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和坛
»
[经典学习]四、情景相生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1
2
3
4
5
6
下一页
楼主:陈杰思
[经典学习]四、情景相生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623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刘丰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2-30
6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2-31 00:00
|
只看该用户
和坛,四情景相生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51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姝怡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05-17
6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05-30 22:59
|
只看该用户
中国古代诗歌、画作都讲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简单几句话,寥寥几笔,就可以将心情抒发与纸上。情景相生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景合一”的美好愿望。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64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涂晨晨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10
积分
675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08
6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19 17:23
|
只看该用户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耳目对外物的感受生发了情感,而文辞又因为情感而成。自古至今有多少因情而发的文辞,他们用文辞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展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文辞,还是其他方式,诸如“绘画”、“书法”等。相信书法大师们也是因情而发,才会出现狂草这种书法形式,它体现出的是书法大师内心的豪放不羁。在绘画方面,优雅淡漠的山水画体现的就是画家悠远的心境。这是他们的内心向往和渴望,渴望像闲云野鹤一样活在自然之中。总之,“物在灵府,不在耳目。”随性的跟着我们的感觉走,用心去感受世界,而不是用眼睛和耳朵。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64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李慧芳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11
积分
68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08
6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19 17:31
|
只看该用户
情景相和,追求的就是一种心境的平和,更大的就是天地人的一种同意和谐,从而去除心中的杂念,这也是自古的先哲们所追求的,比如道家的天人和一,只有情与景的融合,内心的真实情感才得以表达和烘托,那么也才能够真实的存在,在这样浮华的尘世中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一种自我的存在,脱下虚伪的外衣,赤裸但真实着。情与景,便也就是人与自然,只有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那么我们也才会懂得珍惜,不至于肆意的去破坏和抢夺自然,因为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这也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必须注意的问题。总之,情与景的和,最后也就能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那么我们人类自己也就得到了救援的利益。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85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机械1610陆子豪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7-12-26
6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7-12-27 23:53
|
只看该用户
有首歌的歌名叫做“万水千山总是情”,可为什么要把“千山万水”的美景说成“总是情”呢?其实,“情”和“景”表面上看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词,实则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这也正是我国古人作诗时为什么总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原因。在“情”与“景”两者之间,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比如,当我们置身于九寨沟,领略其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感受其山水湖泊的无限美好,身体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熏陶,于是,我们由衷地发出感叹:真美!这种对大自然美的赞叹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情感的外露。其实大自然本身是无所谓美的,就其自身而言,自在自为,自生自灭,如同风来风去,花开花落。自然的山山水水本身都很寂寞,无言无语,直到有一天有人开始欣赏它,它们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世界的好坏、善恶、美丑这些价值判断也都是相对人来说的。当人见到自然景物时,就会不自觉地夹带着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例子中的美感、也可以是忧伤、哀凉等其他情感。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而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因此,情与景间,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而至于触到的什么景,产生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2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陈熙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05
积分
6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03-26
6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04-07 17:14
|
只看该用户
耳目对外物的感受生发了情感,而文辞又因为情感而成。自古至今有多少因情而发的文辞,他们用文辞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展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文辞,还是其他方式,诸如“绘画”、“书法”等。相信书法大师们也是因情而发,才会出现狂草这种书法形式,它体现出的是书法大师内心的豪放不羁。在绘画方面,优雅淡漠的山水画体现的就是画家悠远的心境。这是他们的内心向往和渴望,渴望像闲云野鹤一样活在自然之中。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8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杨晨
晨光熹微凉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1999-11-26
帖子
16
积分
10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11-21
6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12-18 21:59
|
只看该用户
情景相生,不由地让我想到了语文中常常提及的几个词语: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二字,一为人心生发的情,一为自然外在的景。其实,情景相生在我看来,不过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景始终是一个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外在事物,是人的主观心理将自身内在与外景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寻求自身与外界的一个和谐统一,并以此来反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当然,人寻求和谐统一本就是一种本能,由这种本能所激发出来的还包括人的悟性、灵性,一种能体悟自然百态的大悟境界。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0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云大廖春阳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45
积分
