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5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256#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TOP
257#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TOP
258#

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亲情、我们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这种感情用金钱的买不到、它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来体现出来的。我们也只能用实践行动来表现出来。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仅仅是她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父母要让我们办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要无条件的关心爱护最高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做好,更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爱我们的父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得让自己父母过得好一些,幸福一些。

TOP
259#

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教育的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吧?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呢?“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呢?圣贤人的学生。所以《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作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第六条。所以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

按照中国的传统,百事孝为先,《弟子规》因此也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在这一部分将子女应尽的本分详细地阐述了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人子女应常怀有感恩之心。对亲人至孝,为国尽忠,也是“仁义礼”的表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章里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指出父母的过失所用的方法,过于消极,放到今天来讲就是迂腐、愚孝和愚忠。

弟子规

我们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为了获得一个手机,家里穷,没有钱买手机,为了获得手机,竟然把他的父亲和母亲双双都毒死了。为什么要毒死父母呢?因为毒死父母之后才有一笔人寿保险金,他想用这个人寿保险金去买手机。这些都是令人发指的而又真实的案子。起点、追究根源,都在于从小失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家庭没有教育家庭会堕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这个社会必定是混乱。所以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用我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根源在于人心,人心都能够向善、都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吗?而要转化人心就要靠教育。

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像《礼记》《学记》这篇文章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国家来说重要啊,对世界来讲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利与义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脚跟稍微不稳就容易堕落。那我们看到美国摩根斯坦利(音译)、著名的投资银行,一位华裔女副总裁,这位女副总裁的工资是相当丰厚的,可是这在前些日子被发现原来她暗中用公司的内幕消息来进行交易,跟她的丈夫跟她的家人联手进行内幕交易,这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这个女副总裁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颇具资历的高级公司的领导,没有理由干出这种违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对她判处了十八个月的监禁,给她罚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开除了。所以你看,一夜之间,就搞到身败名裂,就搞到倾家荡产。

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根基,这是古人讲的没有读圣贤书之过啊。所以在利益和道义之间,这种黑白分判的时候,她不能够站稳脚跟,为了这些贪取一时的财利牺牲自己的品德,牺牲品德的结果便是身败名裂。所以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财富,一个君子绝对不会用贪取的手法来赚取钱财,他知道、他会安分守命,这是有德君子之所为。而《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财富就像一棵树的枝条、花叶,看起来是很不错、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扎在土地里,扎得深这个树木的枝条、花叶才得以长久,那个根是什么呢?是德。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财。无德的人如果有财,反而很快就变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所以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培植这种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呢?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圣贤教育都从教孝开始教起。而《弟子规》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是教一个孝字,这个孝是根基。而一个人懂得了孝了,他的德就开展了,他的人生态度就能转变了,而幸福就随之而来了。

弟子规的理解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学生就不用学了吧?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呢?“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呢?圣贤人的学生。所以《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作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第六条。所以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要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那我们来细细地分析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孩子要学。《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讲童蒙。童蒙养正就是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是圣人功业。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那么将来必定也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他越有科学知识而没有品行是越危险。所以在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说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那是毒品。那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这个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是这个事情有利的,那么大家趋之若鹜、大家就去做了;如果没利大家都不愿意干。那么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

TOP
26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孝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自古就有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宋朝包拯一生无非就是想以自己的能力,为国效力。但是面对母亲的卧床,包拯两次出仕均因为心挂双亲而辞官回家。一直到双亲百年之后才出仕为官。由此可见,古人对孝道的推崇。当代社会,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了,随之各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父母年老之后,赡养老人的责任便落在了我们的身上。父母千辛万苦将自己拉扯大,这个感情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多为二老着想,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TOP
261#

