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成大事者,无不有大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从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可见“立志坚定”之重要性,在“路漫漫其修远”(《离骚》)时,尤其需要此种毅力以“上下而求索”(《离骚》)。
当然,孔子不仅自己“立志坚定”,他还经常教育学生“志于仁”,并以“仁”来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例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而且“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等。
虽然“人各有志”,但耳濡目染之下,诸生之“志”却都在“仁义”的范畴内,只是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境界高低有所差别而已,例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三人之志,不尽相同,且以孔子之志为尊,但同气连枝,一脉相承。
立志之后,就要坚持,即做好吃苦的准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并且他还告诫学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甚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故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如今,孔子早已逝去千年,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并不现实,但他强调立志的思想和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立志依靠的是循循善诱,而非外力的强制改变;不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一旦立志,只要百折不挠,最终将取得成功。2009年《南充日报》的报道《农民炭精画家林肇泽》,就是现实当中继承孔子“立志坚定”精神的代表,具体如下:
“这些就是我自己做的绘画工具。自己做的毛笔,里面塞上棉花,然后外面用纸包裹起来。还有一种是偶然的发现,就是用烟头可以作画的涂抹笔。”今年已经70岁的林肇泽是高坪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靠自学成才成为了一级民间艺术家,精通炭精画绘制工艺。他自幼好学,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开过山,还干过土工、木工、机修工等技术活。
1985年,林肇泽为生产大队出公差路过自贡,看见街上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在接触到了炭精画后,一发不可收拾。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经过潜心钻研,兴趣和努力让林肇泽进步很快。在炭精画的绘制中,他大胆地借鉴西方艺术大师伦勃朗的素描造型法则,将黑白灰素描法则与炭精画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摆脱了传统的“工匠画”趣味。
刚开始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开始琢磨着自己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干后,利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我总结出了3种画法:直上法,先亮后暗, 先暗后亮。正在画的这个猫就是利用了这3种画法,可以表现得栩栩如生。”他告诉记者。
由于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韵格调,因此陆续被入选大型展出。1989年国庆节,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之后他又在2005年12月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并获得特别纪念奖,书画大展还授予他“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荣誉称号,从而将炭精画这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带出了国门。近年来,林肇泽带着自己的作品先后到电子科大、西华师大等省内外各地大中专院校进行展示和演讲,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林肇泽对记者说,我45岁才开始学绘画,到大学去的目的不是去讲我的作品到底如何,我是希望用我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们以启发,用我的意志去鼓励现在的大学生奋发成才。
由此可见,立志早晚不是决定性因素,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唯坚定者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