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46474849505152 / 5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751#

回复 9楼杨敏的帖子

1、虽然有时候你的父母可能看起来完全不知你在说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根本不能对你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产生共鸣。但是相信我,他们实际上是能理解你所经历的一些事的,比如来自同伴的压力、友谊问题、以及很多其它你这个年纪的人正在经历的问题,因为他们曾经也跟你一样是个小孩。但是“不要”害怕跟父母探讨你现在有的困难。如果你有困难,你需要告诉他们,他们如果不知道的话是不能帮助你的。帮你度过难关是他们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
2、承认他们比你有更多的人生经验。父母的见识比你要深厚得多,他们还同时能交给你很多处世之道,因此你要尊重他们。虽然有时候,父母可能看起来过分地严厉,其实父母的教导都是从他们的父母和长辈那儿传下来的智慧,你必须尊重这个事实。父母严格的指导是对你很重要的,是能保证你能长大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体面的、有效率的让人尊重的成人的。
TOP
752#

儒家将孝敬父母视为道德之本,践行孝道有诸多方面。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敬重。在日常生活中,要和颜悦色地与父母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不轻易反驳或厌烦,让父母感受到被尊重。
《论语》中还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当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地劝谏,若父母不听从,仍要保持敬重,继续操劳而不抱怨。例如父母可能在一些健康观念上有误区,子女应耐心劝解,即便不被接受,也不可态度恶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动地体现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应时刻铭记父母的付出,从点滴小事做起,如在父母生病时悉心照料,在特殊日子送上祝福与关怀,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儒家孝道文化,使家庭关系更加和睦温馨,让父母在晚年能够感受到子女深深的爱意与敬意,安享幸福生活。
TOP
753#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
首先,孝敬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敬重中。与父母相处时,我们应保持恭敬的态度,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不轻易反驳或顶撞。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有时因为年轻气盛,对父母的建议不够耐心听取,甚至有时言语上有所冲撞,这是我需要改正的地方。现在,我更加注重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尽量以平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
其次,孝敬父母要体现在养育之恩的回报上。我们要尽力让父母过上舒适、快乐的生活,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在这方面,我意识到自己有时过于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因此,我现在开始更加主动地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定期陪他们体检,为他们准备健康的饮食,同时也尽量抽出时间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再者,当父母生病时,我们要体现出忧虑和关心。及时带他们就医,细心照料,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这一点我做得相对较好,因为父母生病时,我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情感表达,我们要从心底里孝敬爱戴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TOP
754#

孝之为道,首在“敬”,而敬之奥义,又须以德制欲而后全。盖敬者,非徒曲躬下气之仪,亦非暂时色养之貌;必内植道德之基,外御嗜欲之诱,使此心澄然常存,然后奉亲之敬,方能悠久而无弊。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徒供甘旨,不过充其口腹;若德不足以制欲,则养亲之具,或反出于侵亲之财;养亲之力,或竟夺于纵己之私。是以孝子必先检束其心:视色则念亲之慈颜,闻声则思亲之温语;财帛在前,念及亲之艰难而不敢奢;宴乐当前,忆及亲之劬劳而不敢逸。此所谓“以德制欲”,使敬根愈固,而爱苗愈荣。  

《孝经》列五致:平居以敬,奉养以乐,疾则以忧,丧则以哀,祭则以严。五者之情,皆易为欲所蚀:敬或流于怠,乐或溺于奢,忧或不胜其惧,哀或不胜其私,严或不胜其惰。惟德明而欲寡,则敬常醒,乐有节,忧能慎,哀能尽,严能肃。曾子判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尊亲者,必以正身立德为先;不辱者,必以克己窒欲为要;能养者,亦须量入为出,节用爱人。若嗜欲滋蔓,则或陷于非义之养,反辱亲矣。  

父母既没,敬不随形骸而灭,反愈加谨严。此时之敬,尤赖“以德制欲”以终之。居丧则哀而不伤,祭祀则恭而不渎;立身则正其行,立言则慎其辞;凡百举动,皆恐坠先人之令名。一念之欲起,即思亲之遗教;一事之欲纵,即恐累亲之清芬。故敬之终身,即德之终身;德之愈进,则敬之愈深。  

是以孝子之德,先自治其身: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财贿不以入私门,宴游不以夺正务。使嗜欲不得间其隙,然后亲爱之忱,沛然莫之能御。养而不敬,与犬马之养何殊?敬而不终,与始敬终怠何异?敬之始终,即德之始终;德之厚薄,即敬之深浅。  

