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46#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古兰经》: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待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你们的主是最知道你们的心情的,如果你们是善良的,那末,他对于常常悔过者是至赦的。听,这是真主安拉的声音。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也许是一件新衣;也许是一双鞋垫……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价。

   报答父母的恩情即便背着父母徒步朝觐往返七次,亦不能尽,所以,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TOP
47#

尊循“孝亲之道”,履行“真诚守信”,建立“和谐生活”,感受“幸福人生”,在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四季节日里,无不完全体现。我们的身上流着华夏祖先的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我们“孝亲尊长”的民族思想文化不能改变。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一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就等于我们失去了华夏民族的“本性”,生活将不会和谐,人生将不会幸福。
TOP
48#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出的对于父母 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内含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 当注意到,在孔子 思想中,“孝”与“忠”与 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从对孔子孝道思想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孝反应了人类 自然的心理情感现象 ,对于培养人的爱心,促进人与人相亲相爱及和平共处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孔予孝思想 中含有的观念,如果不加 以适当限制,给予适 当转化 ,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TOP
49#

没当自己听到<母亲>这首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眼睛就有些湿润,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总那么无微不至.孝顺父母不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范畴,赡养父母更不应成为法律规定.它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有感而做,没有规范没有法律我们应该做的

[em01]
TOP
50#

   对父母我总是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感恩他们把我带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感恩他们辛辛苦苦把我抚养成人,无论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慰藉,我知道,这里面都包含了太多的爱,因为有爱,所以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为了儿女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夏日的清凉,冬天的温暖,营养的饮食,良好的教育,离家时的千叮咛万嘱咐,归来时的爱怜眼神,我们就这样被爱紧紧包围,爱如空气般充斥生活的点点滴滴。血浓于水,对父母,我们尊敬,热爱,父母叫唤时,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交办的事,必须赶快去做,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必须恭敬听取;父母责备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责任;用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百善孝为先,请做一个感恩之人,孝顺之子,用心去爱我们劳碌一生的父母,尊敬他们,惦记他们,能回家就不要在外面逗留,能常打电话就不要让父母苦苦等待,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父母要的并不多,请用心去爱!

[em01]
TOP
51#

爱,源于心底,孝,不是用来讲的,对父母的爱一定要真诚,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从我们出身落地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追随着我们,一刻也没有脱离,这种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心来体会他,用真心来回报他们,让父母感受到我们从心底对他们的那种爱,那种依恋。。。。。。看到这上面所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我的心底被深深的震痛,我竟然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记得不太清楚,心理充满了愧疚和难过。。。我很深刻的爱着我的父母,可是我连这些细节都没做到,我从心底给自己以最严重的谴责。。。。。。希望大家都真诚对待父母,趁着时间还在,快点行动吧!
TOP
52#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TOP
53#

说到孝,我想我是没有资格在这里发表什么言语的,因为在我看来我是个不孝的孩子,并且压根也没有履行孝子的责任。人世间我是个有罪的人,因为当我想去向家人尽孝道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内心微薄的孝道只能永远留在心里,并不能把那份独有的孝道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前两天去书店看书,很巧看到了于丹《论语》感悟出版了,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过于丹老师的《庄子》心得和《论语》感悟,但我更喜欢捧着一本书然后把上面我觉得很警醒自己的言语画下来时刻告诫自己。这本《论语》感悟我并没有全都看完,我只看完了第一章——孝敬之道。在书店翻开书的一刹那,心里更是惭愧,再想尽孝已经是梦想里的事了。怀着一颗惭愧的心我仔细的阅读了孝敬之道,品读之后大有感触,但在心底更深的则是那隐隐的痛,“孝”字也将是我要对长辈们永远奉行的。
TOP
54#

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TOP
55#

“孝亲之道”是我们的华夏祖先总结、验证已久,并承传了五千多年的“人生法则”。四季节日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违背了“孝亲尊长,感恩大众,和谐生活,幸福人生”这一人生法则。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一人生法则,那么,我们将会步入到“适者生存,唯利是图,掠夺争斗”恐惧的兽类般生活之中,人间将无“孝亲、敬亲、礼亲”意识,也将无“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关系的亲情和谐可言。

TOP
56#

鲁迅眼中的《二十四孝图》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可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用心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 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
TOP
57#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人的孝行,最根本的是真诚深厚。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奔波,每当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天凉了为我们披上外衣......在我们成长的这段时期,他们给了我们绵绵不断亿亿万万的爱,然而我们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父母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要保护好自己, 保证自己是完完整整的,这才是孝的开端。

          岁月不饶人,父母也会变老,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及时、真诚。因此,趁有时间、精力,就多陪陪父母,哪怕是陪他们说说话 ,赶走寂寞也好,也让他们感受到孩子对他们真诚的孝心,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亲情,有谁还会抽空来陪父母聊天,更别说干家务的事了。殊不知,年迈的父母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陪她们吃一顿饭,说会儿话,就算忙了连饭都没顾得上吃,也应该打个电话回家......

