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持敬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五、持敬


1、收敛身心


[删除: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一于居敬而不穷理,则有枯寂之病;一于穷理而不居敬,则有纷扰之患。([]薛瑄《读书录》卷三)


译:收敛了自己的身心,这便是持敬;探索义理,这便是穷理。持敬与穷理二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专注于持敬而不穷理,就有干枯死寂的毛病;专注于穷理而不持敬,便会有纷乱的害处。]


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朱子说:平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操持自己的心念,不要让心念放纵、流失。而且在这当中,随应事物,观察其中道理,探索、思考,反复多次,对于圣贤的教导,渐渐地就有默契之处,这自然就能看到天道、性命,真的不存在于自身之外。


朱子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什么是诚?不自欺,不妄为,这就是诚;什么是敬?不怠慢,不放荡,这就是敬。


2、恭敬庄重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礼记?祭义》)


译:用礼来调节自身,就庄严恭敬,庄严恭敬就能产生威严。心中有片刻不处于中和悦乐之中,卑鄙狡诈之心就会进入。外貌上有片刻不庄严恭敬,怠慢之心就会进入。


3、虚静空明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湛若水《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湛甘泉">湛甘泉ersonName>先生文集》卷六《大科训规》)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来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不被改变。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当我看书时,才能达到我与书合一的境界。


4、意识清醒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朱子语类》卷十七) 译:心中清醒,这是心灵不昏昧,这便是敬。


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人心常常清醒光明,那么,肢体不需要外在束缚,也能自然进入规范之中。只是因为人心有散乱怠慢之时,所以建立许多规范来维护人心。如果常常提醒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进入规范之中,那么,自己的心念就不会放纵、飘荡,而是保持着光明清醒。心地常常光明清醒,又用规范来校正,这就是内心与外部行为互相滋养之道。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耳目见闻是外部的贼,情欲意识是内部的贼。当主人翁清醒不昏昧,独坐在中堂,内外之贼都会转化为自己家中的人。


5、操存义理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坤》)


译:君子用持敬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外部行为正当,确立了持敬和正义,道德就不会孤独。


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敬,只是持守自身的方法,义,就是知道有是有非。遵行道理去做,这就是义。如果只是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遵循正义,就做不成什么事。


朱子曰:心不是死物。操存者,只于应事接物之时,事事中理,便是存处。应事不是,便是心不在。若只兀然守在这里,蓦有事来操底便散了,却是舍则亡也。([]朱熹《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心不是死的东西。操存,就是在处理事情之时,事事都能依理处置,这便是操存之处。处理事情不当,便是心不在此。如果只是兀然静守,突然有事情发生,自己所操持的就丧失了,这就是“舍则亡”了。


6、敬畏生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故不知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狎:音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呵呵,这是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后来去山野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TOP
3#

我最近在这方面有些疑惑。理学中主敬涵养的修养论是否不存在对于世界的紧张而只是道德上的紧张感?那么面对现实的恶的力量如何贯通知与行?宋明理学对于儒学思想形而上方面的深化和改造是不是有些过正?似乎宗教性和意识形态性在儒学上很难结合,思想和现实之间的裂隙好像也越来越大。
TOP
4#

廉,正直,刚直,品行方正,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收敛身心,持正,确实是培养正气的不二途径。文信国公有语:吾有浩然正气。君子日叁省乎己,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恭谨,诚敬之心,才能更好的保持操守。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庄子让我们坐忘,修习心斋。就是让我们保持那个本心,澄明不动。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不要因为这个偈子没有见性,而去空谈什么见性,这个偈子是一步一步修行的,可以让我们时刻处在一种自我端正的状态。夕惕若,厉无咎。万物以心观之,无不在我心内,除心外别无他求。阳明先生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康节先生以心观物,不外乎是也。

TOP
5#

持敬意即持有敬畏之心,但不可盲目崇拜,还应保持穷理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质疑,开拓创新。我对《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情有独钟,现在的人可真是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做事不顾后果,吃出了非典,对动物的生命视而不见,这大概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相关,中国人是无所不吃,除了不吃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怀着敬畏的心去看事物,将会有不同的体会。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TOP
6#

良知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也是这样。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吗?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样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时对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专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事实上,孩子确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3. 批评孩子时应该一视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其他孩子在场,父母更应该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其他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要过分夸张,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对比。父母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应该默不作声,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自我反省的能力 自我反省的能力--人最不乐意承认的是自己的过错 199293日,万通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冯仑将这一天确立为万通"反省日""一直到现在,每年一到公司纪念日,我们都要检讨自己。"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创业既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创业者就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反省,正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对创业者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

生活是需要时时有变化的,在变化中才能感受生命的惊喜。以前有一阶段总有一个错误的感觉,好像自己永远不会长大(或者已经长大而不会变老),好像身边永远都是那些人,好像任何事情都已成定局,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变化,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和谐而平静的生活着。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童话看的太多,居然会在脑海里有这样的印象。而且深受其害。当变化来临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也可以这样。幸好,并不是太白痴,没有被骗太久。

以前还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处在那种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时,异常厌倦,可心里却在默默地接受,不知道靠自己去尝试努力改变。我一直不肯承认,其实这就是一种懒惰的思想。不肯自己多想,不肯付出努力。当我幡然醒悟时,才发现,原来以前看到的听到的那些靠自己改变命运的人其实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只是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忍受了无比的艰辛。所以,其实,怨天尤人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自己不负责任。

