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复制链接]

151#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慎言?见闻》)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得不到满足,陷入了欲望的深渊,那么,那么他会采取一切手段来满足他的贪欲。因为贪欲是熊熊燃烧的烈火,驱动着他去作恶多端。现在有的官员他们本身的工资就很高了,但他们还是贪赃枉法,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害了自己也还了他人。这就是贪欲将它们腿上了死亡之路。

相反有的人比较容易满足,他们除了满足基本的温饱外,就想着其他人,心里有他人,为他人服务。他们私欲很少,这种清心寡欲催生了无尽的善心,也就产生了很多善举。

我个人认为,再多的物质上的东西最后什么意思也没有,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就可以啦。何必整日为了那些东西累了自己。少一点欲望反而更自在一点。为别人做点好事岂不是更好。

TOP
152#

廉,一种无私的公德气度,廉,多指官员的执政品德,即官德,所以也称廉政道德。我们当打大学生必须提高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

TOP
15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根凯

学号:10311031

时间:2011322

电话:15912182537

卷八、廉

一、贪欲之害

   常言道:欲壑难填。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贪官的落马,并未唤起所有人的警醒,有人仍然被荒谬的理论、错误的心态遮住了双眼,以致难泯贪欲之心、不思贪欲之害。一位西方哲人曾忠告世人,“贪婪可以撕裂信仰的肌肉,麻痹感知的悟性。它怀疑未来的前景,而只看中眼前的实惠。”无数的教训告诫我们,贪图金钱、权力、美色,只能滑进腐败之门、踏上不归之路。因此,我们每个同志,都应该常给自己打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远离贪欲之害。

贪欲,人之贪心、贪婪的欲望。贪欲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贪欲造成的后果,轻则为社会公德所遣责,重则为法律所不容。常思贪欲之害,为私能洁身自好,受人尊重,軎及四邻;为公能问心无愧,公正执法,和谐社会。所以,常思贪欲之害,能修身养家利工作,平心静气渡终生!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比任何非法所得都让人快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诱惑和考验,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将常思贪欲之害牢记在心,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保持住气节;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上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常给自己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道德情操,永远远离贪欲之害。

TOP
15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4月25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八:廉

一,贪欲之害

     人的需求如何才算得到满足,缘于不同的标准。需求的合理性及满足的程度只能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及与个人的承担能力相应为标准。过分的禁欲固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现实社会中更多的问题是过分纵欲,这对人的健康损害更大。对于经济承受能力强的人,多消费一点不为过,而超越自己的经济条件,盲目追求高消费,则是相当危险的。现实的合理的需求是有限的,不会造成社会问题,而人的心理欲求则往往是无限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有人问云居道膺大师,家里有个铛子,三人吃饭则不足,千人吃则有余,这是为什么?道膺大师答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如果都能少欲知足,俭朴礼让,即便遇到困难也能安然渡;假如人人贪得无厌,铺张浪费,亿万家资也未必够用。

迷于贪欲者的这些想法当然都是错误的。越是坏事做得巧妙,不易发现,无论他人,自己所受之害就越大。如果一有越轨便被发现并及时受到惩治,自己反而会为之改悔,在错误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反之,就会越走越远,最终达到不可饶恕的地步,自寻死路。

五欲之乐是一种自然的追求,目恋美色,耳乐妙声,鼻喜诸香,舌噬众味,身爱细滑,只要是在一定的限度下,这种要求就是合理的,对人自身的健康也是有益的。然而如果贪于欲乐,试图不断地强化欲乐,寻求刺激,就会走向相反的方面。因为人的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刺激不但不能导致快乐,反而会招致痛苦,沉迷于爱欲会有种种疾病相随,执著于快乐而吸食毒品则会有更加悲惨的下场。

TOP
15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曾靖贻

学号:10311002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198886334

卷八、廉

一、贪欲之害

贪欲,人之贪心、贪婪的欲望。贪欲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贪欲造成的后果,轻则为社会公德所遣责,重则为法律所不容。常思贪欲之害,为私能洁身自好,受人尊重,軎及四邻;为公能问心无愧,公正执法,和谐社会。所以,常思贪欲之害,能修身养家利工作,平心静气渡终生!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比任何非法所得都让人快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诱惑和考验,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将常思贪欲之害牢记在心,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保持住气节;一定要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面对社会生活上种种诱惑,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常给自己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道德情操,永远远离贪欲之害。迷于贪欲者的这些想法当然都是错误的。越是坏事做得巧妙,不易发现,无论他人,自己所受之害就越大。如果一有越轨便被发现并及时受到惩治,自己反而会为之改悔,在错误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反之,就会越走越远,最终达到不可饶恕的地步,自寻死路。

