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31#

当父母生日的时候,我们是否打过一个电话,当父母劳累的时候,我们是否端出一杯茶水,当父母因年迈而摔倒的时候,我们是否冲上前去,搀起老人,当父母因年纪记不得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心平气和的和父母聊天,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父母像孩子一样站在一边,等待我们“发话“。。。。。。

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父母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命,等到年迈的时候,他们不希望拥有什么,只是想着自己的孩子平安否,幸福否,开心否?

春蚕到死丝方尽,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最亲的父母。我们永远亏欠的父母,我们心中最伟大父母!
TOP
32#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精神谱系,它既是民族物质文明的文化浓缩,又是该民族精神生活的符号记录、思想规范和价值牵引。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原点,它既是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文化浓缩和理论升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思想乃至行为的规范和生命价值的航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全息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奥秘和所有神圣,孝文化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本文对“孝”文字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予以探讨,旨在揭示“孝”文化的知性内涵和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被人忽略的知识论。
TOP
33#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34#

春节将至,游子缤归,围绕在父母周围,家家其乐融融。那一栋栋默默的住宅楼,看着那一股股涌向乡村老家的车流,我不禁感叹着,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牵引!回到农村老家,一个朋友讲,这就是中国人的孝道。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顺是关爱。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金钱对父母并不重要,老人更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尊重、宽容、关爱以及真情的交流。孝顺不是物质上的供给,孝顺就要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我们不一定要把父母挂在嘴边,但心里要有父母,抽空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要尊重长辈的劳动成果,对老人的关心不要无端地去埋怨,学会宽待,尊重老人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甚至迁就老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容忍和忘却他们对自己曾经做错过的事,耐心地倾听他们讲过N次的往事,接纳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他们内心才不会感到孤独,才会感到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此时,我不禁想到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常回家看看》,是呀,“……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平安”“团圆这也许就是天下每个老人企盼的最高要求。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幕:慈祥的老人,孝顺懂事的儿女,活泼可爱的孙儿,这不正是一幅和谐幸福的最美的画卷妈?这不就是孝的真缔吗?
    孝顺,不但要孝也要顺,顺着父母就是最大的孝。这里的顺不是逢迎,而是理解,学会适应他们。哪怕不动听的,或是错误的,装作认可不就得了,因为他们得到了慰藉。特别是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现在农村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生活条件富裕,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却那么的空乏,他们多么渴望能与儿孙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呀。俗话说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我们的父母已经不再年轻了,工作的压力与儿女的烦恼已经让他们心力交瘁,我们要时时刻刻记着父母,把父母放在首位,更要趁现在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孝敬他们,在与他们相处有限的时间里,给他们更多的快乐。不知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机会,你想顺也没有人顺了。
    
同时,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就会直接反映出个人的人性品德。孝顺不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和理解,更是一个人处世必备的一条基本哲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不宽恕,不诚信的话,对别人也没有道德可言。孝顺的人本身就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仁慈才会更加尊重他人,才能容忍一切外界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才会宽恕于人,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无忧无滤,身轻百倍,逍遥自在;所以孝顺不仅是给别人的一种尊重,更是能让自己解脱苦海的一把金钥匙.
    
孝在无形中会让你得到很多比现实物质更有价值的东西。行孝时,你会感到亲情的可贵,会感到时间的存在,会感到内心深处莫名的满足和快乐。行孝后,你会看到一个冲满温馨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家庭,也会看到将来自己要走的路和方向,更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隔离的屏障和无声的语言;孝让这个世界变的如此渺小如此美好,可以让一个失去信心的人重新补充能量,让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百折不饶,让所有孤单的双眼从此有了凝聚的目光,让所有失落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依靠;孝不但是一块人性品德的试金石,也是一条通往至高无上的圣贤大道;孝不仅是反照人性的一面镜子,更是印证社会进退的一座丰碑。

