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学习]五、持敬
1、收敛身心
[删除: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一于居敬而不穷理,则有枯寂之病;一于穷理而不居敬,则有纷扰之患。([明]薛瑄《读书录》卷三)
译:收敛了自己的身心,这便是持敬;探索义理,这便是穷理。持敬与穷理二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专注于持敬而不穷理,就有干枯死寂的毛病;专注于穷理而不持敬,便会有纷乱的害处。]
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朱子说:平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操持自己的心念,不要让心念放纵、流失。而且在这当中,随应事物,观察其中道理,探索、思考,反复多次,对于圣贤的教导,渐渐地就有默契之处,这自然就能看到天道、性命,真的不存在于自身之外。
朱子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什么是诚?不自欺,不妄为,这就是诚;什么是敬?不怠慢,不放荡,这就是敬。
2、恭敬庄重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礼记?祭义》)
译:用礼来调节自身,就庄严恭敬,庄严恭敬就能产生威严。心中有片刻不处于中和悦乐之中,卑鄙狡诈之心就会进入。外貌上有片刻不庄严恭敬,怠慢之心就会进入。
3、虚静空明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湛甘泉">湛甘泉ersonName>先生文集》卷六《大科训规》)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来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不被改变。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当我看书时,才能达到我与书合一的境界。
4、意识清醒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朱子语类》卷十七) 译:心中清醒,这是心灵不昏昧,这便是敬。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人心常常清醒光明,那么,肢体不需要外在束缚,也能自然进入规范之中。只是因为人心有散乱怠慢之时,所以建立许多规范来维护人心。如果常常提醒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进入规范之中,那么,自己的心念就不会放纵、飘荡,而是保持着光明清醒。心地常常光明清醒,又用规范来校正,这就是内心与外部行为互相滋养之道。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耳目见闻是外部的贼,情欲意识是内部的贼。当主人翁清醒不昏昧,独坐在中堂,内外之贼都会转化为自己家中的人。
5、操存义理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坤》)
译:君子用持敬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外部行为正当,确立了持敬和正义,道德就不会孤独。
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敬,只是持守自身的方法,义,就是知道有是有非。遵行道理去做,这就是义。如果只是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遵循正义,就做不成什么事。
朱子曰:心不是死物。操存者,只于应事接物之时,事事中理,便是存处。应事不是,便是心不在。若只兀然守在这里,蓦有事来操底便散了,却是舍则亡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心不是死的东西。操存,就是在处理事情之时,事事都能依理处置,这便是操存之处。处理事情不当,便是心不在此。如果只是兀然静守,突然有事情发生,自己所操持的就丧失了,这就是“舍则亡”了。
6、敬畏生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故不知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狎:音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