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心灵清静 [复制链接]

31#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现实社会深入考察和深刻反思的结果。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和谐因素。而一个和谐的社会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的和谐。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与人(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其三,人类自身,即人们心灵的和谐,即心灵清净。这三方面的和谐缺一不可。这些乃人所共识,老生常谈。然而,这三方面并非无分轻重,等量齐观。其中第三个层次,即人们心灵的清净才是本源所系、关键所在。没有心灵的清净,其他两个层次的和谐要么无从谈起,要么不能持久。

心灵的清净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源所在。和谐世界,从心做起。心灵清净,即会心灵和谐,即有社会和谐。“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救世必先救人,救人则必先救其心。心灵沉疴一除,身心则趋于健康。心灵归于和谐,身、口、意三业所造之恶业,亦转为善,人类共业所造之失序社会自然会转为和谐社会。

心灵清净,也指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眼根不贪色,耳根不贪声,鼻根不贪香,舌根不贪味,身根不贪细滑,意根不贪乐境,心灵才能清净。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间皆由心造,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为主体、客体之主宰,为人类自身与所处环境善恶变化之主。心灵清净则国土净,心杂秽则国土秽。而人类之所以不能和大自然、和众生和谐相处,其根源皆在于心灵。《金刚经》开篇的一段须菩提即问佛陀:“意谓一个修行之人,要趣向正等正觉,如何才能降服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灵,使其居于清净之地呢?”

佛认为需做到“闻、思、修”三点。服膺其所发现之真理,是趋向心灵解脱的第一步,即“闻”,既闻知真理,还得按其真理,反现自己的人生,认识自己的根机和特点。还要选择切合自己特点的修行法门,即“思”。闻、思之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修”。将人生真谛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行”。修行并不神秘,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离世索居,装神弄鬼。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使之归于正道。或观心坐禅,或起心看净,或诵经念佛,或闭关苦修,或扶弱济贫、乐善好施,或自觉觉他、劝人向善,或用具体的言行积功累德,从而改善自己的业力,用善业熏习心识,使心识本具之真如自性,从无明的积垢中解脱出来,回归其清净的本来面目,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

一个人如果心灵失衡,就会性格扭曲、怪癖,就会乖张暴戾,行为无常;一个社会群体如果心灵失衡,那就会冲突四起,动荡不安,自然也就根本无法创建或维持一个和谐的局面。对治疗社会的任何病症,必须要先治心,这样才能让社会回归和谐。正如佛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

TOP
32#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应该是心灵清净的最好写照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但我们却可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只要心灵不受约束,不被纷纷扰扰的尘世所左右,那么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吧!

TOP
33#






     慧能禅师见徒弟整日打坐,问:“为何终日打坐呢?”“我参坐啊!”,“参坐与打坐不是一回事。”“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吗?”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徒弟们都感到迷茫。慧能禅师接着说:“禅定,不是整个人象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几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徒弟躬身问:“那么,怎样才能去除妄想,不被世间的物象迷惑呢?”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痴,处处都是苦海。”禅师的话唤醒了徒弟们。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的万物皆是虚幻,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讲只不过是尘土与飞烟,而心乱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则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从前有位佛教徒,天天手持鲜花去寺院去供拜佛像,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寺院里的无法禅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间,称赞道:“你常用鲜花去供佛,来世一定会得到好报。” 这位佛徒听了非常高兴,便问无法禅师:“我到寺院用鲜花供佛,每次心中如同甘露冲洗般的情景,可在家中我有往往被冗杂的家事搅得心神不定,在街市间往往被尘嚣搅的神志不清。怎样才能使我常保持清净呢?” 无法禅师反问道:“那么你知道如何使得鲜花长期保持鲜活吗?”“那容易呀!只要天天浇水换水,去掉烂梗,花朵就能够保持鲜活了。”无法禅师笑道:“那就对了,要让自己的心常保清净,就和你说的情形相似!要想净化身心,就要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这位佛教徒顶礼谢过大师:大师德高望重,能够让我顿悟,我今后一定常来寺院向大师请教,还想搬到寺院住上一段时间,过过修行的生活,并分享鼓钟梵呗的清净的日子。”无法禅师敛起笑容,指着信徒说:“你的身体就如同寺院,你的双耳就如同菩提。你跳动的脉搏就如同钟鼓,你的胸腔呼吸就如同梵呗,你的言辞举止间无处不可以清净,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与寺院的形相,非要住在寺院修行呢?修行重在修心呀!”修心如同修道,光讲究形式,内心得不到一点清净,如何能求得佛法。万事皆空,唯有心存;万事皆存,唯有心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2 14:22:19编辑过]

TOP
34#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加,电话、网络等一系列快速便捷的新事物接踵而至,就连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大量快餐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为怎样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奔波忙碌时,静下心来“三省吾身”就成了一件不可多见的事。其实,不论是在何时,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多忙,不妨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记一记日记,和自己对话,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TOP
35#

静水流深,人静则成。大海平静,但大海下的广阔的却无物能及。人只有处于虚静之中,才能容纳万物,做成大事!