TOP
35#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以物质层次的孝来取代精神层次的孝的趋势,大家更为重视生活照顾和金钱资助,在精神慰藉、体贴、关心和经常问候方面存在不足,但是父母却在物质与精神层次上更希望子女多体贴和关心,更多的在精神上希望子女的关心。所以,现代人的孝要如何进行?值得思考

TOP
36#

孝是子女对长辈而言的,是基于家庭亲子之间的天然本性,儒家视“孝”为“仁”、“义”之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从血缘关系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得有健全的家庭体系,“家齐而后国治”,而“齐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孝敬长辈;从社会整体而言,“孝”可以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是对步入老年失去创造财富能力的人的一种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分配,能否合理分配这部分资源,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无论任何社会形态的法律都将孝从赡养的角度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这说明了“孝”是维护社会生态平衡所必须存在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敬是伴随着孝而产生的,是指精神集中、神情严肃的状态。我们对于长辈的孝,不仅是物质的,而且还必须是精神的。

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而且独生子女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会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出发弘扬孝道,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提倡孝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层面,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那么,作为晚辈,我们今天的孝道又该如何体现呢?法律强制赡养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还是道德意识的发挥。“道之以刑,齐之以法,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孝敬长辈,使他们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慰藉。

TOP
37#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TOP
38#

“孝”,便是指晚辈对于前辈长者、尤其是生身父母的孝顺、孝敬的孝心,并由此而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衡量孝顺与不孝顺,不是以金钱为标准的。孝敬父母并不只是单纯的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应该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孰无老?谁无父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人们却总在不经意之间忽略。当然,我们平常所说的孝心,其实只是个抽象的名词。如果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不是用文字能描述的了,也许平时我们对待老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一种基本的孝道和修养。
TOP
39#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

时至今日,伴随着孝德的扭曲,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了,将父母、他人的无私付出视为理所应当,把取得的一切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不能得到的一切化作对他人的仇恨与嫉妒,有的稍不如意,就报复他人甚至父母。

孔子论孝,无疑是告诫我们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并真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孝”的思想通过礼仪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养育之恩有所体察,对他人的种种善意爱心细心品味,对自然充满热爱,对生活有所感悟。

TOP
40#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即个人的身体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所以,尽孝始于惜身;只有修身养性、替天行道,方能功成名就、彰显父母,所以,尽孝终于扬名。
TOP
41#

一、“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世纪的“孝心”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具有为自己、为家庭负责的责任心;真诚友好的与人交往,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尊重、理解、关爱父母、尊老爱幼,做快乐的小天使、勤劳的小帮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TOP
42#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在古代,各个王朝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今天,我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也正是如此,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的习俗深入到今天千家万户,人们对父母的孝道在时代潮流中却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孝”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TOP
43#

孝心+良心+爱心+善心+仁心+真心+忠心+诚心=孝道

TOP
44#

孝:所谓父为子纲和一定要“禄士”,显然是片面的。但批判以下几点不孝是值得肯定的:懒惰导致无能力奉养父母;纵情酒色玩乐,肆意辱骂父母;守财奴,听枕边风,不肯出钱奉养父母;好勇斗狠,惹是生非,年纪一大把还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拿靠要,连累父母;没有原则做事,陷父母于不义。提倡尊敬父母也是积极的:如果你不如父母,你当然应该尊敬他们;如果你超过了父母,你也应该尊敬他们,因为你现在的风光,哪怕父母没有一点功劳,苦劳是绝对有的,而且,他们是世界上真心对你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两个。完成先人遗志则要辨证而行。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和社会。从个人的情感意识上说,“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父母作为人可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缘亲族,对塑造我们的情感体系有一种现世关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领会到“孝”的现实感和必要性,为人父母后的角色转换又使我们进一步从下一代“孝”意识中涵养我们早年作为人子的“孝”情感,从而将“孝”作为人情的基本存在状态固定下来,传递下去。
TOP
45#

    看看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想想现在人们的一些作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怜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血地将他们培养成才,可是,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或者我们本身就在做的真实情形,真的令人寒心。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