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211#

经学是儒家的核心,儒学是国学的核心。国学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概念,事实上,现如今的国学包含了所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它是中华文化的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重视并且关注国学,从中汲取精华,提高个人的修养
TOP
212#

中华义理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这些经典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学习、传诵、发扬光大。当今时代,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人们往往忽视了人的深层次教育,其实,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都离不开人自身内涵的充实。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特别是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呼吁我们每一个人去经典中学习圣贤们伟大的思想,懂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短短的十六个字,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经典的原则与方法,我们要用心去感悟,用身去实践,一传十、十传百,给经典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前行保驾护航。
TOP
213#

中华义理的确令人景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可惜现在许多企业、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若是每个人都能知道一点知识,都还有一点良知的话,中国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国。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屹立于万国之巅。
TOP
214#

       在上述的论述中一开始便讲到:“国学的核心学科有三门:即中华义理、中华文学、中华历史。其中,中华义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何为义理?上文讲到:“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得,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义理即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在意义,是文化经典承载的精神内涵。义理主要存在于中华文化经典中,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在乎典章制度者是也。’总而言之,义理就是经学、子学、玄学、理学、心学等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
       也许许多人至今还会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我想我们所拥有的哲学非西方所谓的哲学,只是两者共属于哲学的范畴下,有相同但更是有差别的。我们的义理中包含着许多能给人体悟、丰富人的内在精神、塑造人自身修养的思想,这些思想或许看起来只是教会人一些东西不能将之归为哲学,但是这些都是与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是来自于人的生活中的,与人最为接近的,并且正因如此,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虽然我们时刻都有所经历却不认识它本身的意义,这些义理是处在不断地自我展现、不断地流动中,窥探它、走进它,你会发现广阔的天地。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将其完全、透彻的理解,但是去认识、去学习,我们能从中找到我们的生存,找到我们能为之“安身立命”的地方。
       中国哲学或说中国的义理之学,我们对它们的把握,不能以西方的哲学方式去把握。因为中国文化中的思想是圆融、流动的,若用分离的、概念化、分析化的方式研究中国的哲学、义理,这样不仅会使自己“身在山中,云深雾绕,不知所向”,不能全体把握,得到的也只会是支离、破碎的思想。中国的义理之学是深刻、丰富、宽广的,我们要去学习、了解它,这也会使我们有所悟、有所得。哲学、义理之学的所用,不是外在于我们的,而是与我们的生命相关的,认识到它们或许不能带给我们利益,却能使我们的生命能在流转变化间展开得更为开阔明亮,使之充满活力。所以,倡导学习国学,这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知识而学习,更是为了汲取我们自身的生命之用。
TOP
2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中华义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习中国义理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TOP
216#

中国文化中的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义理蕴含的意思有: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可以说,在此之前我对于中华义理这个概念一无所知。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中华义理也是长期被忽略的部分。中华义理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经典中,也以生动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义理学的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相信传统文化的在未来一直展现光彩,照耀全人类。
TOP
217#

通过学习义理学我发现,中国文化不仅仅在语言和文字上有别于其他国家,在文化义理上更胜一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 ,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 ,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 ,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 ,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TOP
218#

通过这个帖子我认识到中华义理学应该是一个完整庞大的学术体系,它包涵了纵向跨越时间横向跨越空间的很多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但却在国学的三门核心学科中被忽视,这是不应该的。中华义理学相比较于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学更偏重的是人的气度,修养,道德,这些是为人的根本,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当重视中华义理这门国学的核心学科。
TOP
219#

国学与家学的关系
  近些年来,中国迎来了一波新的国学复兴浪潮,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们纷纷从各种角度倡导国学。然而关于“国学”与“家学”的概念我却很难加以区分和明确。
  很明显,国学包括了从先秦诸子到整个古代时期优秀的学说观念,主要是从文史哲的角度来说的;而家学似乎就小一些,是一家一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家族规定、家风家训。然而如果这么说的话,作为儒家的“至圣”,孔子的后人奉行的观念到底算“家学”还是“国学”呢?这是很难完全割裂的,我能简单想到的只能说,家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家学中优良的传统和思想会被国学采纳,且国学中的内容也会被家学吸收、学习。
  然而有时我们很难区分开国学与家学的概念和界限,因为事实上除了名家的后代,形成“家学”的家庭、家族实在太少了,人们熟知的不外乎《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除此之外的并不为人所知。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国学意义一样重要,诚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般,家庭教育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所以现代不仅应该提倡复兴国学,也应该加强对家学、家训的宣传。
TOP
220#

