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

        儒家的“和”,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理论方面,典型代表就是“文”与“道”二元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文,是指联缀文字、谋篇布局、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道,原是指道路,后引申为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而且“文”要靠“道”来指导,“道”要靠“文”来体现,即“文以载道”。
        其实,“文以载道”源自“文以明道”(《文心雕龙•原道》),早在《荀子》之中就己露端倪(《解蔽》《儒效》《正名》等),经过唐朝韩愈等古文家的倡导,终成于北宋的“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即“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们写作之时,无“道”则言之无物,行将不远;无“文”则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两者不可偏废,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3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文”与“道”和的方法是“文以载道”。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了“文以贯道”之说;而“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则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虽然朝代不同,但这些大家们的思想基本相同,都主张文章要维护统治者的“王道”。沧海桑田,星移斗转,这“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因时或因人而改变。我以为,现如今刊物的“道”就是人类良知、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紧贴生活,紧贴读者,为公平正义呐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