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坚持真理 [复制链接]

271#

凡事都应该根据事实来说话,客观存在的事实即是真理,要杜绝凭空臆想,这样才能少些虚言乱语,多些实干求精
TOP
272#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历史会证明它的不朽,坚持正确的东西,不因任何人而改变,这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使命。
TOP
273#

(l)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由它所反映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唯一性,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TOP
274#

歌德说:“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我认为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人是勇敢的,他们敢说真话,不畏惧外界压力,以生命捍卫真理。比如伽利略。而那些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大臣的所作所为则为人所不齿,比如赵高。
TOP
275#

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说得太好了,很多事都是由于自己的胡乱猜测引起的,甚至有些社会动乱问题也是这样发生的;说话说得太肯定了,到时如果不是像自己说的那样那会是怎样的尴尬,何必说得太绝对给自己丢脸呢;太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能会让自己少考虑一些方面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太自以为是就更不好了,那样会让自己远离他人,到时后悔的可是自己!
TOP
276#

我们平日里去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件事情,有的人是局中人的姿态,有的人是局外人的姿态,局外人不一定懂得局中人的想法,但局中人一定不会明白局外人的看法。孔子杜绝的四种毛病,很多人都想去杜绝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都想去发现真理,想要做一个智者,但是出于这样的态度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局中做困兽之斗却不自知。所以去评判谈论一件事情绝不能有任何立场,就像五行八卦奇门遁甲奥妙无穷变化不断,但真正能掌握每一丝变化的是立在最中央也是最没有立场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更接近真理。
TOP
27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物的真相到底是如何?事情的发生的起因又是什么?这一切都等待真理的解释。然而真理只是适用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它和时间亦敌亦友,时间检验了它,有的真理在历史的河流中洗尽铅华,愈加精髓,沉淀精华;然而有的却抵不过时间的冲蚀,被蹂躏得面目全非,躲在谬误的身后瑟瑟发抖。这就样要求我们具有独到的火眼金睛,从中辨识出真理的真身,并为之坚守。
TOP
278#

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世上又哪里有绝对的真理呢?符合历史规律并经得起考验的便是真理,若能不受外物能坚持践行下去,就十分不易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如是说。在那个乱世,屈原所坚持的真理就是辅佐怀王进行改革,但却屡遭排挤,最终选择投江自尽,这样坚持真理的方式依旧可歌可泣。“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TOP
279#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喜爱一个人就感觉不到他的过错,厌恶一个人就察觉不到他的善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分清善恶与对错,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混淆是非。
TOP
280#

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发现并论证了“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被教会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
2、1473年出生于波兰的尼古拉?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等观点,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受到迫害.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3、意大利自然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他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1592年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等“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主要著作有《论无限宇宙和世界》、《诺亚方舟》等.
但若没有人坚持真理,我们怎么生活的如此美好?
TOP
281#

在认识论上,李贽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他认为孔子的是非不应该是唯一的是非:“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TOP
282#

此帖即为“坚持真理”,却引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岂不知“必”即有“坚持”之意?且过去二千余年古人有谈“真理”二字邪?“真理”固由西语truth翻译而来,乃西式用语,于此国学论坛使用显为不妥。再者此论坛十义中之四义(仁义礼智)源自孟子学说,即源自孟子,为何鲜有提及孟子原句以解释之?本智坛此情况尤甚,望楼主重视之。
TOP
283#

真理需要坚持。下面是一则坚持真理的名人事例,与大家分享:一天,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键就看我们是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TOP
284#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特征。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学会知错能改。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文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王充讲的:“夫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猝吐言,安能皆是?”这显示了历代学者对过往中华文化的批判继承,显示了文化中求实的、追求真理的文化因子,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TOP
285#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句子,话语的出处和完整的内容已经记得不清楚,但是,作者所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们终究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爱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爱,也终究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恨。这一句话所讲的道理和“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所讲的道理非常相似,我们总会因为我们自己的爱恨情感影响着我们自己对于外者之物的认知,对理的坚守在这个时候往往是薄弱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情感的世界里,内心的感情都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世界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像司马承祯所讲的,如果我们陷在一个圈子里去看待圈子里的事物,那么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真实,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我们身处的圈子,或许就能够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虽还是自己,但已有了作为旁观者所能拥有的客观能力。这也不至于因为是当局者而被事物所迷惑。
       这个圈子里的事物,把它圈起来的那个边界,可以推测出来是有情感存在的。所以,想要脱离出这个圈子,也就应当使自己不被情感所困扰。不会因为喜爱一个人就只看到这个人的好处,对他的坏处一无察觉;也不会因为憎恨一个人,就对这个人进行无限制的恶意揣测。尽量少的感情用事,不纯粹因为个人的喜好偏爱就断定他人的品性。既不一竿子打死,也不只有吹捧,愿意且能够既看到外者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有一些小的差错,其实也是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