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孝慈则忠。”在中国封建道德中,“忠”曾被拔高到无上的地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国之本”、“义坪之归”。“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卜,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家庭的稳定最终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士子行孝可以导致忠顺于国君,
在当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弘扬传统忠的精神,对于形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良好道德风尚仍具有现实意义。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是公忠之德在当代的具体体现。忠于祖国要求人们有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围勇于献身的精神。“将死不忘卫社稷”,体现了先人们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如许多仁人志士在践行忠孝道德时,孝不唯从父,还推得敬老爱众;忠不囿于事君,而扩大为国家社稷。忠于国家和民族。在家庭和国家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岳飞,当代的孔繁森等等,从而使忠孝规范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有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还要有为祖国建设勇于奉献的精神。
忠于人民,要求人们要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向人民负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敢于同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作峰决斗争。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爱民不仪体现在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薄税节俭,更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溶化在人民大众的利益之中。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保护人民利益,并切实从各方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下大力气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