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166#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TOP
167#

      真诚孝亲就是不需要太过于物质上的孝道,而应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子女所能做的,现在的子女很少能记住父母年龄,生日的,也从来不关注,认为父母为子女过生日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没想过父母也希望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庆祝这特殊的日子。同时,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渐渐担心自己渐渐老去,所以作为子女,我们更应该真诚地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我觉得这也算真诚的孝亲,用行动来孝敬父母。
TOP
168#

真诚待亲

  所谓亲人,既最亲近的人。亲人之间不仅是血脉相连的关系,更在情感上有着最坚实的联系。亲人是漂泊在外的人儿最牵挂的人,亲人常常能给人最贴心的温暖,亲人的爱是最真诚最纯粹的。


  然而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人的感情似乎都变了质,甚至连至亲的人都可以漠视都可以出卖。将老父母弃之不理,而自己过着快活生活的例子屡见不鲜。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都很心酸,我不明白,身为外人的我看到这些老人恶劣的生活环境都尚且不忍,他们的子女又如何忍心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我觉得当我们在为生活奔波时,也应该常常给在我们身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人更多的关心。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我们背后的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TOP
169#

孔子曰:“天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文化产生的根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孝”文化悠久历史德国家,提倡百善孝为先,而且把这种文化提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不单单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小孝治家,大孝志国。


TOP
170#

“孝”作为一种“道”,是中国三千文明给我们的一个特别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千年前孔子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大同社会,而今自高自大的我们人为什么都超越了先人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孝道”

TOP
171#

“孝”作为一种“道”,是中国三千文明给我们的一个特别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千年前孔子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大同社会,而今自高自大的我们人为什么都超越了先人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孝道”

TOP
172#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即个人的身体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父母,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所以,尽孝始于惜身;只有修身养性、替天行道,方能功成名就、彰显父母,所以,尽孝终于扬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说扬名是为了尽孝,但如果不择手段地沽名钓誉则适得其反,变成不孝。在尽孝的过程中,既有遵循父母意愿、存心养志的孝道,又有使父母身体舒适健康、让他们饮食可口饭菜的孝道。孔子的弟子曾子(名参)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奉养其父曾皙时,每当其父吃完酒肉时,曾子总要问多余的给谁,这是尊重父母的意愿。曾子的儿子曾元也是有名的孝子,他在其父吃完酒肉时从不问多余的给谁,这是为了让父亲多吃一顿。上面的例子说明曾子的孝道是养志,即尊重父母意愿、侍奉老人的孝道;而曾元的孝道是养体,即让父母口有美味、身体舒适的孝道。与曾元的养体之孝相比,人们更称颂曾子的养志之孝。
TOP
173#

时代在变化,孝的理念也在改变。我们要做的不是去盲目地去追随古人眼里所谓的孝,纵然其中有些观念和思想仍然适用于这个时代;我们也不必拘泥与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只要我们内心和灵魂深处种着一颗实实在在的孝心。当然仅仅把这颗种子种下却去经营它的成长是绝对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可以每天把孝挂在嘴边去吹嘘他何如的孝敬父母,却也始终不能让人信服和钦佩,因为他还需要确实的行动(也是人们认定是否行孝的依据)。我相信每个人内心都种有或曾经埋下过这样一颗种子,只是后来我们处理它的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结果,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去经营“孝”这颗种子以及经营的程度了。“孝”可以重千斤,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切尽在生活中,活着我们就应该当仁不让!!

TOP
174#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TOP
175#

姓名/FONT>曹珊珊  学号:201005002925  班级:新国10-1  学院:传媒学院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 晋代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孝顺的名言格言和孝顺的故事数不胜数
TOP
176#

父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我的父亲——从一小就给我最多保护的那个人,总是低着头一直抽烟不说话,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的一句话温暖了我的人生......

“孩子,你放心,即使是卖血也是你爸先伸胳膊。”我感到我的睫毛凝了一层霜,感动着,心痛着,从内心深处渴望着要用爱来舒开他额头的皱纹,真诚的渴望着......

我不由想起如今很多时候是在用强硬的法律来规范子女的孝行。尽孝,子女对父母的爱,难道不是源自生命最深处,最柔软,最本性的表现吗?为什么一定要用社会的舆论,道德的枷锁给这种纯净的感情蒙上一层现实意义呢,让它变得如此机械,可笑呢?

有些专业人士又常常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多么完善,细致来衬托,对比,甚至是批判中国的制度缺陷,于我一非专业角度而看,可笑又荒唐。再坚硬的制度也抵不过内心的柔软,再完美的制度也绵延不过文化的渊源。又反看之,法律越是发达,难道不越说明孝文化的虚弱吗?五千年形成的真诚孝亲文化,试问,哪一部快餐文化可敌?

让我们的心也成为父母的天堂。

TOP
177#

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候问寒暖。
    孝子之心就这样体现。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都不放在心上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难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赶快去记住你父
母的年纪吧。
TOP
178#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以孝治天下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是三字经对“孝”的诠释。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孝敬父母老人是一个做儿女的天职与责任。
TOP
179#

我觉得真正的孝敬,不必每天有压力的带着真挚的心情,而是自然地存在,在父母和我们之间发生任何事情时,只要我们随时保有对父母的尊敬,那就好了,不要像个孩子一样耍小性子,就像朋友一样的,都是人类的一种很美好很真挚的感情。或许我们和父母之间在我们年少或者青春期时因为某种因素没有把我们照顾的很好(在这里我是指的照顾的我们的生活和心灵),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义务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不让他们担心。自己哪里有什么问题可以去和他们沟通,但即使他们又不懂的也要理解。虽然都是废话,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最好呢?

TOP
180#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今天,随着求学越来越远,与父母也是聚短离长。而父母们也逐渐变老,有时想想,他们比我们更饱受思念之苦。一方面,为了我们的前程,希望我们离家越远越好,越远越有出息;另一方面,离我们越远就越难见自己子女一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真的,每一次相聚,就意味着每一次分离,谁能割舍的下。

在中国,从来是主张在家对父母尽孝,毕竟,他们年已老,在乎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而这些,今天的社会能给他们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