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真正做到心灵清静的人亦能够广通四方。世事并非是万难不摧的,而更多在于内心那份能分清那些所谓的纷繁复杂,能沉淀下来感受世事的一切的心。
“身惹尘埃沽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
我本是一荒凉的角落 独自蔓延着我的青藤 我躲开寒冷的的剥啄 只为那花开的人间四月我本无色,只是尘世染我。刚出生的我们只是一个纯白的透明体,对世事也只是千里之外的一片云彩,与我无相扰,人在长大,心也在变,变的不再透明,变的不再纯洁。因为世间的尘埃让人蒙上了雾霭,让人的心灵扭曲,为了利益争取豪夺,为了金钱不顾六亲之缘。
人活着是很累的,为了每天的生活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奔波去劳碌。最后呢?我们得到了什么?尘世间的人们是那么的渺小,课贪恋会让一个人的恶心变得好大好大,变的面目全飞,红色的心也成黑色的了
人本无色,只是尘世惹我
脱离尘世,回归无色,我欲所求。
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人生在世数十载,从呱呱坠地算起,我们便开始了人生的旅程。佛家讲:人生是苦。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个人似乎都逃脱不了这样的轮回。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有有着各种各样的追求,求功名,追利禄。有时候我们真的忘记了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忘记去思考我们的价值,忘记了活着的意义,很多人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时,反而会失望,因为不开心。人生既苦,为何我们不能苦中作乐呢?
要开心,首先要看见自己的心。看得见,才看的开。既是“悟”,“悟”不就是看见自己的心吗?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中的静,失去了该有的和,每天都会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每一次又因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当我们觉得遍体鳞伤的时候,我们因该回到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疗伤。
嵇康说:“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累的时候,抛开身边的一切,和自己的心多一点对话,回头看看自己,既脱离苦海。
有言“心静自然凉”。心灵清净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是自我控制把握的多少。心浮气躁着,即使打禅静坐,亦是动如脱兔。
处变不惊多在久经诚惶诚恐的历练下熏陶而成。心境代表的心态,在社会底层污垢下盘桓不前的固步自封的前人,想在心灵清净分上一杯羹,那直是痴人说梦,无稽之谈。
无欲,无念,无望。净化心灵的前提是对世界观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本着虔诚的心态寻求更值得一谈的沁人心脾。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被一些东西所诱惑,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清静的心灵,就可以排除心中杂念,获得解脱。
我认为陶渊明在封建时代中就是一位心灵清静的人,他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最好的证明。所谓心静,境自静。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到山林里,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一些名利、物质的追求,远离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宁静起来,就可以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每当我浮躁时,就会阅读陶渊明的诗,因为我可以在他物我两忘得艺术境界中找到恬淡安静,可以从他那体会到一种超然的气韵,是那么的明净、轻柔和舒缓,让我的内心得到平静和安宁,使我获得解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2 0:47:13编辑过]
宁静以致远!
心静自然静。这就像禅师打禅一样,只有当心静如湖水时才不会被外界影响,看是无业越看越清晰。和平的心境下事物的发展是友好的,一个人的人生就应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完善自己的一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
一僧说;"风吹幡动." 另一个说:"你错了,是幡在动,与风何干?" "不对,风不吹动,幡自己会动吗?" 那你又错了,清风吹来,那大殿怎么不会动呢?"
其实我觉得风动或幡动都有自己的道理,都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他们的心中对外物起了念头。我们都应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那么不管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将能永远保持心中的那份纯净。
记得 有位僧说过:"你们不要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他话语一出,立刻惊呆了众僧.这时印宗禅师也微微点头,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个人就是后来禅宗的六祖慧能. 风动或幡动都有自己的道理,都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他们的心中对外物起了念头.
清净心从六处走了,眼耳鼻舌身意。此人要是眼贪色,一定心不清净。耳贪声,一定心不清净,一定不成佛道,没有道。鼻贪香,心不清净。舌贪味、好讲话,不要问,此人没道心、没道德,于佛道中不得成就。身贪觉触,如果有人淫欲心不断,要心清净的话,无有是处。意贪法,法有两方面,一是过去世,一是未来世,不是现在世,忆想过去,贪著未来,皆是意贪法。如果不守六根,不能清净,不得成就,不是修道人。修行要点在清净心。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话之一。很多人都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做到心灵清净很难。我们面对太多的外界诱惑,金钱,美食,权势,等等,一切人们去偏激追求的东西,早就让我们的心灵疲惫不堪。我们每天忙着学习,忙着工作,我们很难抽出时间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甚至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去阻止它接受污染。
我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安静的坐下来认真审视自己。或者只是找一个无人的安静地方,自己一个人,或发呆,或冥思,亦或是什么都不想,就这样享受安静,感受心灵清净时的真正宁静。
此时的静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们的外部环境,而更是指我们自己的内心。当心中那些奔腾着的喧闹逐渐远去,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静谧。我尝试过一个人,一碗清茶,一个藤椅,一个凉院,再加上一本喜爱的书,就这样度过宁静的一个下午。我觉得我的心从未如此平静过,因为此刻的我不必为物质烦恼,不用为人际焦心,也不用为考试着急,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以此寻到了心灵的清净。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心灵透明而空灵、物我两忘,但我们可以尽量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
心静,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心静自然凉,本义是说心里平静,内心自然凉快。后用来指在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万物之美是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现在的我们在物质生活保障之后,更加重视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感知,我们更加敬畏大自然。大自然的灵气能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心灵感知心灵的和谐是人们创造艺术之美的的最高境界,艺术之所以美,是在艺术中渗透着一种灵性即是艺术创作者与社会的心灵的感化。使上水性情,绘声绘色的描写而真实再现,人的性情与山水性情相贯通,人的精神同山水的精神相融合,这就是心灵和谐,人与万物溶为一体。
心灵清净乃圣人之心,融万物而净其心。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在大千世界中,我们所接触的人或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或许会因为一时的虚荣心我们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或许是因为一时的贪心我们的伤害的是别人,消除心灵的毒素,心灵和谐使我们不断进步和美丽。
心灵和谐则需心灵之空。心灵之空,不是全无一物,而是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从而显现善性本原,故能达到心灵和谐。
地位很高的人,把官帽当作束缚,有些人便想去山林隐居;富有的人,把拥有过多财产看作祸患,拥有名利的同时,还去求神问卜。假如他们的地位发生变化,彼此羡慕,其中的苦乐还一样吗?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中专注一件事,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