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情景相生 [复制链接]

31#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我觉得应该是中国画里讲究的是情景相生,只要是中国的水墨画画中都要题字,而且字的内容都是对画中意境的描述和表达,画的内容一般也是作者内心一种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可以说画中有话,话中有画,相依相托。
TOP
32#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一方儿女影响一方水土。一处景生一种情,一种情渲染一处景!

为了让自己的情不再永远孤独寂寞的埋藏在心里,想要把这告诉给别人, 但又不是所有的人,而是那些懂自己的人,于是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所遇到的景物,让所遇到的景物表达自己心里想的,让景物成为自己的寄托,那些懂自己所想的人自然会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景相生或许就是这样被诗人发明的吧!

情景相生是中国古代诗人写作的惯用手法,在远离家乡之时借眼前景忆家乡景抒思乡情,在仕途不得志之时以乐景衬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喜爱,只是杜甫忧国忧时,所以对花溅泪,听鸟惊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一直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它被诗人赋予在今夜的感受;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诗人借思念家乡的月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借眼前的景抒一下自己的情,发泄一下心中的积郁或兴奋,也是自我的一种享受或消遣!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人生又能有几许的闲暇容我们这样呢?

TOP
33#

万物之间皆有和谐美,古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句与场景的和谐美,让人在读诗的同时感觉身临其境,让人感觉画面美!情景相生是我们人生不可避免而且必须去曲径通幽深思的话题,一切境语皆情语,我们人生课题中每每相遇于这样的境况。自然与人的和谐美,让我陶醉于自然之中!感谢古人那优美的诗句,让我们这些后人不禁感叹古人所拥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品质!
TOP
34#

和,一直都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比如天地人和等。我认为,和是心灵相通的表观行为。中国人一直推崇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古人发现自然能震撼心灵,然而寄情于景容易,情景相生去很难。因此古人创造的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寄情于景的典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是景对人心灵的震撼,也是情景相生的典例。虽然我们不知道此中真意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心灵的切合,这便是和。
TOP
35#


情景相生,超然物外!

TOP
36#

情景相生是中华的美学概论,它对意蕴的要求,远远高于西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TOP
37#

      所谓”情景相生“,是指把情感由外景触发,外景由情感表达,付诸笔端,就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白走遍大江南北时,诗中对万里河山充满热爱,貌似是在写景,实则是在抒情。其实,这是”天人合一“在文学中的体现,无我两忘。
    具体说来,可分两类。一是上句写景,下句抒情,例如易水歌里的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二是上半首抒情,下半首写景,例如苏轼雪泥鸿爪的那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TOP
38#

         情景相生,是“和”在诗中的表现,周振甫先生谈情景相生的文字很多,共有七节,在第六节里,先生举了范晞文的这段诗话: 诗,皆需发乎性情。这是写诗的前提,没有真性情的诗文,多半是拼凑,读来让人觉得空洞。所以,写景最怕无情,无情之景,多是苍白的描摹。流传千古的好诗,那景里没有不蕴含着诗人的情绪的。如白描似的《江雪》,那千山万径里,那寒江孤舟上,也透露着柳子厚的孤寂。
       有情无景,情景不当的抒情或说理,是失和的表现。形象思维乃是诗词最要紧的因素,表现在诗词里就是写景描物。比如杜甫的《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这首诗里,有七个景物,有了这些景物的形象,我们就通过作者对它们描摹与写照,去体会他的情和思,这就是诗词值得玩味的意境所在。没有了这一点,便失却了诗词最根本的特质。此处的要紧,当不下于写诗要真性情。
TOP
39#

        清人王夫之曾论述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就是说是各种的景物描写源自于诗人情感的触发,给它赋予了色彩,而情感的表达体现在诗歌的景色描写中,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意浓的意境。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词鉴赏一直是门很高深的艺术。曾经语文老师所讲的诗词奖赏的方法至今对我们的文学鉴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她 说过的情与景作为创作的两个要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情因景生,景以情合,达成融合物件的状态,“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变成了是个已经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正如谢榛所说:“景乃诗之美,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但是现代一些人进行创作,赋予的真情实意太少,窒息着文学作品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情景相生的主要成因包括: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诗缘情而绮靡对于情景交融的巨大推动作用;意境的大力完善和肯定。可见情景相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日臻完善的一大理论,运用于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诗歌的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情景相生,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58:57
TOP
40#