内心清净,心处超然之中,遇事泰然处之,不动不荡,不激不扬,以超然之心待人对事。心处空灵,事自易,化大为小也。

心处沉静之中,不为凡物所扰,此是享受,是福气!尘世多且繁,勿应将自扰,超然心待之,事事皆逍遥。不让繁杂是俗世侵染自己的内心,尽量归于静。一年、一月、一周中能有那么两三日,独坐,沉思,静品,这就是一种福气。

身处尘世而心静之,此乃超然也。而能一贯之,则脱然于世。静坐、冥思、遐想,此真的是一种福分!

TOP
36#

陶渊明——守护心灵的宁静

一直深爱着陶潜的诗文,因为在那字里行间,能始终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泊一种闲适,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心灵宁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这样一种贫困的田园生活,但他却有固穷守节的志趣“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也看得那样平淡与自然。
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彻底摆脱了束缚,他才能返归人性的本真,洒脱行世!

TOP
37#

我们要学会把过去的事物暂时放下,未来不要梦想,那么我们的心将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

当我们心里的“事”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心再也放不下任何的东西,心力不足,我们就会感觉没有力量去做任何的事情。

一旦“心”没事,我们就能够更专注地做东西,越做越投入,越投入就越开发我们的力量。

我们越愿意专注和包容,我们的心就会越清净,我们越逃避和怨恨,我们的心就越污染。

TOP
38#

人常常去洗澡,是为了获得清净的身体,干净是人所需要的。外表的干净我们可以用洗漱来解决,而内在的“干净”就要以清静自己的心灵来完成。

人们为什么要净化心灵呢?因为心灵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污染看不见、摸不着,确时时反映在行为造作上,污染的心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造作必是龌龊、肮脏的,外表的干净不能掩盖内在的污浊,也是一定掩饰不住的,就如同精良的名牌服饰掩盖不住粗俗的举止一样。

清静的心灵是决定性的,常常净化自己的心灵,才可以获得庄严清静的仪态举止,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可以蒙得一时,不可以蒙得一世,表面的功夫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上的行走坐卧最能考量心灵的洁净程度。外表的干净以水为主要解决手段;内在的“干净”以修学为良方。

TOP
39#

一直以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只有经历世事沧桑之后才能拥有宁静的心灵,其实内心的浮躁只是因为自己一直是在“逐物”而非“主一”,只要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做到真正的无欲,淡定就将永驻于心。

TOP
40#

月色如水;今夜,独步心河;一室香絮,温馨如故;一缕情思,恬静若水。我轻轻地收藏着月色里的片片飞羽,丝丝感动已然定格。所有的怀想,悄悄折向远方;所有的美丽,都凝成了暗夜里幽幽闪亮的露滴。我知道,匆匆的岁月,带走的是时光,载不动的是流动于月夜下的一抹思绪;蓝天白云里,盈盈一水间,印我青痕。窗外,那棵早春开花的桃树,枝头还堆满了红艳艳的花,美丽温馨而动人。不知道每一扇窗里,会放飞多少梦的幽思?但我知道,此刻,静静地守在小窗边,在梦幻中看天外云聚云涌,听云河水帘漫卷,每一盏灯光下都会有感人的故事;看着夜空星月幽幽,心儿一片空灵,总会生出许多柔柔的感动。
TOP
41#

我们在许多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的是静坐,学会固守,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语。去认真聆听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命涌动。外面的世界或许嘈杂,但我们内心的世界可以是一泓清波,不会随之而风吹草就动,就扬起满天满幕的心灵尘沙,让纷纷扰扰的世界打扰了我们清静的心灵之旅。

心静则气静,只要内心是清净的,身边的事物无论怎么变化或恶化,都不会心浮气躁。

TOP
42#

心灵清静是一种养生之道,也是一种处事的心境。一个人心灵上的完善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要做到心灵清静,就要保留一颗善良心。
TOP
43#

心静如水,昭示着人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成熟。是浮华背后的真实,是大红大紫之后的沉寂,是经历荣辱之后的纯净,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是平淡是真、宁静是福的人生感悟。只要真正顺应着自己的本性,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那么就能享受真正的安闲自在。心灵清净是一种性情也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更好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TOP
44#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呢?”

真正的无欲,生命中自然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柔性,而不是所谓峻拔,更不是傲岸;无欲,绝不会呈现出刚性来,相反,生命中只会呈现出一种淡定、从容、自然、和谐的柔韧。

TOP
45#

生活?——还是在于自省、自查;才会有所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