五欲之乐是一种自然的追求,目恋美色,耳乐妙声,鼻喜诸香,舌噬众味,身爱细滑,只要是在一定的限度下,这种要求就是合理的,对人自身的健康也是有益的。然而如果贪于欲乐,试图不断地强化欲乐,寻求刺激,就会走向相反的方面。因为人的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刺激不但不能导致快乐,反而会招致痛苦,沉迷于爱欲会有种种疾病相随,执著于快乐而吸食毒品则会有更加悲惨的下场。

“你知我知,绝对不会出事”,这种侥幸心态使有些人模糊了贪欲之害。受贿也好,贪污也罢,大多是在阴暗的角落里进行的,有的人总是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做得绝对巧妙,知情范围小,攻守同盟牢,安全系数大,贪婪之举别人不会知道,上级不会查究。在这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收受贿赂时原本颤抖抖的手就不那么颤抖了,原本怦怦跳的心也不那么紧张了,收受贿赂也就心安理得了。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攻守同盟、“安全防线”,在法纪的铁拳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人,最终都难逃法纪的严惩。

无数的教训告诫我们,贪图金钱、权力、美色,只能滑进腐败之门、踏上不归之路。因此,我们都应该常给自己打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远离贪欲之害。

TOP
15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八:廉                                          

一、 廉与德

儒家廉政文化之“民本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为政者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就是说,为政者不仅要自身廉洁,还要体察民情,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实行“仁政”;孟子提出要“仁民”,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于江山社稷的重要作用;荀子提出反对苛政、“富国裕民”的治国思想,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些思想都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民本观念,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并被许多统治者视为社稷安邦的重要之策,也给历朝统治者勤政爱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儒家廉政文化之“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和为政策略。这一思想的提出,首先要求当政者要加强自身道德品性修养,施行“德政”。在孔子看来,当政者只有以身作则,施行“德政”,百姓才能受其“德性”的感召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进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他提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从?”(《论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等为政思想。这些思想明确指出统治者欲要正人,必先正己,着重强调当政者的表率作用,即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它的提出,造就了无数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和仁人志士,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文化精神,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吏治的清正廉洁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儒家廉政文化之“为德以廉”。儒家思想认为:考察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廉洁是从政者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考核一名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中心思想就是提倡“以廉为本”,主张把廉德同政治管理结合起来。史书《周礼》主张从6个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称为“六计”。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这六条准则都冠以“廉”字,体现了对为官者“廉”的基本要求,也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儒家“以廉为本”的观念。孔子不仅要求从政者廉政,还提出“俭近仁”、“贫而无怨难”、“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既廉又俭、虽贫而无怨。这是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对从政者提出的双重要求。同时,他还强调“欲而不贪”、“无欲则刚”,主张“君子有三戒”,不能贪得无厌。他认为贪是政绩转衰的起点。因此,强调从政者要杜绝贪念。“为德以廉”思想的提出,详细规定了古代从政者政绩考核的价值标准,进而明确了从政者的奋斗方向,规范了从政者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古今吏治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

TOP
15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春梅

学号:10311035

时间:2011-5-8

电话:15877935932

卷八:廉

一、贪欲之害

人的需求如何才算得到满足,缘于不同的标准。需求的合理性及满足的程度只能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及与个人的承担能力相应为标准。过分的禁欲固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现实社会中更多的问题是过分纵欲,这对人的健康损害更大。对于经济承受能力强的人,多消费一点不为过,而超越自己的经济条件,盲目追求高消费,则是相当危险的。现实的合理的需求是有限的,不会造成社会问题,而人的心理欲求则往往是无限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有人问云居道膺大师,家里有个铛子,三人吃饭则不足,千人吃则有余,这是为什么?道膺大师答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如果都能少欲知足,俭朴礼让,即便遇到困难也能安然渡;假如人人贪得无厌,铺张浪费,亿万家资也未必够用。

迷于贪欲者的这些想法当然都是错误的。越是坏事做得巧妙,不易发现,无论他人,自己所受之害就越大。如果一有越轨便被发现并及时受到惩治,自己反而会为之改悔,在错误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反之,就会越走越远,最终达到不可饶恕的地步,自寻死路。