楼主所言,依我所见是希望在我们的教育中增加“中华义理”的比例,以消减中国文化的颓势,甚至增加在国际中的中华文化的分量。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目共睹,但确实如楼主所言,文化工作者并没有抓住中华文化的要害,而仅仅在文化典籍和历史故事中逗留。这点想要缓解或者消除并非是通过陈述利弊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增加我们教育中的“德育”,逐渐改变教育中尤其是语文教育中的刻板模式,至于什么刻板模式,在这里不需要我来陈述。教育中只重结果(取得高分)而忽视学神的内在品质培养,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正在酿成不良的后果。00后的一代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对00后的教育模式仍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模式甚至更前的模式,但新时代已然来临可这种矛盾现如今仍在持续。我希望的是有关“中华义理”的教育需要广大教师慢慢的进行熏陶,社会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持高度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喧嚣着西方现如今的发明创造早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所预料到(哈雷彗星、建筑格局)这是自大和不自信,我们的自信应该是利用古代的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甚至是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和提高国民素质。
TOP
221#

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在这个物欲泛滥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而越加匮乏。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了当今社会值得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文化热潮,而作为国学三大核心的义理学理应受到重视,它集儒、释、道思想精华于一身,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很赞同陈杰思老师所说的,义理学应当建设成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应当建设成为一门在小学、中学、大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可以和义理学建设相结合,立德树人,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该对孩子从小灌输义理文化知识,使其思想受到根深蒂固的熏陶,弘扬中华精神,培养出道德品质与才能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TOP
222#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创新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丰富的改革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锐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汲取的。中华民族独创而成的文化传统,具有自新能力。这种自新能力能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这使我们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保持民族的旺盛力,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大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更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 “教”的意思是“上所施,下所效”,“育”的意思是“教子使做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长善而救失”,但如今我们的教育却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本应具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的传统品性正在悄然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要丢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TOP
223#

回复 2楼陈杰思的帖子

义理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学科建立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义理学是中华民族思想精深的概括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必须也必定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发扬义理学也应该是当下中华民族的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该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中华文学、史学,还应该有义理学。我认为发扬义理学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古人的智慧在今日也仍不过时,一些只会仍能给予今天的中国道路一些启迪,也能给普通人以生活的智慧。
TOP
224#

义理是形而上的,是实践智慧的总结,正如张载在《经学理窟》所讲:“仲尼一以贯之,盖只着一义理都贯却。”因为孔子掌握了一以贯之的义理,故能遍历义理之下的所有。义理只是一个,却包含有“多”,故二程讲“理一分殊”。朱熹将此作比佛家“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其实只有一个,却能在万千江河中看到,就好比义理之印一起形下之“有”。
中国的义理之学自古有之,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组成部分,得到历代先贤的竭力保护。自先秦百家争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义理学说,这一时段以来义理之学的大量产出,得到汉唐后学的训诂、发展;随着佛家心性学说的侵入,其智慧之火又一次在宋明开始点燃,发展出著名的“宋明理学”阶段;直至近现代,受西方哲学学说的刺激,又一代儒学大师应时而生,出现了“新儒学”时代。当然,义理之学并非只是儒学,其他派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只是经过时代的帅选,儒家之学成为众多人民的选择,故对它的关注更甚。
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绝不是一家一派洗礼而成,它的构成是复杂的,同时也是不可单一去看的,我们应该更多挖掘我们的文化基因。
TOP
225#

义理的理解是根据中国哲学最大的特色而进行的,这种特色在于其自身的概念模式以及其思维模式,而这二者形成了中国哲学特色的直觉式思辨方法,这种思辨方法并非是没有逻辑的,只是他的逻辑并非是以分析演绎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超越语言本身的意去直接感知的。正如超越系辞以明挂画,超越挂画以体卦之理。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中具体经验(包括事实经验和情感经验)在思维中构成一张结构性的大网(结构思维,阿赖耶识,前理解)。基于这个网,形成一种整体的,对于一个观念超脱基本字词的把握。类比来说,与应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众多之具体与特殊,超脱之抽象的理。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具体的直觉的超越之上,因而其与未超越的具体经验仍然贯通,所以这种超越能顺利成章的贯通于具体经验,即形成一种道的观念,然后用这种观念去处理即将面对的问题,并进而将其也纳入到这个结构当中,形成这个观念新的养分,丰富这个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