孝在《论浯》中,一般是孝悌相联。,指尊敬孝顺父母;,指尊敬兄长。一个人如果不能尊敬兄长,兄弟之间不和睦。就会搞的家内乌烟瘴气,这如何能让父母安心,又怎么能算作孝呢?因此,相比,就在其次了,可以说它只是孝的一个方面,应从属于孝。
  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家庭是它最根本的舞台。家,应是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的家庭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家,而孝是维系家庭亲情的基础。那么,为了保持和巩固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如何把做的更圆满呢?这首先对孝要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在《孔学知识词典》中有对非常好的解释:孝,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义为养亲,事亲,敬亲和尊亲。主张以敬重顺从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孔子认为即是养亲,是人性有别于动物的标志。
  上面对孝的界定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养亲、事亲来说,子女有对父母赡养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动物界尚有羊跪乳鸦反哺的报恩父母之情,何况有仁有义的人类呢?但在孔子看来,奉养父母吃喝、为父母尽心竭力的办事这样的孝,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孝,对此他不满的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奉父母以酒食、为父母竭心尽力办事,这样的做的还不够好的原因是:它缺乏孝最为实质的内容。只有这孝中的,才能显示出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而这个不是表面上的唯唯诺诺,须要发自肺腑真情,也只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才能有表现于外的愉悦之容,去尽心侍奉父母,这就是所谓哮子之有深爱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实在值得深省。养亲、事亲、敬亲等这些是孝的大原则,它们都体现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因此,作为子女应当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充分认识和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使老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充分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孔子还认为,作为孝子要时时把父母装在心里,因此当他的学生问时,他教导学生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作子女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清楚父母的身体状况,尤其是父母的身体弱点,有哪些疾病,这样才为尽孝于父母找到侧重点,更加关心、体贴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尽量不要做那些让父母焦心和担忧的事,即使做,也要给他们讲清利害关系,让父母心里有底。正因为深爱父母,所以必须考虑到父母的天年,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要时时刻刻害怕在哪一天会失去父母。虽然这些具体琐碎,可正是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才真正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拳拳真情。
  通常是相联的,也确实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孔子讲孝顺并不是无原则的顺。所以当盂懿子问时,孔子说无违,就是说不要违背,要符合。而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时代的周礼,今天,对我们来说,则应是现时代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律。因此孔子在回答问孝的学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真正孝的子女不能简单盲从父母的意图,必须首先以礼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当父母的要求合乎礼时,就必须事父母能竭其力;当父母的要求不合礼时,就应该加以劝诫,即事父母几谏㈣,防止由于一味顺从,陷父母于不义之地。如果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父母所接受,就仍然恭敬,劳而不怨地去按他们的意思去办。对这一条,还是需要斟酌的。就今天来说,如果父母要子女做伤害他人、贪污受贿等违反法律的事情时,子女再按父母的意思去办,岂不成了愚孝?这是我们所反对的,所以对此应灵活处理。
  孔子认为不仅行于父母在时,还要体现于父母辞世后对其事业、德行的继承上。因此他说:武王,周公其达孝乎!”孔子认为周武王、周公可以说是最孝敬的人了,因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先祖的遗志,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另外,孔子和他的学生宰予,有一段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孔子所感叹、气愤的并不是宰予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而是强调父母辞世后,作子女的由于从感情上对父母的突然离去难以适应,那么表现于生活中就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哒种适应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正如人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恩情一样绵长。宰我要求丧期一年,孔子认为他没有能真正从内心上体昧过失去父母的刻骨铭心之痛,要不怎能会迅速快乐起来呢?所以身经父母早逝之痛的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不能废。
  从孔子对孝的体认上来看,子女对父母的孝,符合人性之自然要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中华民族生命形态的重要特色之一。孝道在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的同时。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与和谐、家庭生活的稳定和幸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庭以其特有的稳定性著称于世人,孔子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关于孝的伦理规范影响了历代的历史名人和普通百姓,即使在现代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重提孔子的道仍有其很强的现实意义。父不慈子不孝,特别是子女不孝敬父母。随着社会向功利性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西方世界。大讲个人主义,老人们晚年孤寂无助,精神荒芜,过着与宠物为伴的凄凉晚年生活。甚至在伦理道德传统深厚的中国,竟也有为分获父母的人寿保险,不惜害死父母的人伦之极恶事,诸如其它视父母如出气筒、免费保姆、幼儿园阿姨的更是大有人在。伴随着日趋商品化的社会,人情日趋冷漠,人性荒疏甚至异化,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也处在考验的危机之中。有人说,将来的敬老院、养老院等是老人们美好的归宿,我想,老人们内心所真正渴望的恐怕不会如此。无论条件多么好的敬老院、养老院,也代替不了中国人传统心理中充满儿女亲情的家更能让老人幸福的终其一生。所以,两千年前孔夫子所揭明的孝道,对现代社会人伦的重建和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让优秀传统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吞噬。
  另外值得提的一点是,孔子在谈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时,更多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相比之下,对父母之慈则强调的较少。从父母自身的角度来讲,对子女的慈爱是获得子女孝敬的一个根本条件。而今天同样存在着父不慈的社会问题,诸如弃婴、虐待儿童的家庭暴力、剥夺子女的受教育权等等。并且当今社会还有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由于婚姻不稳定、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甚至犯罪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增长。人们往往把这些都归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父母本身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本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因时代的局限,孔子论主要针对的是士君子的男性们,而把女子放在其从属地位,在当时,春秋时期作为父系氏族延伸的男性社会,有性别歧视是在所难免的

