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301#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马克思重点强调了“改变世界”,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实践”也是马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观点。不仅在西方,我国也有许多强调实践的名言警句,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还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避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成了当下极其迫切的任务。
    我认为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务必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死读书”。因为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个性特点,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职业的认知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我们顺利实现从个人“小我”到社会“大我”的角色转换,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其次,中国大学的教育基本都是理论灌输,实践能力普遍缺乏,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首先应客观承认这个事实,在择业时,放低身段,求真务实,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学习的心态找工作,而不是追求高工资即所谓的面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TOP
302#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见实践的意义重大 只有投入到实践当中去  才知道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够作用到实际 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更好地适应社会存在 切不可空谈大道理 使用那些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思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TOP
30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有所谓的生活经验。从小就会不停地有人在告诉我们这件事这样做比较好,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大,经历的事情比较多,凭经验而言。按照先人说的做确实可能会少走弯路,但是也不利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
TOP
304#

记得小学时候学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时的我还小。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总是认为这是老师骗我们好好学习的一个把戏。后来高中的时候有了物理课实验,我才知道书上所说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通过自己实践得来的才是可靠的,不过当时的理解也就是让我知道小学的这句话不是老师骗我们好好学习的把戏。这也使得我后来终于明白学习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练就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比如我们当时高中的时候学习数学,但是好多人的数学却怎么也学不好。当时我们戏称说这XX学校,安排这种枯燥无味而又对实际生活无关痛痒的课程干嘛。当时的我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所学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我们只是简单地想我们不会在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用函数去算我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后来我上大学了,学习了经济学以后才发现。我们当时所学的一些高中知识对于一些大学课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基础知识,我那可怜兮兮的数学让我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吃了很多苦头。这或许就是我没有实践却盲目的下决定数学对我们生活和学习没用付出的代价吧。就如:同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显学》)我在没有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草率的认为学习数学无用,是我高中时期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事。
TOP
305#

我想,以一个正常人的正常智商,如果他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知识,他肯定能背出比很多人都要多得多的文字,但那也只是文字的合集而已,并不能上升到“知识”的地步,因为真正的“智”需要将知识和现实融会贯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的实践是没有方向的航船,没有时间的只是是寸步难行的井底之蛙。
TOP
306#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就是,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清楚冰是怎样的,因为它受时间的限制。这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实践决定了你的视野的大小。
TOP
30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手段,与人的认知相辅相成。如果脱离了实践,认识就无法确立其自身的正确性。实践能够帮助人完成实际的事情而不只是空谈。凡事要落到实处不能学赵括纸上谈兵。
TOP
308#

在我心里,现今社会实践精神确实是在重要也最难实现的。某某精神的口号已响很久,而在没有实践精神的民族中,口号喊得在响,没有付之实践便是愚蠢的。我们只是在重复着高喊着仁义礼智信,高喊着我们是礼仪之邦,而空谈只会成为笑柄。
深刻领会,学以致用。
其实,实践精神的根子,依然在民众之中,没有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纵使政府大力推进,也很难对接现实,成为民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导向。而民众的觉醒,虽然像感受城市环卫变化那样简朴、纯真,但是真真切切,集聚的力量日益深厚、历久弥新,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深深扎根。
TOP
30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只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将书中的融入到我们日常行动中去。
TOP
310#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亲身实践又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艰难。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只专注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这样的人只是一个书呆子,将来很难有大的成就。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他不怕辛劳的登高山,涉溪流,最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写出了医学巨作,为后人做了重要的贡献。
TOP
311#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现在经过学界研究,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明确: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也很快乐吗?结合生活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天都在翻天覆地地革新,尤其是互联网对于整个世界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我的同龄人,很多大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想法。社会上也掀起了万众创新的热潮,各种创业项目纷纷成立。现在有多少人会对你说,我能改变世界,我的想法是多么的完美。而我们从实践精神来看,就会发现事情不对。这些人,根本没有经过实践,怎么能去评判自己的理论呢?所有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中西古代经典早已有了诠释。当你把想法变成实践时,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你在思考时,是抽象的。而你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面临的是实际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产生变动。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加符合事实的,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结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实践。
TOP
312#

回复 5楼杨金丽的帖子

邓小平同志曾经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确实是,我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不能结合实践,那理论就是空话,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空谈误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用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这是青年人必须掌握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 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 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 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OP
313#

要有实践精神,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知识和实践相辅相成。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检验这些理论是不可以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擅兵法,后在长平之战中,只知据兵法,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所以,我们不能光空谈理论,这不能解决问题,要讲理论付诸实践。
TOP
314#

我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理论联系实践。邓小平爷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落实到我们就是格物致知,通过接触实际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多伟大的理论都要投入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TOP
3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大家都听过,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呢?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只有处于实践中,才能去做判断。如果只是意味的听从课本上的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那当我们真正身处社会中,才会发现一切事情都无从下手。所以,还是行动起来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少数人”,一定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