38#

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蕴含了作者、艺术家的某种情感,寄托了某种浓浓的情绪,传达了某种令人折服的精神。这些作品是用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如果一篇文章、一个设计作品没有了内涵、就连情感都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那么它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的价值。我个人认为真正喜欢音乐、喜欢绘画、喜欢文学的并且全身心的投入的人都是有气质有内涵的人。他们身上的品质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吸引着别人的眼球。我是学设计的,深知作品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外表有多么华丽,而是它真正带着的令人折服的情感。做人也一样,要真实,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

要修身养性,让真实的文章来感化我们的心灵;让美丽的绘画来渲染我们的人生;让动听的音乐来引导我们聆听世界!

TOP
39#

中国人的艺术讲究意境美,通过意象来传达出意境。这里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即由在场的意象深度挖掘出不在场的意境,通过这种在场到达不在场,人的内心精神同物的精神相沟通达到统一,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味道。通过作文、绘画、音乐、建筑等,传达出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与读者的内心精神相交流,作者、读者通过书画等载体完成心灵的沟通,由此可见文以抒情。
    我们读文章,看绘画书法,最主要的不是看它的外在形式,而是借由这些形式体会做种内心的精神世界。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感情,因此文章都不相同。我们阅读文章,用心体会,或许我们就会变成作者,了解作者,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契合,这便是又一种人生体验,我们自然会获益良多。一般而言,文字等更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表达出来的东西,人更会将其寄托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所以通过欣赏感受别人的文章实在是一种幸运。
TOP
40#

文,艺可以载道,同样可以抒情,文作为抒发表达自我感情的一种良好媒介,写抒情文,必须记述内心真实的感受。若只是追求文句的雕琢,无的放矢感慨,这篇文章就会流空洞无物令人讨厌。

TOP
41#

对于许多爱写作的人来说,或许,写作是一种美丽而充满伤感的顿悟。也许因了孤独而让指尖生出凉润的韵致,也许因了心底写满了疯长的思念而落成了信笺上深深浅浅的诗行。就像花瓣缤纷,秋叶远离了枝桠,生命在谢幕的瞬间,各种滋味浮在眉间心头,化成一纸流韵呈现在眼前。

一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心绪,在喧嚷的浮世之中,化成一把宋词里的幽婉。曾是那样厌倦在某种单调中消耗掉原以为那般珍贵的流年,就像眼睁睁地看着某些梦想在一种琐碎的游离中疏远成葬在深谷里的魂灵。经年都难以想起,待到蓦然惊觉时,才发现青丝中开始长出了白发。日子如水般滴在重复的行程里,再凝眸去寻时,已然无痕。唯有几丝清幽的光线,闪烁在眼眸深处。像是告诉我,是怎样虚度了最美的时光。

对我而言,写作便成了凝固记忆与祭奠自己淌过岁月的一种姿态。所有纷扰的念想在指尖下化成一个个字符时,心里是一种澄澈的空明。如釉的心事,绽放成一朵碧水中的青莲,在寥落的夜色里兀自清丽。

尽管,我算不得热爱写作的人,只是偶然为之。就像偶尔为自己挑选一袭华裳,我喜欢用婉约与华美的外衣来包裹自己一颗脆弱的心,我怕见那些阴暗的角落,怕那些叫心里生出冽冽痛意的场景。

我害怕自己老成一株灼灼阳光下的枯木,伶仃的枝桠在风中孱弱的摇摆。想这绵长的岁月,短暂的人生,我该如何一层层剥落那些依附在躯体上的年轮,才能看见自己那隐匿久远的纯真。于是,在文字里,我学着怎样去把那些散乱的碎片串成完整的记忆。

人生苦短,我只愿,执素笔,绘淡流年。

TOP
42#

       如果说“文以载道”,是指用文章表达道义,是种理趣,那么“文艺抒情”就是表达情感,是种情趣。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在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相比之下,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多样、含蓄,但在大多情况下,两者是结合使用的,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以直接抒情点题或是升华情感,效果往往不错。这其实,也是主观情感与语言文字的和谐统一。
TOP
43#

       “文以抒情”文学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精神,感情,通过文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这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难免增大,这就需要听听音乐,阅读书籍,学习书法,绘画,都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繁重工作,心中的烦闷,去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老师常常都要求我们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这些画中,字中,文章中都能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叙述了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屈原的《离骚》抒发了炙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杜甫感叹国家风雨飘摇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陶渊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自己喜爱淡泊的生活,李清照一首《一剪梅》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感人至深。正是因为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才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心境,才能写出什么样的字,我们常常根据写出的字来判别这个人怎么样。学习作画的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人品,人品好的人,在笔墨之外自然有一种正大光明的气概,否则,画虽然有可观之处,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藏、显现在笔端。文如其人,画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只有先培养好我们的人品,那么作品也才能自然而然的打动他人。
TOP
44#

        文以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者应当和谐统一。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媒介来抒发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或依附于人,写人为抒情服务,人物形象不求完整,有时只写几个片段,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或依附于事,把浓郁的情感熔铸在事件的记叙中,如刘绍棠的《暮春》;或依附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如宗璞的《西湖的绿》、朱自清的《春》;或依附于物,通过对某种物体的叙写来抒情,即托物抒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郑振铎的《海燕》,等等。
        虽然两者共存,但在使用上也略有差别。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运用得普遍、广泛,效果也比直接抒情好。当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好在文中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TOP
45#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