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31#

对父母孝敬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看重的道德要求,甚至常常拿“是否孝敬”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孔子说过,孝顺不是简单地供给父母衣食住行,更应该尊敬父母。我们不仅要对朋友、师长讲礼节,对父母更要讲礼节。

我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对尊敬和孝敬父母大部分做得很好,而西方很多国家受所谓的“自主独立”意识,年轻人对父母总是不够体贴。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带大,他们不奢求我们家财万贯,只愿我们能健康地生活。所以,我们该对这份养育之恩给予最深的回报!

TOP
32#

对父母我总是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感恩他们把我带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感恩他们辛辛苦苦把我抚养成人,无论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慰藉,我知道,这里面都包含了太多的爱,因为有爱,所以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为了儿女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夏日的清凉,冬天的温暖,营养的饮食,良好的教育,离家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归来时的爱怜眼神,我们就这样被爱紧紧包围,爱如空气般充斥生活的点点滴滴。血浓于水,对父母,我们尊敬,热爱,父母叫唤时,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交办的事,必须赶快去做,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必须恭敬听取;父母责备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责任;用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请做一个感恩之人,孝顺之子,用心去爱我们劳碌一生的父母,尊敬他们,惦记他们,能回家就不要在外面逗留,能常打电话就不要让父母苦苦等待,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父母要的并不多,请用心去爱!

TOP
33#

自己对父母的孝敬

最近我在昆明的开赢公司做兼职,也许因为以前没自己赚过钱不知道赚钱这么的难。


这些感触也真的触动我对孝敬父母的更深的感受。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以后不向家里要钱还可以每个月给父母一些。


还有就是自己现在就得勤工俭学为父母减少经济负担。我认为这些就是我现在能对我父母的孝敬。


还有有时间多给家里打写电话让父母心情好些,“笑一笑十年少”。以后在工作之余都抽点时间

TOP
34#

现代,在谈及子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时,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然而,这些肯定的回答听来都带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无奈”。在他们看来,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子女的照顾,就已经很满足了。而这种满足似乎来自于与那些歧视、大骂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子女的对比。对于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家务,他们也都心甘情愿地承担了,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还能干活的时候,不会成为子女的包袱。至于像子女不高兴了,说话时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带有训斥的口吻等情况,他们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接受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于与孙子、外孙的感情交流,来自子女的却很少。子女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应该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仅仅把孝理解为赡养父母。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孝”的理解相距甚远。

孔子说/FONT>“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曾子也说/FONT>“孝有三/FONT>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可见,尊敬父母也是“孝”的一种,而且古“孝”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为根本的。

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西方腐朽个人价值观的侵蚀以及教育的脱节。“孝”、“爱”的教育应该始于幼年,重在幼年。“孝”教育的目的在于要让孩子从小就清楚父母给予的爱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有回报的。父母也是普普通通有感情的人,不回报是不公平的。这种回报就是指赡养和尊敬。而“爱”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适时的批评同样来自父母的爱,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仅“赡养”不“尊敬”也是不孝。我们应该秉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思想。父母的老,孩儿的小,他们需要我们。尽心地侍奉和尊敬父母,正如他们丝丝呵护幼时的我们一样。我们再多的爱都无法与父母的爱相比。父母是把种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当他们无力再奉献自己时,对他们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关爱和呵护。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也只有这些了。父母晚年幸福了,我们做子女的才能稍稍心安。

TOP
35#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海灵格指出:“很显然地,子女当然有自由不去尊敬他们的父母,但他们不尊敬时会有其后果。反过来说,当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在他或是她的‘正确’位置上时,尊敬和爱便会自然的流动,但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上而下的,非由下而上。

         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大地。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以父母的本来面貌去敬爱他们,并且接受他们;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TOP
36#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TOP
37#

  什么是孝?古代的孔孟曾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把传宗接代、厚葬等都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而且一味强调绝对服从父母。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同意把传宗接代、厚葬父母、一味顺从父母作为“孝”主要内容的被调查者,不到2%;71.63%的调查对象表示,孝的含义应当是“善于奉养父母”。这里我们需指出,物质上供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对父母不敬、给他们脸色看等,即使供给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称之为孝。
    
    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得不到亲情满足而心情苦闷,丰盛的物质供养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髓。
    
    孝道,实际由子女与父母两个主体共同维系,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分别调查子女们对父母生存状况的问答以及父母对子女是否孝敬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5 19:25:12编辑过]

TOP
3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这些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孝敬父母的警句,可能对论坛有素帮助。