抱怨不是一个好习惯。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么多的缺点。自从有了“镜子”,加之终于肯静心反省自己,才明白有些时候自己是多么让人难以容忍。

狡辩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终于意识到当我在为自己巧妙的辩解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推卸责任。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的确是不需要理由的,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事事变被动为主动。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去做什么,而是自己发自心底要去做的。不是为任何人,不是为应付,只是因为自己知道要做。自己的事情就无法再找借口,逃避责任了。

要分清楚是非好坏。真切的懂得好与坏,应该与不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争吵,麻烦。不会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而硬挺着。任何时候要保持努力,不能放松。要相信别人的故事,要时刻激励自己,要有目标,要有一颗积极的心。经历过后,感悟多多,后悔已无济于事,要时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铭刻于心。

自我反省的能力 自我反省的能力--人最不乐意承认的是自己的过错 199293日,万通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冯仑将这一天确立为万通"反省日""一直到现在,每年一到公司纪念日,我们都要检讨自己。"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创业既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创业者就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反省,正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对创业者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

TOP
7#

人们常讲,万事民为先。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人尚且如此,何况身为共产党员的我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更应该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TOP
8#

以下是引用毕颖琦在2009-9-30 15:12:34的发言: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呵呵,这是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后来去山野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TOP
9#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呵呵,这是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蒲公英的种子是*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后来去山野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TOP
10#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洁净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莲花意指佛国、净土。
当你的心一念之间真正清净了,在那一刹那间,你的周围如同莲花处处开,处处都是佛国、净土。

现在社会的诱惑很多,随着物质欲望的膨胀,使我们的许多做法都有背于“廉”。但是这些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但不符合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也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发展。

怎样才能摒除那些不好的念想呢?并不是要我们没有欲望,而是需要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我认为要做到这些首先要知心,其次是制心。只有事先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才选择性的对一些不好的念头、欲望进行制约,克制。

我们需要经常看一些圣人的书,读一些圣人的语录。在心里不平衡,或是有杂念的时候回想一下圣人的话;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想一想圣人们是怎样做的。这样会有利于我们修心,心净了,有助于我们做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TOP
11#

收敛了自己的身心,这便是持敬;探索义理,这便是穷理。持敬与穷理二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专注于持敬而不穷理,就有干枯死寂的毛病;专注于穷理而不持敬,便会有纷乱的害处。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
TOP
12#

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民族也从来不是一个侵略性的民族。并且,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懂得其中的切肤之痛。

可是看到我们的日渐沧桑,日渐疮痍的地球,我们的自然时。我们在几不欲时却施于彼,不能不承认,我们不断地索取,不断地侵略,依然视之为理所当然,更有甚者更加贪婪地榨取。

人类像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地对待自然,应该可以想到奴隶会有反抗的时候。当我看到流传良久的山水绘画时,恬静,细腻,的描绘给了我静谧,博大的感觉。如果说山水画更多的是创造出一种意境,那么现实存在的山水就像是一本神秘的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尺子的考量。静观着这以瞬变的世界,泰然处之。自然冷静地看着人类高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冷峻地给人类以当头棒喝。诸如山崩造成的林肯大郡倒塌,贺伯台风带来的土石流灾害,横行各地的口蹄疫事件,汐止的基隆河大淹水和百年来最严重的921大地震,不胜枚举。持敬,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相处,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TOP
13#

持敬,毫无疑问,就是对凡事都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

最初学习到敬畏的这个词的时候是在一篇叫做《敬畏自然》的课文中学到,那时候便知道对待凡事都应该有一个敬畏的心,对待人,对待自然,对待动物植物,对待一切没有生命的物品……一切一切,都要尊重并且感到畏惧,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让我们觉得伟大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点,都有使我们觉得自愧不如的地方,每一种动物植物都有超越人类的特点,我们都要效仿……身边的一事一物都用它独特的一种魅力在吸引着我。而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们一定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TOP
14#

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天命”是很注重的,可以说整个的中华文明都是在“天命”的“庇佑”下形成的。从汉武帝开始,“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一直是儒家文化的根基。对于帝王,尤其是贤ersonName ProductID="明" w:st="on">明ersonName>君主来说,他们往往很看重上天所下达的“指示”,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心尽力、为国为民,因为上天在那儿看着,他们心中有敬畏。还记得曾经有位老师说过,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更加的趋于理性与科学,所以我们不畏惧任何神灵;因为我们只相信自己,所以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惧怕;因为我们只遵从个人的处世准则,所以我们可以昧着良知触犯法律的底线。我想,但凡我们对上天有些许敬畏,对未知有一丝敬仰,许多的惨案就不会发生。当然,单纯的畏天命还是不够的,毕竟我们是活在现实中的人,我们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要聆听圣贤之道。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圣贤教育”的视频,其中对何为圣贤有很深层次的解释,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下。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视频中看到的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命由心造,福由自求!

TOP
15#

如何保持一份对天地万物的敬重呢?首先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其次是要认识和了解天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理性和真理,不放纵自己的行为,积极投身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恭敬庄重不仅是对待别人,同时也是对待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态度,我们的心就是一个空壳子,如果好的心智不去贮存,那么坏的心智“贪嗔痴”就会占领,这些个消极的的思想会使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变得灰暗凋零。因此我们必须在生活和学习中端正自己的态度,让自己有一个平和和宽容的内心,不执著于功名利禄的羁绊,才能拥有一颗理性和坦然的大脑,这不仅是尊敬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这便是敬畏生命和自然的美德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