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持敬 [复制链接]

31#

特别喜欢“虚静空明”这四个字,给我一种很安静很安心的感觉。君子谓:“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意思是,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来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不被改变。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当我看书时,才能达到我与书合一的境界。这是我所能想到的看书的最高境界。
TOP
32#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不能持“无心忘之”的态度,必须修身以敬,以“正心待之”。儒家的道德修养是身心整体的一体体悟,德性的流贯在身心整体上的体现,我们应将以身心合一为理想境界,要做到知行合一,内修外修并重,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使道德修养深刻,内达于心的内心体验使道德修养更加坚定,最终才能趋向于道德上的理想境界。
    “正心待之,则先事而迎,忘则涉乎去念,助则近乎留情。故圣人心如鉴,所以异于释氏心也。”在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中,内在的体悟觉悟固然重要,但经验层面的实施、践行更加重要。《中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践行孝悌忠信的伦理纲常,应“无时不然”,不可须臾离也,如果有时践行有时不践行,那么达不到修身克己的目的了。
TOP
33#

心存敬意,万物秉天地而生,我们应该敬天地。骨肉之躯是父母所赐,我们应该敬父母;仁义孝廉是自己修身的结果,我们应该敬自己。对时间万物都心存敬意,我们才会发现,世间万物都会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身上总是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TOP
34#

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要对一切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一切。
TOP
35#

廉,正直,刚直,品行方正,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收敛身心,持正,确实是培养正气的不二途径。文信国公有语:吾有浩然正气。君子日叁省乎己,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恭谨,诚敬之心,才能更好的保持操守。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庄子让我们坐忘,修习心斋。就是让我们保持那个本心,澄明不动。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不要因为这个偈子没有见性,而去空谈什么见性,这个偈子是一步一步修行的,可以让我们时刻处在一种自我端正的状态。夕惕若,厉无咎。万物以心观之,无不在我心内,除心外别无他求。阳明先生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康节先生以心观物,不外乎是也。
TOP
36#

朱子说:心不是死的东西。操存,就是在处理事情之时,事事都能依理处置,这便是操存之处。处理事情不当,便是心不在此。如果只是兀然静守,突然有事情发生,自己所操持的就丧失了,这就是“舍则亡”了。
TOP
37#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或许只有苏东坡才能与弘一法师相比吧。
TOP
38#

朱熹认为,“持敬为穷理之本”,提倡主静涵养的功夫论:“‘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须臾间断。”朱熹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圣人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人。由此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但是因为脱离现实,在社会上导致了很多两面派、伪君子的产生。也就是说要以持敬得态度,毫不间断地去“存天理,灭人欲”。
TOP
39#

克己复礼,克有二义,一为克制自己具有管束意,二为胜,有伸张意。今人多从前意,然而我认为,解为胜意思更合适。中国是乐感文化,并不提倡禁欲管控。而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仁,能亲民。爱民如子的官员不贪赃枉法是在克制自己?并不,是在伸张其为人的本质,故克应该解为伸张,只是后世贬低了人性,只觉得人就是如此的不堪要变的高尚只能约束自己,这种是一种误入歧途。爱物爱利,本来是动物之谋,并不是人之所以是人的表现。
TOP
40#

”持敬“,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明代儒家圣人朱熹四十余年教育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和原则。后来其门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用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已则实践其迹”(《性理精义》)。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读书》卷11)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TOP
41#

敬者,重也,不轻慢。诚者,主修于内。而敬者,则主修于外。修于内者,直指其心,不须假借。修于外者,必须有所凭借,比如通过言行,敬的对象不外乎天、地、君、亲、师。敬天地,是因天地创造生养万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很多生存的必需品,对待大自然要持敬,现在一些重礼之人祭祀天地就是因为他们敬天地;敬亲这是最为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品德,对待亲人,既要孝又要敬;对待老师更是应该持敬,老师传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成长且修养品德。
TOP
42#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
TOP
43#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不作秀、不作孽,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更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远离人祸。相较于曾国藩的“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应敬畏规则,敬畏生命,永怀敬畏之心。
TOP
44#

在朱熹的思想中,“敬字工夫”是重要的修养方法,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到“主静”的工夫,“无欲故静”,去除人心之私在静中省察,但是此“静”不同于佛老之虚无,为了区分开,朱子进而说“敬贯动静”、“持敬穷理”。“敬”有敬畏、笃实、诚意的内涵,“持敬”可以是心专一而不杂,存心养性以事天,最后能使人于外穷理时主一而不失方向。“敬”字工夫是在心上说,修养功夫并不只是静默不动的存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能时时刻刻修养。“未发之中”为静,朱子也认为“性”于此同样是“未发”;“已发之和”为动,“情”则是发于外,“持敬”便是在静中养性,动中察情,贯彻于已发、未发的动、静之中。
TOP
45#

由于当今时代科技的日益发达,许多人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不能够尊重自已和他人的生命。在我看来,这是极不可取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我们都无法做到永生,我们应当保持敬畏之心。
而持敬就是收敛自己的身心,只有心存敬畏之人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虽然不是心存敬畏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但只有持敬,一个人才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做人,应当心存敬畏,不仅仅能做到敬重他人,更能够做到完善自己。平气静气,持敬究理,如此一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生活不会欺骗你,至少在你失去敬畏之心之前不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