TOP
39#

,要以“礼”对待父兄尊长。当孟懿子问孝时,他回答说:“无违”。即不违背礼的规范要求。并进而指出,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曾子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是说要谨慎地对待尊长的丧事,以礼行事,尽其哀,“追远”,就是说祭祀祖先要缅怀祖先的恩德,尽力表达追念敬重之情。只有“慎终追远”,百姓的道德风尚才会日趋忠厚。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礼”进行一番再认识。“礼”是什么?北宋李觏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先生文集·礼论第一》),南宋朱熹认为:“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谐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通俗一点讲,就是人类社会只所以与动物群有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除了本能的血缘亲亲而外,还有理性的情感与责任,因此,人与人相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矩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才能达到和谐共存,这个“抽象”的原则和规矩就是“理”,将这个“理”具体化,用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同时又帮助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保障人的正常的社会活动的目的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就是“礼”。比如,我们祭奠已故的尊长,目的是为了缅怀他的恩德,表达对于他的思念和敬爱之情。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隆重、哀伤的祭祀程序仪式来实现,这个“程序、仪式”就是“礼”;就好比现在,国家为了达到以法治国的目的,在制定了一整套实体法的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法”,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程序执行法律、运用法律,以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实施,这个“程序法”,就类似于“礼”。在一个法治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有法治观念,这是前提,同时还必须懂得法律的精神和“执法、用法”的程序,这其中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倘若没有法治观念,那么,即使法律知识懂的再多,也不会自觉地贯彻执行法律,甚至会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的不法行为谋求开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为礼何?!”(《论语·八佾篇》)同样,倘若虽有法治观念却不懂法律知识,不懂得程序,就找不到贯彻执行法律的途径,同样行不通,所以孔子又说:“礼云礼云,王帛乎哉?!”(《论语·阳货篇》)即:“礼”不是摆什,而是帮助人实现“仁”的载体。因而,孔子强调,实践“孝悌”,首先要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对待兄长,不能违“礼”行事
TOP
40#

父母之怀孕我,生产我,抱负我,提携我,保护我,指导我,此之谓(恩)也。与我饮食,与我衣服,与我居住,与我医药,与我教育,与我婚嫁,此之谓(债)也。为子女者,既受父母如是重大之恩债,应当报之还之,方合公理。受人一饭之恩,尚且云报,欠人些少钱财,尚且偿还。何况终身受父母极大之恩、债,而不报还乎。凡为子女者,必须本乎良心,奉事父母,如爱惜子女一样,曲从父母,如容忍子女一般。父母之爱子女,无所不至。子女之爱父母,亦无所不至,便是尽还报之责任,可谓孝矣!
TOP
41#

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加赡养,天天与父母吵架;父母不在后又后悔当初不该和父母闹矛盾,这样的儿女简直令人愤恨。他们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记了亲情。乌鸦上尚有反哺之情,何况我们人呢?朋友们,让我们和父母和睦相处,共享最纯最美的亲情,趁父母健在,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快乐无忧过日子。让我们的孝心绽放成最美的花,结出最甜的果,让它的光华和馨香,芬芳亲情,升华人伦,和谐家庭,这样就会迎来一个人和、家兴、国盛的美好春天!

TOP
42#






孝,就是对长辈好,每个人都知道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爱,心里头总想着要好好回报他们。但最后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的孝的又有几个啊。谁说不是呢。哪家的孩子不是让父母整天担着心养大的,调皮的,愚笨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都说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就没人说哪有子女不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给我们很多爱,养育我们真的很不容易。也许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等我们老了,你会做个孝子吗”。那时你肯定的说会了吗,不论如何,就让行动证明你的孝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6 11:15:41编辑过]

TOP
43#

“万事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父母放在优先的位置;现在又有了比尔·盖茨“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的说法,这表明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一切政治文化和信仰的根本法则和诫律之一,希望大家共同遵守,依教奉行,少争论,多实践,少索取,多奉献,勤精进,到彼岸,证大道,是好汉!  
  
每个人都有衰老的时候,如果你不想让自己老年孤苦,那就赶紧孝敬老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亦恨之。  
时不我待,让我们抓紧时间,赶紧孝敬父母吧!  
不孝者赶紧忏悔,我先带头忏悔一万年!  
  
与其怨恨他人,不如反省自己。  
与其抱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心。  

百善孝为先,孝心不可一日缺。  
万恶淫为首,邪念莫让暂时存!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会爱别人,只会恨别人。  
我要化解世人的仇恨,变成爱的乐园。  
起点就是感恩并孝敬我们的父母!
TOP
44#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百善孝为先”这是古训,是每个中国人都要以此而践行的古训。从小时候读到的《弟子规》,到高中时候我们学习的《陈情表》,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孝在我们中国古人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失去很多的精神品格,但惟独不能失去孝。

君子之孝,我们体现在忠心,关爱和尊敬。忠心,要求我们对我们的父母讲实话,做实事。俗话讲“知子莫过母”,从我们的一个眼神中,我们的母亲便能够读懂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是不是我们有什么难处,是不是在撒谎。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我们的父母撒谎,而要忠心。

关爱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一剂良药。当我们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父母时候,哪怕是我们无意间表扬或者感激了父母,在过节时候发给我们的父母一句很常见的短信,在父母生日时送去祝福,我们的父母也许就会兴奋得“逢人说孝”,激动不已。

尊敬也许是我们平时中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项。但是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礼节。有时,我们在外露宿或者是在朋友家过夜,如果我们没有告之父母,那么也是不尊重我们父母的行为。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可以不对自己负责,但是有必要对给予它的人负责。当我们有什么事情时候,不管是离家外出工作,还是异地深造,我们都要与父母保持紧密联系。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

君子孝,不仅要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当我们想着我们有一天也要为人之父或是为人之母时,我们希望我们的儿女对自己不忠不孝吗?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身教”,从忠从爱从敬去孝敬我们的父母。

TOP
45#

李毓秀《弟子规》中有“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现在很多人似乎不屑于遵从这种理论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独立,他们认为父母所教导的已经过时,他们吧父母对自己的责备归咎为父母不能与时俱进,他们对父母的教导与责备越来越反感,甚至和父母顶嘴。我们不能否认父母的话有时是错的,但那毕竟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我们应该虚心的听取,然后再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受到父母责备是,即使他们误会了自己,我们也不应该做出对他们不敬的举动,而是劝他们静下心来,然后向他们解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