鸟鸣叫,花飘落,都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们对这些景物无所感悟,那这些只有付之飘风
TOP
41#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文人经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如今,人们遇到晴朗的天气也会开心,遇到雨天也会伤感,这就是情景相生,人的心情和景色、天气是相关联的,万物美由心生
TOP
42#

善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后天的环境是重要的,善是美的实质,是高尚人的体现,美,即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
TOP
43#

文以载道,这句话我很赞同,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的,我们今天仍然提倡文以载道,不欢迎拿文学当儿戏。但有两个问题要讲清楚:一是文学创作者是以感性方式认知世界、反映生活的,他所提倡的理论原则往往无法包含自身的实际作品,所以往往会出现作家好象不能自圆其说、有点自欺欺人似的;二是所谓道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在肯定或者否定文学创作实现了“载道”的目的时,一定要先讲清楚你说的是哪条“道”。我觉得所谓文以载道,所要载的就是人道,即人的思想,人怎么样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思想,同而就会有相应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来。
TOP
44#

        诗歌鉴赏常有“情景相生”的说法,那是物我交融,情景和谐,主观与客观达到高度统一时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情景相生”?它有哪些方法?分析这类题目义该如何切入呢?马松先生曾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鉴赏“情景相生”例析》一文中作出过精辟的分析,具体如下:
        诗歌中的情和景足密切联系着的。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选取相关的景物把它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情景是相生的。诗人写景抒情,有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两种手法。
触景生情,也就是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的心情原本足比较平静的,没有什么激情。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因而即景抒怀。五代南唐亡国之君李煜,被俘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见到了美好的景物,就会勾起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亡国之痛就会涌上心头,就要即景抒怀。因而,他看见了“春花秋月”,就不免要劈头怨问苍天:“何时了?”见到了“一江春水”,便认为自己的“愁”也有如此之多。很显然,词人虽然怀有亡国之瘴,时间一长,也就麻木了。突然看到了美好的景物,便同想起自己在做皇帝时的赏景之乐,对比现实,亡国之痛便被“激活”了,就要用眼前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悲痛忧愁的感情。
        缘情写景或称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就比较激动,他要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因此,他高兴时看到的一切景物也在高兴;他悲哀时,看到的一切景物也郁在悲哀。
        缘情写景有两种手法:一种是选取和情一致的事物来写。唐代诗人盂浩然想出仕做官,却无人引荐,于是他写下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希望得到丞相张九龄的赏识和提拔。诗的首联和颈联,着力描绘厂洞庭湖的浩淼无涯,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广阔;颔联和尾联则通过眼前的景物“舟楫”、“垂钓者”来表达自己不甘闲居,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希望执政的张丞相引荐的愿单。这里,诗人巧妙地把求仕之意与眼前洞庭湖的景物结合起来写,使干谒诗既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又不至过于露骨,因而显得大方得体。
        缘情写景的第二种方法,是写和情不一致的景物。景和情不一致,就得把景物改造一下,使它和情保持一致。如《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驿路边的树叶至暮秋都变成了红色,红叶却是令人高兴的亮丽景色,要表达悲哀的感情,作者就把它说成“点滴是离人泪”,改造成“离人”的血泪,这就把情和景改造得一致了。
        因此,从“情”和“景”的角度鉴赏诗歌,应从诗题、诗歌的意象、诗人及其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还原”出诗人触景所生之情,或是“发掘”出诗人创作时令他激动的感情。
TOP
45#

中国素有“诗歌王国”之称。在中国,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产生最早,作者最多,读者最广。在这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里,抒情诗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而言,总是占其主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