28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12-18
6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8-12-18 23:33
|
只看该用户
汉代董仲舒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意,如果不符合,上天就会震怒,董仲舒说:“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是企图用怪异现象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种谴告说法似乎有利于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实际上是在论证君权神授。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0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卢秋甫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5
积分
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01-05
6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01-05 18:10
|
只看该用户
人虽然依靠情感来进行外化的活动,情感却正因外部事物而激发,这是人情与环境相互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和谐的,互相作用的。
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艺术创作永远都不是单纯主体的东西,灵感从何而来,又要表现什么,都会和艺术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是内容的而非形式的,所以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写诗的形式,也就那些有限的东西,而藏在一首首诗中无穷无尽的,连接心灵和世界的东西,绝不是形式。所以“物在灵府,不在耳目。”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3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和风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6
积分
4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05-08
7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05-08 23:11
|
只看该用户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九势》)此言最忆赵孟頫之楷书。赵孟頫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创“赵体”书。细品其书,乃最不似楷书之楷书,其间风流婉转之意,他人皆难以捉摸,非本人不可。以颦颦之态作喻,其书有如两靥之愁、娇袭病身、泪喘绵绵,堪如“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此情仅一“书肇于自然”可解。“赵体”之书皆出自赵子本人观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此情此景,意意相生,自然而然,模仿不得。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95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云南大学宋宇婷
组别
中级会员
生日
帖子
75
积分
46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8-12-12
7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09-26 23:24
|
只看该用户
古人常常能把自己的情感着于万物上,使得你在读这些作品时往往能从物上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性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借物抒己”。这样是达到了万物和合为一的状态,也是能与道相通的状态。与道观之,万物皆是彰显道的存在,所以此时秉持道之天性的人自然与物是浑沦一体的,所以不管是借由自己直接说出,而是借物间接说出,我们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道,由此开启的话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境”的显现。所以我们说:情景相生。我们通过话语彰显物中之道,我们既是往下落地阐发情感,突显自身意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彰显了一定的“境界”,往上提升了自己。所以,大道的彰显必上及于道,又要下及于物;既要形而上的还复,也要形而上的贯通。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51
精华
0
190926560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兰光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3
积分
148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10-03
7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10-24 00:14
|
只看该用户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人们总是特别容易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的变化都能引起诗人的万千感慨,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缘由在于人始终是感性动物,无法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然而,这些情感也是需要寄托的。
这些情感寄托的载体物——文章,很好的展现了人对物的情感。
这个过程,陈述了物对人情感的影响,人对物情感的寄托,这也是情景相生的过程。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051
精华
0
190926560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兰光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23
积分
148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10-03
7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9-10-24 00:29
|
只看该用户
"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想象”是带有梦幻色彩、虚无缥缈的意味,略有些不切实际,不真实、不可达到的语味。
然而“境”的话,讲究沉浸其景,专注其情,脑海中不光呈现想象的画面,而且还是带有情感和回忆的,又有自己独特的感触。
这是诗人所追求的,也是情景相生的境界。
云南财经大学+徐章凤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197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湖大吴伟韦
组别
新手上路
生日
帖子
5
积分
4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12-29
7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20-01-04 22:07
|
只看该用户
读了一首诗,看到了一个故事,听到了一段音乐是否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展开了一幅与之相关的画面,这就是情景相生。如果有人可以将感受到、看到的情景事物借助文字、音符等外物表达出来,让其他人产生共鸣,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艺术家。艺术与生活离得并不远,一切灵感的来源都是对生活的考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向其他人传达一种美的感受,要学会传达美,首先就要去感受那些美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让“美”重现在自己眼前,不需要求得“完美”,在一次次尝试与情景交融时就会慢慢懂得“何为美”、“如何将美更好的传达”。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7134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湖北大学潘建东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15
积分
10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9-12-06
7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20-01-17 09:38
|
只看该用户
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泽风神,悠然自足。”这正如庄子所说的“虚室生白”,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是心的空灵,在空灵的境界中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使自身与宇宙相融,发现万事万物所蕴涵的灵魂生命,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精神的充实之感。所以中国的艺术作品如兰生幽谷般空灵澄澈又意蕴深厚,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