总而言之,孝之大端,在于“敬”;敬之根基,在于“德”;德之显用,在于“制欲”。内以德澄心,则敬自然笃;外以敬事亲,则德自然彰。终身由之,可无忝于所生,亦可无愧于天地。
最后编辑栾晓宸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1:38:18
TOP
75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尊敬父母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藏在听他们多说一句话帮他们多做一件事的点滴里。它无关年龄,哪怕你已为人父母,在父母面前多一份耐心、多一点关怀,便是对尊敬最好的诠释。体会养育辛劳:回想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细节:如省吃俭用供上学,避免因习以为常而漠视这份恩情;帮他们跟上时代:耐心教父母用智能手机,不嫌弃他们学得多慢。
TOP
756#

《孝经》将“孝”作为对生命根源的敬畏。子女受之于父母的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家族血脉与精神基因的延续载体。这种认知超越功利主义,直指人性深处的生存自觉——如同草木向阳而生般本能。当代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生命链条的尊重,反对轻贱自身的行为,因个体健康与否直接关乎家族生命的存续状态。此乃孝道最原始的生命哲学表达。
TOP
757#

“夫孝,德之本也”揭示孝为百善之首的本质。儒家伦理体系中,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原型:对父辈的恭敬衍生出对师长的重视,进而推演至君臣之义。若不能妥善处理最核心的家庭伦理,对外的社会诚信将成为无源之水。现代社会虽弱化等级观念,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仍应始于家庭角色扮演,这是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础工程。
TOP
758#

不同于墨家兼爱的抽象主张,《孝经》强调通过具体行动培育亲情:“冬温夏凊,昏定晨省”。每日的温度调节、起居照料看似琐碎,实则创造情感交流契机。现代人常陷于物质供养误区,忽视陪伴质量。真正的孝行当如春风化雨,渗透在耐心倾听老人回忆往事的细节中,体现在主动学习父母擅长的传统技艺的过程里。
TOP
759#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指明孝与自我实现的统一性。个体成就既是个人奋斗结果,亦承载家族期待。古代士大夫“光宗耀祖”的追求虽带封建色彩,但其内核值得借鉴:卓越成就应成为回馈养育之恩的特殊方式。今人可在专业领域精进,以正直品格赢得社会尊重,使父母因子女的精神高度而骄傲,实现更高层次的生命共鸣。
TOP
760#

面对“父有争子”的矛盾处境,《孝经》展现辩证思维。一味顺从属愚孝,激烈对抗伤亲情。智慧的做法是把握“谏而不逆”的原则:选择恰当时机委婉规劝,用事实代替争论。这对化解当代家庭常见的价值观冲突极具启示——子女可在尊重长辈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父母理解新时代规则,达成跨代际的认知平衡。
TOP
761#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揭示孝道的社会辐射效应。将对父母的挚爱外化为对老者的普遍尊重,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迁移机制。现代社会老龄化背景下,这种品质尤为重要:社区志愿者照顾孤寡老人的行动,公务员优化老年服务的政策设计,都是孝文化在公共领域的生动实践。
TOP
762#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包含两层深意:既要量入为出保障基本供给,又要克制消费欲望预留应急资金。传统农业社会强调耕读传家的理财观,今日则需转化为科学的家庭财务管理能力。年轻人应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避免因突发变故而中断赡养义务。
TOP
763#

丧葬礼仪中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具有深刻生命教育意义。参与治丧过程使人直面生命有限性,理解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现代人可通过文明祭祀方式传递生死观:撰写回忆录整理家族历史,用影像记录营造家族记忆库,让后代在追思中感悟生命重量。
TOP
764#

为人父母后方知育儿艰辛,方能真正体会孝道精髓。身份转变带来认知跃升:曾经觉得母亲唠叨的孩子,自己成为家长后才懂得那些叮咛背后的焦虑与关爱。这种体验式觉醒促使人们反思过往态度,主动修复亲子关系裂痕,形成代际谅解的良性循环。
TOP
765#

清明祭扫、春节团圆等习俗构成孝文化的仪式载体。这些周期性活动强化家族凝聚力,传承语言、饮食等文化元素。在海外华人社区,祠堂祭祀成为维系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当代文化建设需重视传统节日的创新转化,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感受文化归属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