五欲之乐是一种自然的追求,目恋美色,耳乐妙声,鼻喜诸香,舌噬众味,身爱细滑,只要是在一定的限度下,这种要求就是合理的,对人自身的健康也是有益的。然而如果贪于欲乐,试图不断地强化欲乐,寻求刺激,就会走向相反的方面。因为人的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分的刺激不但不能导致快乐,反而会招致痛苦,沉迷于爱欲会有种种疾病相随,执著于快乐而吸食毒品则会有更加悲惨的下场。

TOP
15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十:廉                                        

一、    公正廉洁

“廉政”是儒家对清明的政治生活的集中概括,其中心思想,是提倡“以廉为本”,主张把廉德同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要求为官之人在执掌政权过程中,坚持做到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平政爱民,光明磊落。“廉”的含义极其丰富,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之作种种阐释。《周礼天官》曾从六个方面阐明“廉”的内涵;“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里所讲的六种廉德,贾公彦之《疏》分别对之作了阐释,曰:“善,善其事,有辞誉也;能,政令行也;敬,不解(懈)于位也;正,行无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然不疑惑也。”据此可知,其所谓“廉善”,指为官之人善于处事、办事,且受到公众赞誉;所谓“廉能”,指能行政令,也就是使国家大政方针能顺利地得以推行,这表明为官者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所谓“廉敬”,就是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毫不懈怠,换句话说,就是爱岗敬业,安于职守,在其位谋其政;所谓“廉正”,就是要求各级官员品行端正,公正无私,不徇私舞弊,搞邪门歪道;所谓“廉法”,就是要求为官者依法办事,守法不失,执法不阿,铁面无私;所谓“廉辨”,就是要求为官之人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六个方面,讲的都是为官之人的道德素质和办事能力,它从特定的角度体现了儒家“以廉为本”的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廉”的概念的阐识,日益深化,多从公正、清廉、不贪、俭约、节操等层面去揭示其思想内涵。如,《晏子春秋》曰:“廉之为公正。”(《内篇杂上》),直接把廉释为“公正”;西汉学者刘向曰:“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说苑政理》)其所谓“廉”,含有清廉之意;又,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人子罕“以不贪为宝”,其不贪即廉也。西汉相国萧何曾留遗言给子孙曰:“后世贤,师吾俭”,表明“俭”符合廉德。《战国策赵策》载:“重利不足以变其心。”这是把“廉”视为高尚的节操。以上所引,从不同层面表达了我们祖先对于廉政的理想追求,它们均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产生过相应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继承。

儒家学者之所以如此重“廉”,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廉”的社会价值。他们认为,“廉为政本”,“廉为官宝”。《汉书》作者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可见,为官不能不具备廉德。《晋书阮种传》云:“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深刻揭示了“廉”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清代王永吉更深刻地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说明官员能否清廉,直接关系社会风俗的优劣。正是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导下,儒家学者中的许多进步人士,代代相承,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呼唤廉政,抨击暴政;颂扬清官,鞭挞贪官。“廉”与“贪”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人格形象。那些清正廉明之士,高官不能变其节,重利不能易其行,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深受人们爱戴,留芳千古;而那些贪官污吏,“率兽食人”,见利忘义,临财变节,终遭万民唾骂,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遗臭万年。这两种人格在历史上产生的两种不同反响,表明了历史的公正评判,反映了我们民族反贪拥廉的价值选择,值得我们大加发扬。

TOP
159#

有欲甚,则邪心胜。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过度之后呢?现在的中国官场,贪欲横流,每当有贪官爆出,人们总是感叹,这个大贪官终于落马了,可不知道的贪官呢?我们的人民公仆们,还是公仆吗?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呢?
TOP
160#

                                                             常思贪欲之害

 常言道:欲壑难填。领导干部一旦利欲熏心,就难免利令智昏,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腐化堕落,以致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风闻上级可能查处他的消息后,急于将赃款转移到香港。但一看箱子里钱不满,又向某老板索要50万元,填满箱子后,再把多余的钱放到另一个箱子里。可惜,还没来得及填满另一个箱子,地狱之门就向他敞开了。一个“贪”字把他引向了人生的绝路。这正应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贪官的落马,并未唤起所有人的警醒,有人仍然被荒谬的理论、错误的心态遮住了双眼,以致难泯贪欲之心、不思贪欲之害。

  “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有些人忽视了贪欲之害。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贪官落马的惨痛教训,使有些人对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大“红包”不得不心存畏惧。但他们对“喝个小酒、收个小礼、受个小贿”等等“小诱惑”,往往毫无畏惧之心,统统照单笑纳。在他们看来,收大礼受大贿风险大,一旦暴露将受到严惩;而收点小礼违纪不犯法,警察管不着,法官判不着,处分够不着。殊不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贪欲之口一开,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诱惑面前止步,最终会滑入贪欲的泥潭难以自拔。

