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复制链接]

76#

罗翔老师借用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所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演出的剧本,我们所能决定的,智商,家庭,身高,外貌很多都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但是最少人生中,我们还有百分之5的事情是我们所能决定的,我们可以选择乐观或者悲观,积极或者消极的去看待问题,我们可以自我反思去改变自我,也可以选择怨天尤人的嘲讽结果,我们可以在这百分之5能改变的事情中,不断地去调整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努力的向上发展
TOP
77#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想要逃避的人只会感叹命运的不公,而勇于挑战的人则会以力抗命。我认为以力抗命就是坚信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TOP
78#

《周易》未济卦中,初六至六五五爻,君子都保持着慎重明辨之风,于是形式由起初的“吝”逐渐转为“贞吉”,至“有孚吉”,虽然有过六三爻时“涉大川”的冒险,但结果总归是吉利的。“未济”本是说不够圆满、形势不完满的情况,但只要中正奋发,仍然能取得不错的结果。然而就在形势越来越好的时候,未济上九一爻却出现了“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的告诫。由于形势的逐渐好转,人难免会有自大自傲之心,此时与人饮酒本来没什么过错,但将此事做过度了,便会失去好的局面。综合来看,这一卦都是在告诫人们做事情要谨慎细致,头脑清醒,不能事情一有成效便自得自满,导致出现新的纰漏。
TOP
79#

师卦是较能体现“以力抗命”的一卦,师代表出师,战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以力抗命”,其过程都可以以“师”来比喻。
师。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丈人是对老年人的称呼,在师卦中可以指带兵打仗的元帅。领兵的元帅吉利,没有过失。
“刚中而应”,指二爻为阳,阳爻在下卦中居中,上卦中的五爻为阴爻,两爻有应;“行险而顺”,指下卦为坎,坎喻水,故凶险;上卦为坤,坤欲地,故顺。一般来说五爻为君位,二爻为臣位,君位为阳爻,臣位为阴爻较好,君占主导地位,臣顺从于君。而在师卦中二爻为阳,五爻为阴,为何“行险而顺”呢?试作一解,行兵打仗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带兵的臣子,做君主的应当配合他,故九二、六五相应较好。故说“‘行兵’之际,贤臣上应其君,行险而不违顺,必能获吉。正见丈人吉之义。”臣子带兵打仗,自己无过无不及,又能得到君王的支持,那么此行危险但结果是顺的。
TOP
80#

师卦《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对于“毒”,《说文》、《段注》“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的本义是能危害人的草,《释文》“毒,治也”,师卦此处用作动词,是攻伐之意,结合上下文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丈人率军攻伐,必能获吉而无所咎害。这里的“毒”义或可与希腊“毒”之义相结合,《理想国》中称治邦者为维护统治所撒的谎为“毒”,并说在希腊文中“毒”和“药”是一个词,都是指有特殊功效的草,有治疗之意。“以此毒天下”一句,解作以此来治疗、治理天下也能解通。《王注》训“毒”为“役”,“毒天下”也可以解作“役使天下”。用打仗的方式治理、对待天下,因为战争本身必然有害于天下,故称毒,似乎有和平思想之意。体现在“以力抗命”中,则可以警诫我们,“抗命”本身是“毒”,是一个手段,获得所希望得到的“命”才是目的,要坚守本心,不能沉迷于此“毒”,将治病的药错当成目的。
TOP
81#

对于个人来说,事与愿违天天不断上演,生命中总会有各种无能为力的瞬间,我们会感慨,自己的努力无用,还不如当初……
眷恋感念过去,往昔。或是叹惋懊悔已改变,被改变的事物。那么,归根结底所谓变化,是应该悲伤的事情吗。成长与进化还有变迁,真是可喜正确而又极好的东西吗。即使自己不改变,世界,周围还是在不断变化。因为不想被抛下只得拼命紧随其后不是吗。假使不改变,悲伤就不会产生。哪怕都不产生,负面要素不会出现就是一大好处。 所以我不否定一成不变。毫无否定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打算。改变什么的,结果只是为了逃避现状。要是不选择逃避就该不变地在那坚持到底。也有正因为不变才能获得之物。
正如伊卡洛斯之翼,夜莺的玫瑰那样,在既定的命运和绝望面前,为了心中所念,殊死一搏,“信仰之跃”(克尔凯郭尔),这才是人之为人所在。
TOP
82#

“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说的是福与祸皆由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如意的时候“怨天尤人”是无能的,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尽人事”后听天命,这并非是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在竭尽自身能力前提下所做的最好的,这样即便最后失败,也能做到“无怨无悔,心满意足”。
生命由天定,造作在人,让我“未来”由我而不由天。
TOP
83#

只有有了目标之后,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这样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某些外界的干扰而轻易放去已定的目标,只要有了坚定不移的品质,实现目标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如此目标很快就会得以实现。
TOP
84#

