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忠于人民 [复制链接]

196#

当代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国社会最至高无上的忠诚,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诚一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不断积累并推陈出新,从封建社会忠于一家一室的愚忠逐渐过渡到忠于社会主义新兴国家和中华民族与工农群众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忠”的概念得以浴火重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征途中,我辈中华儿女理应奋勇争先,始终保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爱国热枕和脚踏实地继往开来的实践精神。
TOP
197#

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这几句话强调的是“诚信”之德:为人诚实,忠于真理、忠于正义、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关于诚信,哲人先贤还留下了无数嘉言警语和“查道摘枣留钱”“范式千里赴约”等佳话美谈。诚信是为人之本、行事之基。一个学生干部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拥护,关键不在学历,而是“争取民心、赢得民意”的至诚至信。
因此,我们基青年学生干部要将真实无妄的“诚信”观念内化为做事准则,坚决抵制“说—套、做一套”,摒弃“大事不得、小事不为”的浮华气息,!坚持“信于约、守于义”和“言必行、行必果”,学会“满善于心、惠济于民”,不失言不妄语,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争当合格党员。
江河奔腾,不舍昼夜。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只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冈,不断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砥砺优良道德品质,以诚居心,处世端正,才能无愧于“合格党员”的称号。
TOP
19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阅读了关于“忠于人民”的经典学习材料,我被这些古代圣贤的思想深深触动。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人民深深的关怀,也表达了为公共利益奉献的精神。
首先,“上思利民,忠也”和“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两句话强调了领导者或公职人员应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公共利益服务,这是忠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意味着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领导,都应该以民为本,致力于提高民众的福祉。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心提醒我们,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并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王通在《中说》中提到,能够抛开自身私利,然后就能无私,达到公平,心怀天下。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个人或小团体的忠诚,而是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忠诚。这种忠诚要求我们超越个人利益,考虑更大的公共利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一种高尚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先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而在享受成功和快乐时,也要确保这些成果能够惠及所有人。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强调,不以个人的利益和害处为转移,而应以天下人的利益和害处为出发点。这提醒我们,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忠于人民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利益,致力于服务社会和公共利益。在政治上,我们也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共同推动这种忠诚精神的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古代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忠于人民的理念。
TOP
199#

《孟子·尽心下》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鲜明地指出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民置于首位,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与关怀,也意味着对国家的忠诚首先要体现在对人民的忠诚上。
儒家倡导统治者应施行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执政者要以道德为基础,关爱百姓,为百姓谋福祉,这是忠于人民的政治体现。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种以人民为出发点的行为,展现出儒家对人民境遇的牵挂。
在当代社会,忠于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秉持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需求,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基层干部扎根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到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培养人才,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儒家忠于人民的思想,传承着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价值观念,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TOP
200#

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情怀,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忠诚。
孔子强调“仁政”,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忠诚的体现。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将心比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施行暴政,不剥夺人民的权益。
进一步地,孔子倡导“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气,为人民树立榜样。这种君子之道,实际上也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福祉的表现。
深刻理解《论语》中这些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倡导的忠于人民,并非简单的口号或形式,而是要求统治者及君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公正与责任,真正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的福祉,以忠诚之心为人民服务。
TOP
2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它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上,更体现在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上。从古代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现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人民”的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与“仁”紧密相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为贵”,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与关爱。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忠于人民”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忠于人民”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从红旗渠的建设到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无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人民的忠诚与担当。这些伟大的实践证明,只有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