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富贵贫贱处之一”——人们无论在富贵里还是贫贱中,皆能以生命之价值为重,而视生活为次,生命的满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状态如何则可以不在意。
“知之乐水,仁者乐山”,以山水为乐,亲近自然,从而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像陶渊明一样,寄情山水,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过着一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的不怨不求反而给他带来了平静的快乐。
1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2幸福可能随时在伴随着你,只要怒感到了幸福,而幸福又是永远的,正如我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幸福往往是与痛苦相伴终生的,因此说幸福是永远的。
3幸福感取决于是否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儒家所追求的幸福唾手可得,不需要去远方寻找,不取决生活的外在条件,从根本上来说由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决定。
4“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
6这种生活立场鲜明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界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性欲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
7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8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 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9怎么才能一直幸福呢?就是要行达道。人们在面临所谓安危吉凶等外在威胁的时候,关键的在于“身跟行”。一言以蔽之,即“立身行道”。
10儒家的修身之道所重视的是向善的努力。每个人都在向往着幸福,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善解人意之举,多一些忍耐,这样的生存环境就为自己的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静即乐
不为浮华所吸,不为欲望所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更需要的,也许是一颗静如止水的心。常言道:人生而静,天之性。 回归本真,回头看看最初的自己,找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更是那个最能体会到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