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复制链接]

586#

创新不仅是古代以来一直以来的典范,同时也是现当代极其推崇的一个价值观念,在一门学问上一味地模仿前人只会越来越在原有的体系上变得僵硬不堪,除了能够知晓其它名家的学问,去了解并且深层次的理解他们的学问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文学意向之外,能够在对上述知识的了解之后提出新的问题也显得可能更加重要,如果只是鹦鹉学舌,脑袋里只有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是十分可悲的。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去真真正正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知识。
TOP
587#

创新精神是发展之重器。清代学者郑燮在《与江宾谷、江禹九书》说道:“学者当自树其帜。”创新会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与发展的动力。对于学习而言,拥有创新精神会让人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对于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法,这种创新精神会影响人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在无形中推动学习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还要落实到行动当中去。若是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互联网,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智能化生活。创新思维带来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是无穷大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墨守成规只会导致封闭腐朽。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创新的时代需求下我们需要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基础,唯有守住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实践。
TOP
588#

创新,是挺进新时代的通行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对于学者来说想要有所成就就应该有自己独特见解,正如明代袁宗道在《白苏斋集》一文中所说“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意为有自成一派的学问,就能产生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见解,就能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没有独特见解,文章就虚浮,而虚浮就会与别人雷同。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必须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清代郑燮在《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中说“学者当自树其帜”,到底怎样才能促进创新呢,我认为首先应有广博的眼界,应着眼于世界优秀文化的前沿,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描绘新时代生活;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后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进而创新。
TOP
589#

创新是一个很经典持久的话题,《大学》里就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要的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就必然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可如何实现创新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创新需要的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常言道熟能生巧,庖丁为何比别人解牛更从容不迫,就在于他能够对于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地探究并完全掌握了解牛的规律。我们赞同庖丁的神乎其技,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庖丁背后的艰辛。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创新、理论工作者需要创新必须要坐的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贪恋浮华是创新的大忌。
其次还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会条件。一个既有理论想要再进行创新是何其艰难,不仅需要的是对权威甚至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社会需要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不拘泥与形式,不盲从权威,这样一个创新出来之际才更容易存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活力、尤其是科研与思想界,如果万马齐喑那创新最终只能是空谈误国。
最后创新需要创新者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现在不乏一些哗众取宠的所谓的思想创新,可是却难以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所以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时契合生活,玄乎一点就是贴合道。着眼于生活体验人生境界才是创新的落脚点,创新者需要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负责、为社会承担责任才能让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毁灭。
TOP
590#

       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跳出传统视野的束缚。创新精神,不仅对学术研究很重要,对于其他各领域来说也必不可少。一味因循守旧,只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是难以取得长足进步的,“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在军事、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无一离得开创新精神,都是研究人员智慧与汗水 的结晶。不仅如此,创新是推动科技等转化为生产力最直接的因素,对于兴国富民意义重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创新与独立自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满着活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TOP
591#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更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坚持创新,不要一味的固步自封。
TOP
592#

回顾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加快,人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
晚清时期的惨剧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而要繁荣富强,必须发展本民族的科技,要有自我创新能力。新中国创立初期,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当与苏联关系破裂后,我们度过了及其艰难的自我发展时期,而现在,我国在多个领域占有核心技术,C919大飞机飞上蓝天、国产航母下水试航、歼20运20正式列装……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现今科技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而在社会科学发展领域,同样需要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钱钟书先生曾在《论中国诗》一文中提到“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仅仅是因为中国诗一蹴就达顶峰,而后来的诗人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来吟诗作赋,很少有人能够突破前人的束缚而学会创新,所以后来的很多诗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让人觉得空洞、乏味。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一旦有什么掀起了浪潮,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争先恐后的追逐。而这其中更多的是忘却了其本身的价值,盲目追随。事实证明,这些套用别人不自主创新的东西往往经不过时间的冲刷,就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天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学术生涯和平时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的拾人牙慧,落入窠臼中。
TOP
593#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话表述不同,却心意相通。智慧和德行都需要每日的积累和坚持,需要每日的反省和学习。除旧布新,像是人的新陈代谢,唯有旧去才能新来。学习同样如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要与时俱进,不可固步自封。王安石的《伤仲永》中就讲述了一个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出文采和旨趣都很惊艳的文章。可惜他有如此天赋,而他的父亲却只知每日带他出去见客以收取利益而不是让这个神童接受学习,结果这个神童失去了他的才能与普通人无异。方仲永拥有让人艳羡的天赋,但是没有学习无法进步,导致他的才能如昙花一现,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也曾取得过某阶段的收获,但如果仅仅守着那份收获而不是革故鼎新,也只会步仲永后尘。
TOP
594#