1926年,北师大的学生李任夫与楚中元来求字,梁给李任夫的对联是“万事祸为福所依,百年力与命相持”,这便是对我们的力命关系的一种诠释,什么是命,人们常常会对时光的流逝感叹以及他人幸运或者不幸的遭遇感叹这就是命啊,来表示对于世间这变化的一切的一种不安的感觉以及一种无力感,这就是命啊,包含着多少心酸以及苦楚,以及多少个悲剧在其中,这是我们对于生活困难的一种无助的妥协,是我们自我的一种不知方向的疲惫以及麻木,但是人不是命运的傀儡,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这种能动性,主动的去面对而不是一昧的迎合,这便是以力抗命。
TOP
85#

你可知晓范仲淹,三贬三复,矢志不移。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建功立业、济世报国成了他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然而,你可知在求学过程中,范翁曾“划粥断齑”,却仍坚持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入京后范翁的仕途也是命运多舛,三贬三复,却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实乃,毅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顺其自然,时也,命也。然《淮南子》中言,“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其意是福祸皆由自身所造成。命运不过是无力改变时的自我安慰,知天命而以力抗命,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不轻言放弃,在低谷中仍有对抗天命的勇气,不服输,敢尝试。一如范仲淹的矢志不移,苏轼的“逆旅人生”,能在峰顶俯瞰山河,也能在低谷逆风而行。
TOP
86#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要用顺应的态度去接受正命。但这并不是说在命运面前毫无力量。比如站在危墙之下,感觉到它有倾倒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就有自己可以改变的地方。也许自身的能动性终究会有极限。但在那个极限达到之前,尽力地去行动吧,随后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TOP
87#

    这里讲到一个名词:正命。文中说尽力行道而死的就是正命,犯罪带着镣铐而死的就不是正命。我觉得说的有些不严谨,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不犯过罪。不论是严重的还是轻的,说实话,罪无大小,就像美好的品质忠一样,但凡有一件事没有尽到忠心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算不得为忠心的人。若是用罪来衡量人到生命的尽头他是正命还是不是正命的话,那么人人都逃不过被打上不是正命而死的牌子了,或者一个人犯了罪,但问题不大也无人追究他可以选择忘记他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难道罪就可以算为没有了吗?答案是不能算的,这依旧是他的罪。即使他真的忘记了,这罪也会让他承受罪的代价就是:他的命运已经偏离了正路。人死了他生前所有的罪就会被清除吗?我不禁想,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真理,真理为什么会能给人生命,救人脱离一切的痛苦和错误?真理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人却得不到完整的它呢?以至于太多的人在不幸的里面,在闭塞的里面。我想遵行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吧,而很多人并不愿意。认识真理是需要一个完全明白真理的人的引导的吧。而很多人并不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帮助自己。所以不行在真理中的人几乎找不到正路,几乎如羊走迷在世界中,人人仇恨,人人报复心强嫉妒纷争不饶恕充斥人的生存圈子。可以说,真理就是创天造地的神耶和华了。若没有他实实在在的告诉人,他是谁,他和人的关系,怕是一个人也没有有正命的。
   人靠自己知道的命运要么就是在生命快要结束要么就是用偏门算命,凡事不合真理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白费力气,弄得不好甚至招来咒诅快快来到。每个人的命运本都是最好的,都是在真理的,只不过人自己不愿意追随真理认识真理不愿行在真理中,所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想要的福气都在真理中,灾祸在真理外。真理能救人的灵魂,能引导人脱去一切犯过的罪和所受的伤害,能让人在世上有真喜乐和平安。顺服真理才会有真祝福,才能有看得见的蒙福人生。真理是爱,要活在爱里。你要以他的恩典为你年岁的冠冕,使你所行的路径都滴满了脂油。
   人确实需要以力抗命,只不过这个力需是真理的力来帮助自己改变现有的人生。
TOP
88#

孟子承认命运的存在,他也认同命运作用的无所不在,主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承认命运的前提下,孟子没有消极处世,而是强调辨明命运中的“正”。孟子提出“正命”与“不正命”的区别,对于命运要尽力行道,而不是为命运所束缚,这就体现出“正命”的合理性。孟子论述“正命”是为了以“顺受其正”的工夫来处理命运,命运虽然无所不在,但面对命运要正命,具体而言是以顺受的主动行为去真正意义上做到正命。
TOP
89#

以力抗命并不是要挑战命运的安排,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命运的挑战。以力抗命并不是要挑战命运的安排,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命运的挑战。我们应该尽力行善、尽力做正确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来影响命运的走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应该尽力行善、尽力做正确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来影响命运的走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TOP
90#

庄子在著作中提倡“安之若命”,将灾祸视为命运。“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待乎前,而不知能规乎其始者也。”提倡人不能预制到事物的发展,也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改变。这与我们哲学中的不可知论有相似性,认为不能预知事件发生,那么只要坏事发生,只能安定内心,自认倒霉。对于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我们确实可以借此安慰自己,减少消极的自责情绪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绝对不能忽视机遇与主观能动性在事件中的作用。“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因为知晓即将毁坏的墙壁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不利,因此提前利用智慧预知了可能的情况,并采取合理的手段去规避它。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能做到像战略家一样俯瞰全局,但也能通过前人留下的经验规避风险,最大程度的避免厄运发生。如大海涨潮时波涛汹涌,那就选择在退潮时再出海;在地震多发的地区生活,就选择更牢固的建筑材料修建房屋。人的力量虽不能强大到以一己之身对抗命运,却也能尽一分力,发一份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