TOP
161#

 常言道:欲壑难填。领导干部一旦利欲熏心,就难免利令智昏,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腐化堕落,以致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风闻上级可能查处他的消息后,急于将赃款转移到香港。但一看箱子里钱不满,又向某老板索要50万元,填满箱子后,再把多余的钱放到另一个箱子里。可惜,还没来得及填满另一个箱子,地狱之门就向他敞开了。一个“贪”字把他引向了人生的绝路。这正应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别人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 “你知我知,绝对不会出事”,“船到码头车到站,再不捞就没机会了”,正是这样想法,让自己滑进了泥潭而出不来。

一位西方哲人曾忠告世人,“贪婪可以撕裂信仰的肌肉,麻痹感知的悟性。它怀疑未来的前景,而只看中眼前的实惠。”无数的教训告诫我们,贪图金钱、权力、美色,只能滑进腐败之门、踏上不归之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给自己打打“预防针”,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远离贪欲之害。

TOP
162#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此言甚是。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同时也要用之以道。假如你一味的吝啬贪财,就失去了赚取的理由,这样说上去并不是享乐主义对自己挥霍行为的辩护,只是提倡将钱花到应该花的地方去。花钱是体现一个人节操的直接方法。用高尚的思想支配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挥霍,不小气,用好每一分钱。

TOP
163#

贪婪的欲望谁都会有,只是每个人对于这种欲望的控制力不同罢了。高尚的人可以不动声色,不为所动,而肤浅的人却早已被利益侵蚀了整个魂魄。贪欲不仅仅在古时是大忌,在现如今,同样是罪过。因此,贪欲无疑是可怕的,是害人害己的毒药。

TOP
164#

  


古人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物质欲望的膨胀是当代社会的顽疾,贪污腐败是政治生活的大敌,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廉”的精神。贪欲是“廉”的最大敌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满足的欲望,超出自己的合法收入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满足自己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欲望,均可视为贪念。在“贪欲之害”这一部分里,有害人、害己、丧德三部分。我认为,贪欲就是丧德的诱因和害人的开始,最终会导致害己。贪念在最开始蒙住了人的眼睛,使人只看见一己私利,无法看到最终害了自己。


有欲望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些好的,少的欲望会使人上进,不断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但欲望太多就必然是一件坏事。《韩非子·解老》说:“有欲甚,则邪心胜。”人的欲望太多,邪恶之心就很难抑制。而人的邪恶之心一旦产生,就会支配着人们产生更多无休止的欲望,无穷的欲望会吞噬人的内心,直至使人腐烂。我觉得贪念是很可怕的,现在就是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比如这一句“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三国·魏]嵇康《嵇康集·答难养生论》)意思是说欲望和嗜好虽然出自于人,但并不属于正道,就像树木中有蝎子,虽然是由树木产生的,但并非是树木所需要的。所以蝎子太多,树木就要朽烂,欲望太多,身体就会枯竭。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难道不可怕么?


有些人会认为“我收点、拿点、用点无所谓”,其实正好相反,正是这些小小的贪念引发最后的贪污,偷盗,挪用公款,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自己要受到法律制裁,受到世人的唾弃,这样是不值得的。


既然知道贪欲害人害己,我们就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勤戒奢,学会以勤治欲,学会知足常乐,生命就不会枯死,相反是有灵气。生活的勤俭一点没什么不好,“廉”一点没什么不妥。

TOP
165#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____ 《老子》第四十四章『立戒』

我觉得这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名誉与身体哪个重要呢?身体与财物哪个重要呢?获得与丧失哪个重要呢?我们每天奋斗着,为了得到一些荣耀,一些财富或得到一些其他的什么,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是过分的追求使得很多人搞垮了身体,那还要那些浮名微利干什么?其实,这是我们的欲望在作祟,总想得到更多,更多。但是,物极必反,过分的吝啬必定招致大的破费,过分的贮藏必然会遭受损失。就好像买了好东西不舍得吃结果过期了,小感冒舍不得吃药结果拖成肺炎了;储存了许多粮食想等等卖个好价钱,结果等到粮食失了水,招了虫,新粮上市反而不值钱了,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说,欲望要有度,否则害人害己。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不会过分追去浮名微利而使自己被困受辱,遭受风险,才不会再名利面前因各种诱惑迷失自我,丧失本性,害人害己。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视事适时而动,从而可以保持长久安宁的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6 22:28:2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