创新之思
清代郑燮在《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中说:学者当自树其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做勇者,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叫做跟风者,后面所有吃螃蟹的人叫做吃货。历史上所留下姓名且为人称道的人物多是创新之人。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科技上,只有独树一帜,自称境界,发现新事物的人才有被人记住的价值。
而对自己来说,若一味因袭他人,不求自新,终究碌碌无为,无有所得,甚至感到痛苦。随着接触越多,越发现创新之不易,先要知前人言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也可知所发现者是否已是旧知。同时,我们要有怀疑与思考,怀疑可发现创新的道路,思考,可走上创新之路。
TOP
595#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TOP
596#

古人有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思想在我教育领域应该尤其被重视。
    而中国自古就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影响着众人,如今现代社会仍然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趋之若鹜,信仰着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律令。不妨认真考察一下我们的世界,那些为祖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一定都是当初读书好并且试卷答得好的人吗?我们说,读书本是修身养性,让我们增长知识,明白道理的一件美好的事情,怎么性质就变得那么极端片面呢?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人才,并不是一台台考试厉害的机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国家也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祖国风风火火的社会主义事业,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组成。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才能!
TOP
597#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学术或者哲学,其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理智论证。宗教往往通过迷思使人摆脱困惑(即使是有论证,其最终的归宿也往往是归因于某种神秘的力量),但学术或者哲学则相对强调理性逻辑。从这个角度出发,弘扬国学、重建斯文,首要的便是中华义理学的创新问题。怎么样才能摆脱百年以来西方哲学范式的重大冲击、同时确保中华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传播,将是当代重建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任务。于此而言,“创新精神”有其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0:50:09
TOP
59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出现错误认知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TOP
59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清代书画家、诗人郑燮曾说,“学者当自树其帜”,学者应当自己独树一帜,也就是说,不论我们在哪个领域学习,是哪个领域的学者,我们都应该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齐白石曾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只有创造性运用,发展,才能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在哲学研究方面,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要反映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接着讲”;牛顿对科学做出了很多巨大贡献,但是到了晚年,他却趋于保守,最终陷入上帝的圈子里毫无进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在艺术,哲学,还是科学领域,都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不断发展,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也需要有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来作为源泉活水不断地推动着,少年能创新,则国能创新,因而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更要致力于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TOP
600#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必要支撑和根本源泉。就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以华为为例,以其出色的研发能力,将中国推向了时代前沿。短短30年,从一家生产交换机的小公司,到如今全球最大的5G基站供应商,华为真正诠释了什么是“中华有为”。溯其本源,华为坚持做的一件事便是“创新”。何为创新?我认为是突破,是改良旧的思维定势;而“新”,是丰富与完善是“变”与“通”之间的桥梁。
    在这信息爆炸、技术革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意味被淘汰,被时代的巨轮所倾覆。与美国的贸易战,号称“国民品牌”的中兴却遭受重挫,因为无法自主研发芯片,而被迫向美国妥协,为人唏嘘;反观华为,却依旧不卑不亢,不惧美国的封锁污蔑,而这份底气背后,正是其斥巨资、耗费数十年研发芯片的结果。“惶者才能生存,偏执才能成功。”就像华为CEO任正非所说的那样,华为在最艰难的关口冲波而上,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断加深失败的经验,才得以造出最精良的产品,有足够的能力做全世界最好的网络。
    鲁迅先生曾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也必然是这样的“不满”,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轴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点。国之基在民,于干千万万岗位之中,亦有人用无畏和突破的精神,赋予了创新更深的内涵。顾方舟为了让小儿麻痹症活疫苗走进偏远山区,精心研制了方便运输的糖丸疫苗,为千千万万儿童送去希望;杨璐菡时时刻刻专注于课题研究,坚持“24x7”的工作模式,为器官移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胡玮炜在众人犹豫之际,果断地作出“共享单车”的尝试,不惧探索之路上的磨难于挫折,大胆地迈上科技改变出行的小径。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也应挥毫锐气,怀揣一颗“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之心,为祖国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