TOP
262#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字,又岂是赡养父母那么简单,有的人认为自己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去看爸爸妈妈,就只是定期给他们汇钱,电话也懒得打,如果这样就算是孝的话,那跟养个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谓“孝”也,肯定是要经常关心父母,关爱父母,尊敬父母的。
TOP
263#

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我们统美德。尊敬父母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也是我们每个子女对父母最基本的原则。应该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怀着感激之情来对待我们的父母。

世间上每个人得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一直为我们默默付出,一直在我们的背后支持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TOP
264#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我们耗尽心力,年华易逝,我们的成长便是父母变老的见证,我们的成就是父母的付出的呈现。我们的爱最基本的便是对父母的尊重。我们该收起父母宠出来的坏脾气,我们更不该把太多的不理解推给那个该死的词汇“代沟”。耐心和父母交流,解释我们所做的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所有,把爱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在心里。尊重是双方的,是在用心交流的前提下存在的。父母给予我们尊重,我们应该给予父母加倍的尊重。很多时候,我希望按自己的计划来实践未来,但父母的建议总是和我的规划相冲突。我是执拗的孩子,但我知道所有的不理解出发点是爱。我尊重父母,因为我爱他们。我更加感恩于他们给予我的尊重。

TOP
265#

       对于我们来说我想最亲的人莫过于父母,怀胎十月,我们的父母是那样骄傲而有自豪的等着我们的成型和出世!

      这种心情,这种快乐,这种满足我想也是不做父母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冬去春来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个日夜因为我们的啼哭无法入睡,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个周末放下自己的娱乐来照顾幼小的我们``````我们不知道的太多太多因为这无私的付出只为换得我们一世平安。

TOP
266#

           继而萌动的我们进入了记事的阶段,是父母为了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报复的人,用他们那一点仅有的经验做起了我们的启蒙老师`````

           萌动的我们是贪玩的孩子,总是想尽办法让父母为难,这时候年轻的父母无奈之下开始斥责我们``````

           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在斥责过后父母就静静地看着我们的睡颜忏悔自己没有耐心``````

TOP
267#

         或许真的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闯祸的小鬼,而是一个相对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少先队的标志标记着你人生的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但是你比小的时候还可爱,用最单纯最善良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的眸子里是对父母的崇拜和理解。

         此时你不知道他们忙忙碌碌回家之后看见乖巧的你多么欣慰,是啊,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梦与憧憬都在你身上看到了希望。

TOP
268#

安静而又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短暂的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告别这最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青年期便如期而至``````

父母以为我们将回更加努力地听话更加孝顺的对待他们,熟不知,我们的这段成长经历却成了他们的梦魇``````

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注意总是觉得父母们太老土跟不上我们的思想,所以我行我素的作出许多荒唐的事情来,不管他们的叹息声有多沉不管他们的眼神有多绝望。我门都还是做了```````

这真的让他们很伤心,但是他们依旧什么也不抱怨的支持我们就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信任着我们。

TOP
269#

大学的时光是父母对我们放手的时光,回忆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自豪的喜悦`````他们是在为儿女的成功而高兴```````

回忆曾经过去的高三的点点滴滴:是谁在我们下了晚之后站在大学中焦急的等待你的出来?是谁在你因压力过大而频频恶梦醒来时自己也一样睡不着?是谁在你感情失意时来安慰劝弗你受伤的感情?

回忆他们送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衣衣不舍的延伸,那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比山高,比海深。他们对我们的惦念比太阳热,比云朵白

TOP
270#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信?请看那檐前之水,点点滴滴在旧窝池。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更是我们终身的老师。

当我们取得骄人的成绩时,他们在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仍在那。

当他们年轻时,他们就是那棵伟岸的树,永远保护我们。

可当他们老时,我们能不能做他们的那棵树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