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271#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某所学校举办亲子互动活动,通过老师的说教,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劳,大声说出:“爸爸妈妈我爱你!”有的孩子当场给父母下跪,场面让人为之动容。表面上,我们确实感动与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但仔细思考,又不禁觉得过于形式主义。孝亲是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无需老师说教,更无需录下来去感化他人。这种活动是否有些作秀的因素呢?我们宣扬的是“真诚孝亲”,贵在真诚。孝敬父母不需要为父母做多少大事,也无需说多少“我爱你”,需要的是在生活细节上尽量为父母着想,在父母精神上给予慰藉,身为子女的我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曾想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爱。“人之本行,根于诚笃”真诚的孝敬父母吧,这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TOP
272#

孝是父慈子孝、人间亲情的生动体现;

孝可以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文道德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宠,回报、感恩的观念比较淡薄;

而且当前的教育也有一种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倾向,这些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加强孝道教育,重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现在需要重视和努力学习的。

TOP
273#

      当我们庆祝每一岁的成长时,有没有想起过,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十几年来是父母将嗷嗷待哺的我们拉扯大,这份恩情无以为报。孝,不是拿回一把一把的钞票却不常回家看看,不是只动动嘴皮让父母一时高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播过这样一则公义广告,那时《家有儿女》的夏雨还没有长大,看到母亲给姥姥洗脚,懵懵懂懂却也知道了,这是孝,在妈妈回到家后端了一盆水来,“妈妈洗脚”,那样稚嫩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我想这才是孝,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父母感到贴心感到温暖,会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
TOP
274#

孝,考老是也。这一直为人民所传颂的美好品德。读了余华的《兄弟》,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的看重孝,原来不是因为施孝的人而是因为受孝的人。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的太多,奉献的太多,牺牲的也太多。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生时,我们都未曾发现,直到他们死去,才一点一滴的为我们注意。那个时候似乎一切都太晚了,于是我们必须要在他们生前尽上我们的孝心。没有人天生就是孩子的仆人,更没有人天生就应该为孩子负责,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只是他们还太小,还需要照顾。父母所做的一切,我们做孩子的都应该给予感恩之情,感谢之情,感激之情。
TOP
275#

   “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的,自古至今孝子举不胜数,更有专门的《孝经》著作来教导人民。不要说父母对你的好是天经地义,他们赐予了你生命,让你健康快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长大已经足够了,不要总是指望父母为你安排一切,不要总以为自己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你已经已父母额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为代价长大了,要懂得感恩与珍惜。社会“拼爹”的现象层出不穷,除了父母给予你的,你还有什么呢?不要总是以有这样的爸爸为荣,让他们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为荣。时光不等人,不要把事情都推到以后再说,从现在点滴小事容乃公父母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爱吧!
TOP
276#

孝是万善之首,一个不孝之人,实在不必期望他肯对谁。尤其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绕着孩子转的,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会使我们产生压力,愿每个人都能把压力转成动力奋发向上,好好孝敬父母。这份爱实在是回报不了的,唯有尽力让父母开心,慢些老去。
TOP
277#

我认为父母是我们最应该尊敬的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长大,不求回报,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上我们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未来,当我们在享受着校园里的美好生活时,父母还在为我们的学费生活费在绞尽脑汁。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们,多跟他们打打电话,让他们知道他们在我们心中是很重要的,不乱消费,好好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TOP
278#

真诚孝亲

      有一首歌感动过千千万万在外闯荡的游子,它是《常回家看看》。歌词反应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场景,那它何以感动那么多的人呢?原因在于,真诚的孝顺,是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一点都不高的,只要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和爸妈聊聊自己的近况,让他们知道,自己一切安好。他们便从心底感到幸福。而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只会一味的给父母钱或是礼物,而不注重用心去爱他们,这样的孝不是真诚的孝。
TOP
279#

      积极进取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
TOP
280#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说的就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感到喜悦,一方面[因其高寿]感到担心。”


每当我回到家,看见妈妈总是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在一步步地长大,而妈妈去一点点地老去。岁月无情的在她的脸上刻下一道道时间的痕迹,悄悄地染白了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日月的操劳让妈妈的双手变得不再美丽,时间的脚步总是那么的快,我总是追不上妈妈老去的脚步,我是多么的希望时光能休息那么一会儿,让我可以多陪陪妈妈。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要成熟的那么晚,为什么我现在才懂妈妈,为什么我过去要那么的淘气,那么的叛逆,一次次的伤妈妈的心。我现在清楚地记得妈妈的生日,我每年都会为她过生日,我每次都在提醒自己,妈妈在慢慢地老去,我不能再任性,不能再伤她的心,我要变得成熟,懂事,能干,能够好好的照顾妈妈,而不是让妈妈一次次地为我操劳担心。

TOP
281#

我一直认为,我们能够诞生在这个世上就是最最幸运的事,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作为子女的我们要把对他们真诚的孝亲作为人生一件重要的大事。小的时候,孝敬父母是大口大口地吃饭快快成长;上学的时候,孝敬父母是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是每天一通遥远的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每一天的情况;工作的时候,孝敬父母是常回家看看,问问他们的健康状况,是带着自己的妻儿给空巢增添几分热闹,也是常与父母一起追忆美好的过去……真诚孝亲,或许只是一些细微的小事,但在父母的心中却可以是无限的温暖。

TOP
282#

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我记得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样的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却又不愿去做。试问:你们的感恩在哪里?

TOP
283#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TOP
28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觉得这是最悲哀的事,当我们还小,父母是我们的天;当我们长大,离开父母在外读书、工作,甚至成家。我们除了接受父母的爱,还做了什么?总以为等我们以后赚钱了给父母好的生活,带他们去旅游,好好孝敬他们。可是,我们在长大,他们在变老,也许等我们有了财富,他们却享受不了这一切了,甚至他们等不到那一天。所以,孝敬父母,不用等,更不要到没有机会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对父母。
TOP
285#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即个人的身体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所以,尽孝始于惜身;只有修身养性、替天行道,方能功成名就、彰显父母,所以,尽孝终于扬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说扬名是为了尽孝,但如果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则适得其反,变成不孝。在尽孝的过程中,既有遵循父母意愿、存心养志的孝道,又有使父母身体舒适健康、让他们饮食可口饭菜的孝道。孔子的弟子曾子(名参)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奉养其父曾皙时,每当其父吃完酒肉时,曾子总要问多余的给谁,这是尊重父母的意愿。曾子的儿子曾元也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其父吃完酒肉时从不问多余的给谁,这是为了让父亲多吃一顿。上面的例子说明曾子的孝道是养志,即尊重父母意愿、侍奉老人的孝道;而曾元的孝道是养体,即让父母口有美味、身体舒适的孝道。与曾元的养体之孝相比,人们更称颂曾子的养志之孝。
  
  古人云:“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内则》)父母在世时自不待言,即便父母去世后,如果子女欲做好事时就想到认识父母的人提起父母时就会称赞说这是某某的孩子做的好事,那么,他就会果断地去做好事;如果子女欲做坏事时就想到认识父母的人提起父母时就会羞辱说这是某某的孩子做的坏事,那么,他就会果断地停止做坏事。由此看来,孝道不仅仅是父母在世时的善行,父母去世后子女的善行、好事、伟业也都是孝道的反映。另外,由于恶行、丑事、坏事都是不孝之举,所以,人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都与孝道有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