        作为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以亲爱、真诚之心来侍奉双亲,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父母安享晚年。

TOP
58#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来源于传统美德,但它有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美德,他更应该是每个人类的一种义务,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情操,当父母有过错要责备时应该用谦和的语气、和悦的脸色、轻柔的声音进行劝说,要孝敬他们、尊重他们,等到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在好好相劝。当自己和父母有了争执,要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不能随便对父母发脾气,要对父母随时保持恭恭敬敬的态度,不能未被礼仪,更不能怨恨父母,孝是人生而为人之后最重要的品行,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人,一辈子不离不弃,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话,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做别的事情呢?
TOP
59#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孝是万事得开头和基础,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做到孝,那么也不能对其他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人要遵循正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最重要的品性。百事孝为先,只有先做到了孝,其他的事情才能够去做,才能取得成功。有了孝,我们做人才有了方向,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TOP
60#


现代社会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薄。你看,医院里的老人病房与儿童病房里“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很少。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不但平时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

谈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当首推“孝道”。孝道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天道”。天道不神秘,就是天然的秩序,自自然然的,非外界施加,也非人发明创造,没有丝毫“人工添加剂”在里面,是宇宙恒定的规律,不可以违背。如:春夏秋冬,草长鸟飞、潮鸣电掣等。
  

    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人降临世间,最先养育和最先感受到的人间之爱来自父母,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也是父母;当你遭遇不测,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妻子或丈夫,都可能会远你而去,唯有“可怜天下父母心。”
  

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在“孝”这个会意字中,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为“子”,表示上下连续,无有终始,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百善孝为先”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一部《孝经》为诸经之经中之经。孔子把“孝悌”置教育之首,《礼记》第一篇“吉礼”讲祭祖,谈的就是孝道。而“忤逆不孝”在古代刑典中被列为重罪。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亲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中国人处朋择友,或欲知一个人对公众是否真有爱心,传统做法是先观察其对父母的态度。很难设想,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敬或是留一手,其对社会又有多大诚意!这样的人即使对朋友显示出一时的热情关爱,必定受利益驱使。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天道不会变;不管你身份地位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如何,孝敬父母这条天道不可悖忤。
  

   “忠臣出自孝门”,这句古语很合乎逻辑,符合因果定律。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大孝子。举几例,如:1958年,阔别故土38年的毛泽东回韶山,他在父母坟前祭拜,久久伫立的镜头激动着多少人;朱德《我的母亲》一文,则真实记录了元帅对父母的无比感念之情;邓小平的孝敬在京城是出了名。即使是他身陷囹圄,在江西“改造”期间,于极度艰难中,照例天天给病榻上的母亲(继母)擦背洗脚;朱自清的《背影》,倾诉出这位铮骨大作家对父亲的不尽情愫;笔者当年有位厂长邻居,是时被人称为“乔厂长”式的改革人物,有胆有识、一身正气,受人爱戴。当他近80岁的父亲从天津静海老家来厂后,这位企业家与父亲同卧一榻,不让子女代劳,每晚亲自为老人洗脚,端水掖被。每天对父亲“出门道别,进门问安”。不管多忙,总要挤出时间与老人唠嗑;与我们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年轻时博击政坛,当终于当选国会议员时,首先想到是给辛劳的母亲一个喜悦回报,他搀扶着年迈老母走进议会大厅,掌声一下响彻东瀛列岛;广州市钟茂森,可谓人中豪杰,虽20多岁,却已获得美哈佛和加州两所大学的双博士,小伙并非纯知识型单一人才,而是很有智慧。他很早就发下九条大愿,要孝敬父母,知恩报恩,并且写了出来,逐条落实,非常让人感动。他为何如此大成就?一看就明白。
  

    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没有出现断层,这一世界独特奇观,正受益于“孝道”,这也引起了会球学者的关注。   

    在《历史观》这本当今世界公认的权威历史考量书中,英国资深学者Tang·Enbi博士以翔实材料、用与众不同的宏观深邃眼光,对中国的历史及未来走向进行了评估:自公元206—220年间刘邦建立汉朝,两千多年中,世界上只有中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统一国家。后来虽也经历改朝换代,其间有过分裂,但时间都不长。以致后来***又统一国家,中国始终是一个大而统的局面,这在西方历史中找不到。
  

    近百年来中国人饱受了外国的欺侮,但在忍辱与抗争中,中国人坚持了自己的文化,坚持了民族生活方式,非常了不起。不管是远涉重洋,或是移居他国,中国人并没有象古埃及人那样被外来文化异化,血管里流的还是中华血,他们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文化。譬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心地慈悲善良,肯帮助人。更有令西方人难理解的“祭祖”——那些从未见过面,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祖先还去祭拜敬重,说明了中国人的心地多么厚道,种的“因”多么善!海外华人聚集处,大都设有祠堂、庙宇。逢年过节,不忘祭祖拜佛,让人看得欢喜赞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对故人尚如此恭敬,眼前的人岂有不敬之理?因祭拜在心中引发的民族自尊和崇高,唤起的人间亲情和永恒关爱,让人终身受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中国人的“果”又怎么会不好?中华民族怎会灭亡?不但不亡,还会复兴!要问中华文化的根在何处?就在这个深广无际的“孝”字上!
  

    一般人很难相信,如此淋漓酣畅的浩然见解会出自西方人之口!今天我们不相信古人,骨子里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又迷信外国人,好象什么东西只有外国人说了才是真的!那么,上面观点可是外国人的,而且还是一流学者的见识——信不信?
  

    近百年来,在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剔除糟粕”的清剿中,因难解真意而流向偏激,如同泼洗澡水将孩子泼出去一样,很多优秀的东西被舍弃,“孝道”——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说起很丢人的是人之常理的“常回家看看”竟能引起轰动!“赡养父母”还要立法!

    如今的人盲崇西方民主,并仿效西式家庭关系,结果“水土不服”。如果社会之基都抽空了,所谓现代文明也子虚乌有,不可能持久。至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比古代强在哪里?还真让人看不出来呢!
  

    当今西方另一位大师级学者F·A·哈耶克指出:“传统是本能与理智之桥”(《致命的自负》)。物质化的社会更需要孝道。“敬吾老及人之老”。老人是历史的纽带;老人是历史的见证和代言人,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历史。“问水哪能清如许,为有活水话源头”。中华民族生机勃发,后劲无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